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號 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劇場外望】 Melbourne’s Asia TOPA: New eyes on post-Covid performing arts 文:Molly Grogan | |
|
2020年3月號 抗疫的生活與思考【劇場外望】 全球化時代的戲劇與新媒體藝評人 記第七屆烏鎮戲劇節IATC青年劇評人工作坊 文:凌志豪 | |
|
2020年3月號 抗疫的生活與思考【劇場外望】 Freedom in the Present Tense Keyword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Theatre Festival for Young Audiences, Iași 文:Terence Li | |
|
2019年9月號 如此時代的藝評策略【劇場外望】 在反送中時期參與政治的荷蘭藝術節2019 文:肥力 | |
|
2019年9月號 如此時代的藝評策略【劇場外望】 與城市一起創造未來的藝術(節) 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觀察 文:陳佾均 | |
|
2019年6月號 有關記憶與創作【劇場外望】 《重述:街角的兇殺案》——劇場裡的行動主義者米洛.勞 文:江藍 米洛.勞的作品,不論是劇場還是電影,都是關於充滿爭議的真人真事。
| |
|
2019年3月號 2019 表演藝術預視——有關可能或純粹想像的關鍵詞【劇場外望】 歐洲故事.香港故事——出席聖彼得堡IATC大會的報告 文:張秉權 回到現實,當我們要具體地有所作為的時候,和制度打交道甚至進入建制,是個繞不過的選項。
| |
|
2018年12月號 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劇場外望】 從環球劇場設計、到意象主導聲音訓練、再到「新文本」—— 看藝術體裁的價值與實踐(下) 文:陳泰然 問題是,究竟藝術審美是否有客觀標準?體裁的存在正好解答這個問題。
| |
|
2018年12月號 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劇場外望】 從環球劇場設計、到意象主導聲音訓練、再到「新文本」 看藝術體裁的價值與實踐(中) 文:陳泰然 與其騎劫著名體裁,既然自問別樹一格,何不自立門戶?
| |
|
2018年12月號 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劇場外望】 舞蹈連接世界:在德國看中港台舞蹈 文:聞一浩 三地同時參展,正好讓我們了解三地如何藉著藝術塑造形象。
| |
|
2018年12月號 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劇場外望】 穿越幻象,歷經輪迴,一場獻給春天的祭禮——評楊麗萍版《春之祭》 文:鄧佳 | |
|
2018年10月號 表演藝術遺產之整存與應用【劇場外望】 劇場的新想像:從劇場走到立法 文:張潔盈 | |
|
2018年10月號 表演藝術遺產之整存與應用【劇場外望】 當戲劇無可避免地捲入政治—— 記柏林邵賓納劇院的《人民公敵》在中國遭禁演一事 文:袁潔敏 | |
|
2018年6月號 演藝大數據之應用與反思【劇場外望】 協作的可能:從芝加哥當代藝術館看西九文化區 文:凌志豪 表演藝術與視覺文化之中存在許多尚未探索的合作空間,假若西九可以參照芝加哥當代藝術館的模式又是否可以更有效和在更寬大的層面上讓表演藝術和其他藝術媒介合作?
| |
|
2018年4月號 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劇場外望】 《亞洲民眾劇場巨人——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五十周年》 文:吳文基 然而,社會性、政治性的題材卻沒使PETA犧牲其藝術追求,甚至營造了其獨特的劇場美學。
| |
|
2018年4月號 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劇場外望】 Reminiscence: IATC Young Theatre Critics Seminar at Wuzhen Theatre Festival 2017 文:Clement Lee Studying theatre is a rational task, but the reason we take up this task is that we love the art form. We have a passion for it.
| |
|
2018年4月號 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劇場外望】 側記Sue Giles的「嬰兒劇場創意製作工作坊」 文:羅淑燕 工作坊的第一件事,便是學習暫時放下成人的觀點和身段,喚起兒時的記憶、重溫幼兒時感觀與思考。
| |
|
2017年12月號 瞬間看地球之藝評版 【劇場外望】 混雜的印度當代劇場——浦那國際戲劇節的觀察 文:賴閃芳 我一直反覆在想:我站在哪個位置去欣賞與評論作品?理據何在?美學能夠抽空社會歷史脈絡去討論嗎?
