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啟後 淺談中英劇團45周年誌慶的特殊意義
文︰鍾肇熙 | 上載日期︰2025年7月7日

 

2024-2025年度是中英劇團的45周年誌慶。根據中英劇團網站上的資料,狄必達(Peter Day)在1979年創立中英劇團,是香港首個引入「教育劇場(Theatre-in-Education)」的專業劇團,發展以舞台製作及教育計畫並重,並著力於培育戲劇人才。而45周年正是一個劇團發展的轉折點,劇團更換了新的標誌,象徵他們「擁抱歷史,承傳文化」的發展路向。本文作者將分開討論中英劇團45周年的其中三個主舞台製作:《關於面對藝術生涯危機的我無意間成為拯救45周年演出勇者的那件事》(文章中將簡稱為《那件事》)、《花樣獠牙》、《近鄉途情怯》,並最後綜合討論中英劇團整個季度(包括《塵歸土土歸塵》、《擊不倒的她》)如何迎合45周年誌慶的主題。

 

久違了的集體編作劇場:《關於面對藝術生涯危機的我無意間成為拯救45周年演出勇者的那件事》

 

一個劇的劇名影響著演出給予觀眾的第一印象,他可以讓觀眾對演出產生期待,就像是為觀眾先行戴上一副先入為主的「有色眼鏡」。同樣地劇季的第一個戲,也是在為劇團整個劇季定調,讓人產生期待。《那件事》又為了觀眾帶來甚麼樣的期待呢?

 

看到這個三十二個字長的劇名,讓筆者聯想到近來日本動畫片集也出現了大量這樣長到記不住的劇名,大多也是關於現實世界的人闖進異世界的冒險故事。這亦構成了筆者對於這個戲的第一印象:弱者逆轉勝、後設劇場、現實與故事的相互滲透、奇幻世界的冒險。除了劇名外,從演出的宣傳中,亦提到這是中英劇團新生代演員以ensemble的形式集體編作出來的作品,當中關乎於中英劇團過往的一些戲寶。帶著這樣的期待,筆者想像大概會有兩類觀眾被吸引來看這個演出:對於潮流文化有興趣的年青一代及中英劇團的長期「粉絲」。根據觀賞演出當日的觀察,來看演出的觀眾大概也可以歸入以上的其中一類。面對著這樣審美喜好不同的觀眾群,創作團隊又是否能迎合到呢?

 

演出的主軸是「導演」盧智燊帶領著一眾演員準備一個向中英45周年誌慶的演出,分為上下半場兩個部分,上半場展現排練時的狀況,下半場則為「劇中劇」的演出,尾段則以一段短片回顧中英45年來的彩蛋,並預告中英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上半場演出的主要危機便是要在預定時間內排練出一個「大家」都滿意的45周年誌慶活動,而衝突便在於不同人想做不同的事,再加上每個角色的「悲劇缺憾(Tragic Flew)」,而令到排練屢屢以失敗告終。這一種鬧劇公式並不罕見,重點是創作團隊如何去執行。讓筆者在觀賞過程中感到困惑的是:既然戲中的眾人(包括多次以口號式吶喊來強調周年演出的重要性的「導演」自己也在排練期間偷偷去了外遊)根本也沒有要做好那個周年演出,那為何仍要做下去呢?當角色們沒有清晰的目標時,觀眾又如何判斷角色行動的成敗,從而產生感受?台上剩下的則只是演員賣力地展示角色的陰暗面。

 

下半場的演出與其他後設喜鬧劇(例如《蝦碌戲班》、《暗戀桃花源》等)的情節相近,演員們本著「The show must go on」的精神,克服著一個又一個難關,最終把演出完成。這個部分相對於上半場角色有更清晰的目標,從而引發起不同的衝動,觀眾則像是看球賽般隨著賽果的起起伏伏而在心裡為角色們惋惜或喝彩。當中選擇了重現三個中英的戲寶亦見其巧思:《芳草校園》作為一個本地原創劇去探討當年的教育制度;《嬉春酒店》則是經典的翻譯喜鬧劇;而《相約星期二》則是多次重演的翻譯正劇。這三個戲寶分別代表到中英劇團這45年來的不同發展面向。可惜的是在今次的重新演繹中缺少了當代年青演員的視角,未能做到新與舊的對話。

 

筆者認為《那件事》作為一個有致慶儀式作用的演出,有不俗的娛樂效果,亦滿足到「粉絲」們的懷舊之情,但當以一個獨立演出而言,在故事設定上未夠緊密,亦忽略到非「粉絲」的新觀眾的喜好,讓人可惜未能從中見到中英劇團銳意在45周年革新後的發展願境。

 

《那件事》展示了新生代演員的ensemble

(攝影:Toky Image,由 中英劇團提供)

 

經典音樂劇X藝術科技:《花樣獠牙》

 

《花樣獠牙》乃是2002年中英曾搬演的翻譯音樂劇《Little Shop of Horrors》,今次則由當年憑史諤仁一角獲得第十二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的盧智燊執導,並配合藝術科技團隊重新創作。

 

筆者並沒有看過2002年版的《花樣獠牙》,並未能詳細為新舊兩個版本作出比較。但從角色造型及佈景設計上,新版跟舊版的劇照有相似之處,加上翻譯後的語境仍保留著陳鈞潤招牌式的60年代風格,筆者大膽假定新版的創作團隊用上了跟舊版同樣的時空設定。但當演出版中提及到AI時(還有其他線索),筆者則會開始思索究竟故事中的世界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呢?這一點的重要性在於觀眾會憑藉故事中的世界觀去評量一切事物的合理性,以及角色就著同樣的目標有甚麼可能的行動。

 

