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你身在何方?
現在,你又身在何方?
這些年,從四十歲走到六十歲,還好嗎?
《11旅程之女》緣自進劇場二十年前的一個社區計劃。二十年後,創作團隊再次邀請當年參與的十位屯門婦女重聚,透過編作劇場的形式,一同回溯過去二十年的歲月。有人獨自去了一趟畢生難忘的旅行;有人在多重身份之間游走——母親、奶奶、女兒;有人分享作為照顧者掙扎……當十位婦女站在舞台上,我立刻感受到她們生命的重量,一種莫名的感動湧上心頭,令我會心微笑。在某些片段中,彷彿可見她們不同年齡階段的樣貌交錯閃現,亦不禁感嘆,令「人」變得如此重要和突出,正是編作劇場獨有的魅力。
從整個作品對素人演員的處理及專業演員的配合,不論是演技還是肢體運用,都顯得導演陳麗珠功架十足。素人演員們絕大部分時間都是透過肢體、動作模仿的形式演戲,仍無阻她們發揮,演出依舊真摯動人。擔任燈光設計的劉銘鏗同樣出色,利用簡潔而富的燈光烘托氛圍,令觀眾更投入演員的內心世界。整體而言,作品中出現的某些瞬間我是非常喜歡的。不過,也正因為是與十位婦女共同編作的作品,我對於最終的材料整合和選擇有點失望。
作品由十位素人演員及一個專業演員組成,共十一人。本來以為是講述十位婦女經歷廿載的心境轉化,以小見大引申到與城市和家的關係,再與一位相對年輕的演員對讀,但目前作品敘事過於細碎和跳脫,難以掌握一個比較大的脈絡去閱讀。內容重點聚焦在素人演員們目前或近年的糾結,年輕演員則是輔助和協調的角色,以流動的姿態自由加入敘事,襯托十位素人。在演繹和舞台調度上,整體平衡其實拿捏得不錯,但在內容上的探討都比較淺層,所以感覺有期望落差。
四十歲和六十歲的人生階段理應很不一樣,是一個很大的轉折,但從目前呈現的素材上,未有足夠的厚度討論這個轉變,現在的焦點主要放在當下的一些覺察,大多與家庭關係有關,但又未有充分深化。其中一位演員分享到看着孫女又似是重回年輕時照顧女兒的時光,所以有點分不清孫女與女兒,是一個有趣的視點,但之後只被女兒長大離巢的不捨帶過了。作品亦有觸及作為年老的照顧者的掙扎與無助,那一段也是我最為深刻和觸動的,因為觸碰到我曾經作為照顧者的經驗。照顧者這個身份既複雜又常被忽略,因此觸及這個主題時,我期望有更多面向的深化。
作品試圖囊括的主題很多,各人的童年、成長,與家人的關係,屯門這個社區,自己與家、香港的連繫等,也是導致內容較鬆散的原因。在觀看的途中也想起以前聽過一位舞者分享,他觀察很多長者的內心依舊埋藏未竟之夢,無奈的是身體漸漸跟不上。所以個人認為聚焦於她們如何理解自己從中年到壯老的階段,如何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已經十分有趣。導演本身處理演員身體的經驗豐富,若能從此角度切入串連不同的經驗分享,相信會刷出不少新的火花,也能回應「旅程」這主題。作品原來的發想已經很有意思,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創作方向。如果創作團隊能夠抓緊一點主題核心,再帶領演員共同編作,百花齊放,這趟同行之旅會更有溫度。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