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承載了粵劇、龍舟競渡、傳統工藝等深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同時也映照出社會多元背景下的文化互動與演變。截至目前,香港已登錄507項非遺項目,涵蓋「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一共五大方面。然而,在都市化及全球化的衝擊下,這些文化遺產正面臨代際斷層與傳承困境。現行非遺教育模式多以單向講授或展覽為主,偏重知識傳遞與觀賞體驗,較少提供大眾參與、思考與再創作的空間,或忽略了其在社區層面的活化潛力與持續發展的可能。
「十八有藝──九龍城社區演藝計劃」中的《韻動龍城2.0之巷陌尋舊影》則標新立異:這是一場由九龍城街坊主導的社區演出,跳脫傳統非遺教育的框架、表演娛樂的商業性,而是透過素人視角,將非遺技藝轉化為個人與社區的敘事載體。演出雖然時長有限、聲線非完美、舞台效果不多,卻喚醒觀眾對本土根源的情感與反思。
表演結構:四分鐘的簡約綻放
舞台設計極為簡潔,採用鏡框式結構,僅以兩幅金色布幕與一組金色流蘇裝置作為視覺點綴與場域分隔。演出時,燈光柔和地聚焦於單一演員,沒有華麗或繁複轉場,讓觀眾的注意力回歸至表演者本身。十八位素人演員輪番登場,每人呈現一段約四分鐘的獨腳戲,內容圍繞九龍城區的非遺元素——如毛筆製作技藝、粵劇唱腔片段、蛋撻製作技藝等及背後的人情。各段演出之間不設明確時間或敘事連結,僅以改編的流行音樂及暗燈作為過渡,在表演中寄託非遺技藝背後與人、生活經驗與記憶之間的深層關係。
這種結構呼應Jerzy Grotowski的「貧窮劇場」理念:去除華麗道具與視覺包裝,專注於演員的身體、聲音與情感的真誠流露,回歸本質,讓演員與觀眾在簡化的空間中進行深層對話,產生共振與感通。在《韻動龍城2.0之巷陌尋舊影》中,四分鐘的時間限讓素人演員濃縮表達,讓表演不為展示技巧,而是呈現情感與記憶。
例如「摩登大矜姐」的獨腳戲,以傳統婚嫁儀式為主題,故事主角憶述有新人嫌「上頭儀式」老土而不願做,大矜姐因而用「獨特的上頭說話」打破儀式的距離感:「一梳梳到尾,老公啲錢全部俾哂你」、「四梳永諧連理,Netflix WiFi 永遠唔斷你」一邊「梳」一邊講、觀眾的笑聲越熱熾。這種說故事式的表演模糊了觀眾與演員的界線,讓觀眾在笑聲中理解儀式的文化意涵。
非遺的傳承或不在於「原汁原味」地保存,而在於「情感真誠」和「合乎時代發展需要」地再創造。演出中的技藝片段並不追求精準重現,而是以生活經驗為核心,重新編排、轉化、甚至戲謔處理,讓非遺技藝與當代語境對話。例如婚嫁儀式的「上頭說話」被改編為貼近年輕人語言的幽默段子,這些創新不但沒有削弱非遺的價值,反而讓其更具生命力,及讓觀眾可見非遺傳承及在現代實踐的困難。
而這種再創造的策略,回應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對非遺定義中的「持續性」與「社群認同」兩大核心:非遺不是死物,而是隨社群變化而演化的社區活文化,具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韻動龍城2.0之巷陌尋舊影》正是透過素人參與、情感投入與創意轉化,讓非遺技藝在當代社會中重新獲得意義與位置。而Grotowski的「貧窮劇場」在此不僅是一種美學選擇,更是一種社區對話的策略:透過簡化的舞台語言、真誠的表演,得以使觀眾目光聚焦於非遺的實踐及傳承人身上,非遺技藝不再孤立於展示空間,而是成為市民生活經驗的延伸與再詮釋。
主題與設計:非遺技藝的身份保存、重構與再造
《韻動龍城2.0之巷陌尋舊影》將非遺技藝轉化為藝術媒介,不僅傳承技法,更透過社區營造,建構個人與集體的文化身份。身份是流動的敘事建構,非遺在此成為個人故事的載體,讓素人從表演者亦為敘事主體。素人演員在工作坊了解非遺故事後、進修唱歌及演戲技巧外,自行創作劇本、改編歌詞、設計服裝,注入生活經驗;非遺技藝只是引子和貫穿劇情的事物,背後更論及經歷的情意。
例如菠蘿包製作技藝的獨腳戲並未探討如何製作菠蘿包,而是聚焦都市競爭下的母愛與學習壓力;粵劇段落雖有憶記學習功架的過程與示範,但更想表達對師傅的感謝。毛筆製作技藝的獨腳戲則以服飾與動作呼應小時習字的主題,自製裙上的楷書在燈光下如字字脈動的記憶,動作如揮毫般流動。這些表演讓非遺從靜態技藝轉為動態敘事,與生活經驗互文,引發觀眾對都市疏離與文化連結的反思。
社區營造是計劃的核心:九龍城作為面對重建挑戰的老區,素人從街坊轉為演員,而非遺從家族傳變為公共分享,強化文化資本的民主化。這種轉向讓表演者成為主體,透過對話與創作參與知識建構。《韻動龍城2.0之巷陌尋舊影》中的素人演員,正是在這種對話中學習非遺、重構身份,並將其轉化為公共表達。這不只是文化傳承,更是文化創造。
演出本身體現了表演的公共性,每段獨腳戲不僅是個人故事的展演,更是社區記憶的召喚。而觀眾不只是觀看者,而是被邀請的參與者——無論是笑聲、回應、甚至即場互動,都打破了劇場的第四面牆,讓表演成為社區的即時對話。例如麻雀牌製作技藝的獨腳戲中,演員在最後的對白中「邀約」觀眾一起打牌:「一齊嚟打牌好唔好啊?」,觀眾馬上有人應約說「好啊」,並引來其他觀眾的笑聲。笑聲中模糊舞台與觀眾界線,這種公共性不只存在於劇場空間,更延伸至社區日常的關係紐帶,讓非遺技藝在街坊之間「活起來」,甚至成為生活與記憶中的一部分。
結語:真誠才是最大本領
《韻動龍城2.0之巷陌尋舊影》以素人獨腳戲重構非遺,雖仍有沙石,卻在九龍城的社區脈動中綻放真誠的光芒。素人表演的原始能量,嘗試將非遺轉化為個人與社區的敘事工具。這場演出不僅是「十八有藝」的社區實踐,更是對主流非遺教育的反思,討論文化承傳的主體。表演者及其形式亦提醒我們:藝術的價值或不在於完美,而在於讓關心社區、熱愛技藝的人,有機會讓生活中的非遺於舞台上迴響,成為共同的語言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