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 |
類別 |
出版日期 | 2023年11月 |
定價 | HK$480 |
ISBN | 9789887613787 |
發行 | 一代匯集 |
聯合出版 | 香港話劇團、中英劇團、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
統籌 | 李浩賢、潘詩韻、黃懿雯、曾以德、梁菀桐 |
簡介 | 魯德義,人稱「魯師傅」。香港舞台佈景巨匠,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起投身製景事業,製作佈景逾千台。以專業可靠、慷慨仗義的工作態度,深受舞台業界別人士擁戴。魯師傅的美學造詣融會中西,守護了香港舞台製作近半世紀的茁壯成長。
《好景——魯師傅與香港舞台》為首本香港舞台製景發展專書,一書三冊,分別以「設計與創作」、「技術與承傳」、「圖集」為題,綜合記錄及概述過去四十年魯師傅對香港舞台藝術的貢獻,並側寫香港舞台技術及美學發展的面貌。內容包括五十多位來自舞台設計、場地政策、製作技術及教育傳承四個範疇的受訪者,講述製景發展的歷史與魯師傅的關係,以及百多張精選照片,讓讀者重溫舞台佈景的瞬間。每套書附有一張海報,展示出版計劃內收集的佈景照片,以及隨機兩張舞台佈景明信片(共四款),呈現魯師傅作為香港舞台佈景巨匠的重要性,並讓讀者從中感受香港舞台佈景製作的美學。
設計與創作 本書透過訪談一眾資深香港舞台導演和設計師與製景師魯師傅的合作,梳理四十年來本地舞台發展點滴;同時剖白舞台設計與演出場地之間的協調和角力,透視佈景製作在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繼而延伸至文化政策的深層討論。
技術與承傳 本書透過訪談一眾資深香港舞台製作人和場地技術及管理人士,觀照本地和海外製作的差異,重新審視場地、技術和培訓在舞台發展中的角色;亦邀請到製景師魯師傅的家人和員工分享行業生態和製景辛酸。套書以編輯圓桌討論作結,宏觀眾多訪談中的要點,同時與新生代製景人對談,了解教育承傳的現況,展望本地舞台製景未來。
圖集 本圖集收錄了香港四十年來由魯氏製作的舞台佈景,透視製作內外的不同風景,勾勒出本地舞台美學發展歷程。
明信片與海報
目錄 設計與創作 緣起 潘詩韻 德義兼備的「老大哥」 陳敢權 對劇場的愛與信念 張可堅 魯師傅的食譜 陳國慧 舞台崗位和術語表
I. 設計與美術篇 1 愈來愈有要求:從入行到專業化發展 分享:黃錦江、王志強、陳興泰 2 發揮香港精神:魯師傅與創意追求 分享:余振球、李衛民、賴妙芝、徐碩朋 3 開拓北上空間:設計師與製景廠 分享:張正和、邵偉敏、王梓駿、黃逸君 4 製景時製心境:製景過程與心情 分享:阮漢威、葉卓棠、王健偉 5 尋找香港美學:劇場美學的探索 分享:曾文通 6 有問題就是麻煩?舞台製景與劇場發展 分享:何應豐
II. 導演與創作篇 1 天時地利人和:從五○年代的佈景說起 分享:盧景文 2 溝通體現創意:舞台製作的挑戰 分享:麥秋、張可堅、陳健彬、傅月美 3 在規限下發揮:創作面對的課題 分享:林奕華、甄詠蓓、伍宇烈、陳寶愉
技術與承傳 III. 技術與製作篇 1 期待百花齊放:思索本地製景發展 分享:曾以德、楊福全、陳志權、李浩賢 2 守規則礙創意:場地技術與製景挑戰 分享:廖卓良、張向明、周錦全、甘玉儀 3 總是不太滿足:夢想有個製景工場 分享:林菁、林禮長、梁觀帶 4 尋找生存空間:商業製作與舞台製作 分享:徐寓安、呂偉基、王德瑩 5 如何傳承製景:製景工業的發展 分享:劉漢華、陳寶愉、徐子宜 6 大樹遮風擋雨:承傳魯師傅精神 分享:王奕慎、孔德瑄、鄭慧瑩、馮家瑜 7 個人難以成事:製景的團隊合作 分享:李紅寶、蘇國威、雷秀玉
IV. 觀察與思考 1 編輯圓桌討論:政策、行業發展、教育與觀眾 駱雅 2 圓桌討論之後:延伸對談 駱雅 好景:讓我們延續魯氏盛宴 林喜兒 附錄:本書曾提及的在香港上演的本地製作 鳴謝 出版單位簡介
圖集 景外 景內 景成 景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