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在香港首演及巡演後,改編自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原創舞台劇《不可說》的《唔講得》,今年再度在香港上演。此劇名的靈感是來自佛經《大般涅槃經》:「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其含意暗示劇中某些真相只能夠意會而不能以言語傳遞。《唔講得》劇情探討「謊言」,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以及產生妒忌的情緒,在虛實之間如何影響到人的思維。
故事由一對腦神經科醫生夫婦的日常對話開始,丈夫李少豐(黃德斌 飾)是腦神經外科醫生,外表沉實穩重,但內心充滿矛盾。他雖然愛妻子,但與妻子之間有一種隔膜,一直以掩飾情緒的方式去逃避真相。妻子程米雪(葉童 飾)是腦神經內科醫生,外表冷靜理性,擅長分析及執着對話內容的一字一句,她與丈夫的溝通難以用言語表達情感,也感受到其內心壓抑着不安的情緒。他們的舊同學董青雲(楊永德 飾)到訪,漸漸揭開劇情埋藏的真相與謊言,令夫妻需要面對卻選擇逃避的真相,同時挑戰夫妻的家庭關係。兒子李小強/精神科醫生(翁煒桐飾)也是為觀眾揭開真相的關鍵角色,他的出現令觀眾明白這三位舊朋友呈現的生活態度和說謊的原因,而且劇情表現出的荒誕也會變得合理。負責口琴演奏的音樂演出者(李俊樂 飾),以旁觀者的角色表達幾位主角的潛意識。現場音樂用得恰當,既是場景轉換的好幫手,也展示了每個角色內心情緒的悲傷與孤獨。每個角色的演繹都不容易,對每位演員來說都是有趣又有挑戰性的角色,甚至可以分析得更仔細。
《唔講得》的碎片化敘事方式,劇情不斷轉折,角色的情感變換,令觀眾迷失於真實與幻象之間。這種敘述結構,本應可以引發觀眾反思很多不同方向,可惜劇情並不注重強調哲學與心理層面,而是加插了很多跳脫的情節,例如主角會突然叫觀眾一起深呼吸的小互動,又會突然間唱歌,但那一段演唱其實是沒有必要的,這些刻意的安排反而令觀眾跳出了劇情和角色的情感。劇中夫妻冷靜鬥嘴的場景,看似很想表達深層的道理,「問題本身唔係問題、分析就係問題嘅本身、如果覺得冇問題先係問題、你到底有咩問題、上帝點會有問題」,本來有趣的分析和堅持自己立場的爭論,再重複又重複地演繹後會令人覺得囉嗦煩厭,觀眾反思的焦點會落在這種表達方式,而不是台詞的本質。幾位劇中人物各自有自己的「唔講得」,謊言的原因有的是出於愛,有的是出於懦弱,有的是出於面子,有的是出於恐懼,也有的是出於妒忌。劇情表達的方式有點模棱兩可的狀態,故事本身是悲劇,但界定為黑色喜劇又不算很有幽默感,很想玩弄一些花樣,卻未能盡興地去到荒誕的模式,最多只能看到浮誇的演繹,各方面總是欠缺了些什麼。對於熟悉舞台劇的觀眾群來說,是一般平穩的演出,並沒有找到令人感動的記憶點。
進念.二十面體一向以應用科技挑戰劇場的可能性,而跨媒體融合已經是現今劇場的潮流,並不只再局限於一兩個劇團,繼續要走多媒體元素的設計風格,必須要投放更多的資源,實驗性質的思維模式也需要比觀眾走得更前。劇團吸取了去年的經驗,了解到場地的限制,不再以「網絡」連接現場觀眾,但保留台上的多部電視屏幕作為豐富劇情的意境,也有實時以多角度拍攝舞台,讓觀眾在大屏幕看到近距離啲舞台實景,同時繼續投放中英文台詞在大屏幕上,觀眾更容易掌握台詞,不過也有轉移視線的缺點,台燈光線的轉換時有影響台下的視覺效果,視線較難集中在演員身上。是次運用的藝術科技已不是新鮮或有驚喜的技術,能夠在很多小劇場都可以看到這些跨媒界演出,但運用在此劇的方式和效果卻未如理想。
最令人感受到跳脫思維的不是劇本或科技,而是劇團的宣傳手法。除了因為主演們的號召力,吸引了大批演員們的粉絲團觀眾群,劇團也有多個商業合作夥伴,令創意更加可以發揮得天馬行空,不愁票房收益。觀眾在入場前獲派塔羅牌一張,而這些不同插畫設計塔羅牌是來自漫畫家黎達達榮的手筆,每張紙牌印有關於不同劇情的特徵和一小句台詞,紙牌背面的二維碼是場刊,很有特色。筆者收到的塔羅紙牌是印有女主角與黑毛豬和烏鴉的插畫,很快便聯想起劇情有提及過烏鴉在黑毛豬背上找不到路的故事,有助劇情的回憶延伸至場外。入場觀眾還收到一張「進念文旅地圖:香港式體驗咭」,到指定商戶消費便有優惠,這些合作對於劇團和商戶之間都有正面的影響。雖然欣賞劇團在宣傳上的聰明創意,但更希望這種跳脫思維可以在劇本上研究得更精進,在演出上執行更多可能性,令觀眾反思的空間更闊或有所得著,否則便會浪費了知名演員的演技和他們吸引而來的新觀眾群。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