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縈嶺南》的11道人文風貌
文︰陳瑋鑫 | 上載日期︰2024年5月2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舞縈嶺南》(攝影:Henry@S2 Production,照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節目︰《舞縈嶺南》 »
主辦︰香港舞蹈團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2/3/2024 15:0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民族民間舞從來都是中國舞蹈中別具特色的一員,致力推廣中國舞蹈的香港舞蹈團,總會在每一舞季內,策劃至少一個民族民間舞的節目。今個舞季就選擇了聚焦嶺南,邀來幾位編舞家,從嶺南地區的民族及文化特色出發,創作不同舞段,組合成長約75分鐘的《舞縈嶺南》。

 

節目內的11個舞段,主題及內容各異,從人民的日常生活,到充滿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皆有。節目的開首、中段及結尾,有由盧玉梅負責編舞的〈雨打芭蕉〉、〈稻草香〉及〈月下輕舟泛漁歌〉。三個舞段同樣都是以群舞為主,各自呈現出嶺南地區不同族群,特別是漁、農、鄉民的生活日常,包括水稻作業與蜑家人的漁鄉風情。是次節目的藝術統籌謝茵,也編創了兩個舞段:〈塑〉及〈灣〉。前者是她從嶺南的建築工藝灰塑中獲得靈感,為舞團的三位資深女舞者所創作的一段輕鬆小品;後者則是一段抒情獨舞,為尾聲的漁歌帶來一節漂亮的序幕。

 

 

 

  

《舞縈嶺南》(攝影:Ka Lam,照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編舞家丁然亦為本節目主創了三段舞作,其中兩段都是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廣東涼茶〉生動地呈現了傳統涼茶的煮製過程,而〈瑤繡〉(與林薇佳合編)就展示了瑤族刺繡的文化傳承;另一段〈迴響麻石街〉,則利用木屐踏步製造聲響,呈現麻石路上主婦傭人的生活面貌。三個舞段都是以女性的辛勞日常為主題,動作表現上皆充滿活力,感覺跳脫,但卻似乎把典型持家女性的忙碌逼迫過分浪漫化了。

 

節目中也加入了香港舞蹈團兒童團及少年團學員的演出,分別有由一眾小朋友以一身綠色可愛打扮,演繹由李愷彤編舞的採茶舞〈茶娃娃〉,以及由蔡飛編舞,節奏鮮明的瑤鼓舞〈瑤鼓聲聲〉。這兩段舞雖然完全沒有專業的舞蹈團員參與,但各兒童及少年團員都絕不失禮,同樣表現穩定出色,值得鼓勵。

 

不過要數最令人驚喜及印象深刻的舞段,就必然是由柯志勇編舞,全男班演出的〈醒獅耀舞〉。一來是因為此舞是整個節目中,唯一一段全由男舞者演出的舞段(其餘十段皆為全女班),二來是其高能量與熱鬧氛圍,跟其他相對婉約的抒情舞段特別不同。十位赤膊上身的男舞者,雄赳赳手執獅頭高飛躍動,盡顯功架。而且作為節目中間,第六段登場的舞段,也達到把現場氣氛炒熱的目的,可見舞段編排上的心思。

 

《舞縈嶺南》攝影:Henry@S2 Production,照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綜觀全個舞集,眾演者演出平穩,表現不錯。然而,《舞》的題材雖然多元,但各段群舞變化不多,加上都是清一色由女舞者演繹,節奏亦甚為相近。縱使舞團在舞段編排上,已盡量做到以文化器物及風俗人情作主題的段落輪流上演,可是除了中段一場紅(雄)獅舞外,驚喜欠奉,未能更上層樓。

 

(文章於《舞蹈手札》同步刊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藝評人及表演藝術研究者,自1998年起於港澳不同媒體上發表有關劇場、舞蹈及視藝等評論與專題文章。曾任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2015-2017)及香港舞蹈聯盟《舞蹈手札》編輯(2020-2021)。現職大專講師,並分別為香港舞蹈年獎、香港小劇場獎及 IATC(HK) 劇評人獎評審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組顧問及舞蹈、戲劇、藝術評論界別之審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