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號 當街頭成為舞台    文章類別
【活動探報】
「亞洲的蛻變:游觀創意與演藝教育」國際研討會——後感
演藝教育新趨勢
文:張潔盈

參加香港演藝學院「亞洲的蛻變:游觀創意與演藝教育」國際研討會,第三天的圓桌討論以演藝教育的最新趨勢(Contemporary Trends in Performing Arts Pedagogy)為題,幾位來自不同地區的藝術學院嘉賓分享了以下的趨勢:

 

「學生畢業後重視工作機會,亦要償還貸款,希望能發展個人才能,故掌握核心技術很重要;學生亦富企業家精神,於學期初已為事業作出計劃,學校亦會協助學生實踐計劃……」

 

「跨界別的合作,如舞蹈、音樂、視覺藝術、新媒體,並聯繫社區或跨地域合作;創作需要時間,把學期延長,亦考慮課程太多,如何選擇內容?同意家長與學生均關注工作機會……」

 

「一個環境讓學生自我反思、自我發展,以回應社會之發展,不只是演藝的發展……」

 

「藝術如何讓個人、讓社會覺醒,而非只視藝術為娛樂、爭名氣……」

 

「以實踐、參與項目,與不同藝術家或藝團合作,從中亦學習到推銷作品、時間管理;舊課程與新實踐之間存在張力,如何說服在校老師摒棄舊有課程?摒棄甚麼……」

 

 

各嘉賓提出的現象、方法(pedagogy)在香港並不陌生,面對經濟放緩、競爭較大,在學時便要躊躇就業出路,也是能夠理解的,環顧大學其他學科都出現同樣難題。有趣的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學生不斷增加實踐機會,學校需要刪減課程時,如何作出取捨?保留甚麼?捨棄甚麼?當中考慮甚麼因素?當選取合作的藝術家、藝團和實踐的項目時,為了回應學生就業需要外,還有甚麼考慮的因素?與課程的關聯性,藝術家具備的素質又有多大關係?大學時需要為學生裝備甚麼技術、視野、內涵、歷煉,讓其發展成終身的事業?當大學各科各系均為學生爭取實習(internship)機會,除了工作外,藝術家在現今社會扮演著甚麼角色?藝術大專學府又承擔著甚麼使命?相信這些都是這次圓桌會議引發的延伸思考,這思考需要不斷的引證、省思、實驗、討論……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劇場論壇執行副總監。身兼監製、導演、創作、教育節目設計,關注社群、議題及文化藝術生態。近期作品《1894香港鼠疫》教育劇場計劃。

 

攝影:張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