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
改編經典不易為的《殉情記》
藝PO人︰鄧蘭  |  2013年11月12日

不知是否粵劇之好劇本難求,不少新劇趨向改編,近年除有改編舊有的粵劇、更有向海外經典名劇入手。9月桃花源粵劇工作室就改編了沙士比亞的名作《羅密歐與茱麗葉》,成為新編粵劇《殉情記》。由洪海與白雪梅分飾羅少龍和董麗妍,即原著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看後感到製作人有心,劇本也有其突出部分,演員亦落力,不過看此劇時總覺乏味,甚至抗拒。


六場戲由董麗妍向和尚求救開始,和尚贈药教她服药乍死,避過娘親迫婚。其它的邂逅、締婚、兩家仇殺、愛侶分別到最後之殉情作結,故事發展大致與原著相同。由於東西方文化異差,兩族世仇改為兩位郡公之恩怨,生旦的邂逅搬到王府賞戲的戲台上下也很貼近中國古代的環境。另外原著女主角向神父求助,這裡改向寺中大師求救,亦是恰當,至於羅密歐見過茱麗葉後,即夜跑到女方的陽台下示愛,這裡羅少龍潛入人家花園求愛也可接受;而在大街發生的兩族惡鬥改由兩位表少狹路相逢並以傳統功架展示亦合戲曲舞台。換而之《殉情記》的劇本和場景轉換其實已很符合傳統粵劇且脈絡都算清晰。


劇本本身完整,而且有不少生旦對唱,場二的邂逅、場三的追求到締婚和場四的愛侶分別,生旦唱段豐富,在身段設計和指導下,二人一般是邊唱邊舞,看出導演的要求。另外邂逅一場安排戲台上搬演《牡丹亭》,台上柳夢梅與杜麗娘驚夢動心,台下羅少龍和董麗妍初遇動情。兩對痴男少女互相輝映和對照,編排亦見心思。然而劇本最大的不足在凸顯不出兩家仇怨,雙方冲突不夠深。在《殉情記》中除兩位郡公不相容,兩位表少的交惡並不明顯,寫不出兩家恩怨之深便顯不出主角的壓逼感。另外寫男女主角之愛只靠相遇、夜訪便到二人私下結婚,純靠歌唱便顯平淡而乏劇力,到了最後的殉情就顯得不夠力度。另由於中西文化不同,二人偷偷結婚而非私定終身亦甚為古怪。


整體論,《殉情記》劇本不差,但支葉情節不多,較着重唱情舞美。不過《殉情記》令人看得乏味主要來自處理方面。本來強調身段,舞美多能提升視覺欣賞指數,而邀來專人負責調度亦確實為淡雅的唱段和平淡的劇情增添動感,不過一台甚為現代的佈景卻把一眾心思打碎。現代劇場盛行簡約和略帶抽象兼一景多用的佈景,簡約便變成現代化的代名詞,而現代化又與革新、年青化掛鉤,於是要有新意,簡約佈景與處理手法便成革新和迎合年青觀眾的法門。可惜粵劇/戲曲有別於其他舞台藝術,現代與簡約佈景絕非靈葯,在這劇,三個只有框架的白色立方體代表了所有場景,雖會配合不同場景分置或併合為不同形狀,而觀眾亦可從劇中脈絡間接猜到它代表甚麼環境,無奈這些裝置只製造出極不協調的視覺觀感,很難令人聯想到跟劇情或人物的關係。筆者不反對簡約和創新,但至少要合理美觀,比如說因應劇情和氣氛在框架中掛上一幅丹青或字畫,或加上纏藤或吊下垂紗,雖然是很少的佈置,亦可起很大作用。舉例京崑劇的簡約舞台就運用得很好!


另外此劇另一令人抗拒的是那些念誦出來像新詩的句子,在粵劇裡頭找個人內唱或像說書以口白念出來已起其功能,不必强用話劇手段表現。加上那些如新詩的詞亦不美,念詩的人聲線又差,實在使人聽得很不舒服。故之本來差的處理在不合乎標準的人來做效果便更差。


這劇的音樂編排和演奏是全劇最吸引的,可惜音效控制得極差。台上演員的咪時時無聲,人聲又偏細,任憑主題曲寫得怎好也無用。另外在段與段之間,因視覺上沒有場景可依,很多處的銜接並不流暢。此外全劇不斷強調一切在短促的36小時內發生,但節奏緩慢,根本製造不出急切燃眉之勢。


最後是演員方面,這劇的綠葉如廖國森的王爺、鄭詠梅、葉安怡的郡主,還有黎耀威和宋洪波的表少都稱職。不過主角洪海與白雪紅的羅少龍和董麗妍不算理想。白雪紅身段好做工美,唯聲底一般,洪海可能任教多時,少踏台板,做工雖好聲又足,卻欠揮灑自如。


改編經典雖吸引,亦有助宣傳,不過並非想像般討好。《殉情記》雖邀請了不少專業人士負責不同範疇,整體仍見不足乏味,證明非有心便可攪好一台粵劇,導演和監製或製作人有多懂粵劇仍是關鍵。求新更要先認識己有的東西,就算引入跨媒體元素也不一定有好效果!

觀賞場次︰2013年9月27日 7:30pm,高山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