穿越現代和傳統的探索——南管現代歌劇羽
文︰徐丹彤 | 上載日期︰2011年5月20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22 - 23/10/201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近年藝術界興起跨界別合作的風氣,表演藝術尤甚。大家都希望透過合作,集各家之大成,打破固有形式的規限,迸發新的火花。南管現代歌劇《 羽 》,是傳統南管和現代戲劇的結晶品。

《羽》打破南管傳統室樂的演奏模式,結合現代歌劇,是大膽的嘗試。劇中南管樂師並不依循傳統緊鄰的坐法,而坐在舞台的四角,有點像梨院戲踏四門的儀式,代表著四季的概念。第一幕〈請神〉開場時,四位樂師一位接一位地彈撥同一個音,在場的觀眾感受到聲音在四個角落由遠至近流動。觀眾的心隨著音樂流動,慢慢進入《羽》的神祕國度。這種 彈奏方式將南管扣人心弦的張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音樂總監王心心首度擔任仙女一角,放棄傳統歌者自彈自唱的模式。王老師在音樂創作上亦有很大突破,將日本薩摩琵琶和印度西塔爾琴加入中國南管之中。樂師演奏時利用撥子打擊薩摩琵琶,呈現出一種如閃電般有力的節奏感,彌補了傳統南管的不足。另外,他們亦嘗試特別的彈奏方法,利用指頭在樂器的弦上摩擦,營造出近似耳鳴的聲音,好令觀眾感受到劇中兩位主角的不協調。這些新嘗試都令傳統南管演奏更豐富、更有活力。

 

可惜作為一套現代歌劇,其戲劇性卻顯然有點不足。故事中仙女為尋找被情人偷走的羽衣,流落人間,遊蕩到婚紗店,向店長細訴她的故事。店長著魔,仙女最後看破了紅塵,得到淨化,消失於飄落的羽毛當中。整個演出九十分鐘裏頭衝突並不多,未見高潮。最重要的衝突可算是店長不相信仙女,而她極力希望說服店長。然而衝突未能深化,未能增強其戲劇性。另外,可能礙於南管本身簡約風格所限,本劇未能帶出現代劇場的戲劇性。平淡的劇本,令整個演出缺乏起伏。如果編劇和導演能夠深化故事中的矛盾衝突,《 羽 》將會是令人眼前一亮的跨界演出。

 

不知道台灣觀眾對《 羽 》的評價如何,筆者倒是覺得有點不上不下、顧此失彼。跨界別合作的最大關鍵在於如何取得平衡。劇場愛好者會認為《 羽 》是不錯的南管音樂會,但作為現代歌劇則有所缺失;而南管迷亦可能不太接受這種創新的表演手法,只希望欣賞到傳統的南管。《 羽 》是實驗劇作,「南管現代歌劇」一詞已經令人充滿期待。但在仔細欣賞的時候,便發現劇力的不足,令兩類觀眾都既有驚喜亦有失望。王心心老師嘗試將兩種南轅北轍的藝術融合的勇氣實在令人佩服。雖然《 羽 》不是一個很成熟的演出,但南管實驗劇場很有潛質。相信累積更多的演出經驗後,王老師將會再下一城,打造出令人讚歎的南管實驗劇場。

 

 

「藝評新世代──藝評寫作導領計劃2010」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策劃及統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大學附屬學院文學副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