藝術科技的應用在這次演出中找到一個不錯的平衡,既有機地幫忙氣氛的營造,同時有提供了科技感,讓演出更有一種混合時空感,從而讓當代觀眾更容易代入。

 

經典續寫:《近鄉途情怯》

 

《近鄉途情怯》(文章中將簡稱為《近》)是續寫自三十年前張達明為中英劇團編寫的《客鄉途情遠》(文章中將簡稱為《客》),當年張達明便是憑藉這個劇本奪得第一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獎,而這一次則找來劉浩翔為《客》中因移民而分隔二地的家庭續寫近未來的發展。演出分為上下半場兩個部分,上半場為濃縮版的《客》,下半場則是新作。演出更找來當年的演員及一些中英過往的團員來共同演出。

 

筆者認為這次《近》的策劃本身最能夠做到中英劇團在45周年時標榜的「擁抱歷史,承傳文化」。華人離散這議題對於1992年或是2025年的香港人而言,都是深刻及切身的當代議題,分別只是在於處境的改變,從而產生不同的理解。續寫《客》的故事,讓觀眾在無論有否看過《客》的情況下仍可以以一個當代的角度去切入一個舊年代的故事,從而找到過去與當下的連繫,這同時亦與故事中不同代的人如何理解不同輩的人對於離與留的決擇的內容所緊扣。在演員班底上亦見創作團隊的巧思,特意請來曾參演《客》的周偉強及盧俊豪再次飾演阿德與阿偉,還有曾是中英劇團成員的黃清俊、孫惠芳及陳瑞如。這樣除了劇情上,也讓演員班底上有著「傳承」的意義。這樣的原意十分好,可惜在執行上卻忽略了一些難題,讓觀眾在接受上出現落差。從視角年齡而言,上半場時,周偉強及盧俊豪要演釋三十年前自己曾演過的角色,需可以演技彌補,但當他們拼上其他演繹的角色年齡跟自己真實年齡相若的角色時便會出現視覺語言上的混亂。尤其是二人跟飾演表妹阿年的白清瑩同場的時候,本是年輕小伙子間的打鬧,則變調成兩個大叔在調戲少女。反而到了下半場的時候,二人所飾演的角色跟自己的實際年齡相約時,則解決了以上的問題。另外不同年代的中英演員有著不同的演戲風格本亦無可厚非,但當要放在同一個舞台上時一同演戲而不突兀便需要多加注意。筆者認為解決之法有二:一、用更長的排練時間磨合不同演員的風格;二、在選角時考慮到角色間文化背景或年齡上的差異,讓表演風格成為角色塑造的一部分。

 

《近鄉途情怯》選角上需要考量

(攝影:Toky Image,由 中英劇團提供)

 

結語

 

筆者挑選獨立短評中英劇團45周年劇季的三個作品(《那件事》、《花樣獠牙》、《近鄉途情怯》),希望藉此引伸討論一個背負著歷史的劇團,在當下如何「擁抱歷史,承傳文化」。

 

對於過往的戲寶,對劇團或是「粉絲」而言,當然有其重要價值,但對於其他觀眾而言,要如何將這一種價值導入作品之中便成了創作團隊要在當下解決的問題。始終劇場是種「遺憾的藝術」,只存在於當下,並對當代的觀眾產生意義。在創作策略上,以上提到的三個作品亦有相異之處:《那件事》以「後設劇場」的形式,將創作過程展現於觀眾前,以當代演員的視角富視其他戲寶於當下的價值;《花樣獠牙》在保持原始設定的情況下,加入藝術科技的元素,以架空時代感,並加入當代議題;《近鄉途情怯》則續寫經典,並在選角上突顯傳承,再以錄像媒介改變觀賞框架。筆者認為三者在策略而言,確實能做到劇團所許下的「擁抱歷史,承傳文化」之效,但在實際執行時出現落差。

 

雖說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發展,但是這樣的延續比原創劇目可能更有負擔,同時亦需要更長的籌備及排練時間。對新演員而言,因年代的落差,要進入舊經典的世界,本跟排練一個新作沒有太大分別,而同時要在戲劇構作上找到與當代觀眾的連繫,更要花多一重功夫。

 

相對而言,同一劇季的《塵歸土土歸塵》及《擊不倒的她》則可見創作人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塵歸土土歸塵》乃是中英邀請擅長形體劇場的導演黃俊達重拾1993年特邀導演謝利.法蘭雅根(Gerry Flanagan)跟當時的中英演員編作的奇幻悲喜劇《咪放手!》的劇本,跟現時的中英演員重新編作的作品。雖說仍是有舊作作依據,但這個劇本落到黃俊達的手上,以形體劇場的方式,架空了創作的背景,嘗試探討一種更有宇宙性關於人與土地的關聯的故事。而相對另外四個作品,《擊不倒的她》則不是以中英劇團的歷史為創作起點的作品,而是跟編劇及填詞劉兆康與音樂及音樂總監盧宜均共同創作的全新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創作人們積極地嘗試講一個當代的故事予觀眾。

 

誠然,老牌劇團跟新團最大的分別,正是這一種「承先啟後」的重擔,如何才不會讓「粉絲」們失望,讓品牌形象得以保留,又要時時確保自己的作品不會跟時代脫節,繼續述說當代的故事。劇團在創新的勇氣與務實的態度中要不斷嘗試找到平衡點。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土生土長劇場導演及戲劇顧問。先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演藝學院及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並分別獲頒社會科學學士(主修社會學)、藝術學士(主修導演)及文學碩士(主修劇場構作),致力於將人文關懷及社會議題融入藝術創作之中。現為香港演藝學院兼職導師及「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三年共桌」成員。近期研究興趣:透過藝術建立共同體、參與式劇場、排練劇場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