| |
|
2017年6月號 香港藝評廿五年【劇場外望】 我開始在柏林跑步——我和德國Surkhamp Theater出版社簽約的過程 文:甄拔濤 在柏林跑步的那個黃昏,我是真切感受到,我和她在某種意義上,終於有一點聯繫了。
| |
|
2017年3月號 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劇場外望】 參與國際戲劇研究聯盟(IFTR)年度研討會後記 文:陳瑋鑫 國際戲劇研究聯盟(IFTR)成立於1955年,是促進世界各地戲劇研究學者交流與協作的學術組織
| |
|
2017年3月號 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劇場外望】 離不開卻也進不去的《城堡》 文:李慧君 因此,《城堡》的改編雖然有動人之處,但以上三個問題模糊了卡夫卡創造的荒誕異域,那微妙的距離就像故事中的城堡,你離不開它,卻又永遠進不去。
| |
|
2017年3月號 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劇場外望】 Total Brutal的動作與身體開發實驗室──記柏林國際工作坊 文:陳冠而 Nir 常常說,先體驗。直接以身體去感覺,去體驗。先不用語言去解說,不用理性去拆解。
| |
|
2016年12月號 在經濟高低浪潮下的表演藝術【劇場外望】 Festivals Edinburgh: Making of a Vivid City – Observations and Insights 文:Catherine Yau Apart from the existing twelve festivals, Edinburgh Festival is expanding its territory by initiating new festival.
| |
|
2016年9月號 薪酬報告與現實人生:追蹤藝術家的一天【劇場外望】 我參加了楊.法布爾劇團的遴選…… 文:李頊珩 | |
|
2016年9月號 薪酬報告與現實人生:追蹤藝術家的一天【劇場外望】 編、導、演一起實驗——馮程程談新文本與表演 文:肥力 | |
|
2016年9月號 薪酬報告與現實人生:追蹤藝術家的一天【劇場外望】 分享與思考「劇場構作」的亞洲實踐現况 文:賴閃芳 會上有數個由劇場構作與合作的藝術家分享的個案,不約而同地他們各自的合作關係長達數年,甚至十多年。對我來說,他們建立的互信是所有對話的前設。藝術家/團隊是否需要一位劇場構作,很大程度在於藝術家的自覺,是否願意聆聽並開拓討論的空間,置作品於更廣的脈絡裡審視。
| |
|
2016年7月號 信不信由你:談劇場裡的迷信與禁忌【劇場外望】 同行者、提問者、鏡子:分享與思考「劇場構作」的亞洲實踐現况 文:賴閃芳 | |
|
2016年7月號 信不信由你:談劇場裡的迷信與禁忌【劇場外望】 城市的悵然與失落:評「臺南藝術節」節目《雙城紀失》 文:于善祿 | |
|
2016年3月號 跟著藝評人找好吃的和好看的【劇場外望】 波蘭的「劇場私塾」和「地下劇場」(下篇) 文:吳紹熙 就像波蘭各地下劇場一致強調,重點乃持之以行的訓練,是深入個人生活的教育,而不是制度,不是可量化的學分和修讀時數,不是票房、得獎數目或獲資助的金額。
| |
|
2015年12月號 你有制度我有態度:藝術家的香港生存之道【劇場外望】 小談台港表演藝術生態不同──宣傳篇 文:肥力 這當然因為兩地社會對藝文的重視程度不同,表演藝術的新聞價值自有落差,致台媒記者對表演藝術用心,創作人也感到受尊重而欣然協助。
| |
|
2015年12月號 你有制度我有態度:藝術家的香港生存之道【劇場外望】 波蘭的「劇場私塾」和「地下劇場」(上篇) 文:吳紹熙 但在香港,發展的趨勢似乎是向著波蘭案例中壞的一面走,至於好的那一面是否能同時發展出來則是未知之數。
| |
|
2015年9月號 個人的文化史:我的書寫經驗【劇場外望】 愛丁堡藝穗節工作二三事 文:陳曉蕾 有別於香港一般戲劇演出的正襟危坐,這兒的觀眾可攜帶酒精飲料進場。由於我的場地演出至半夜,又以內容兒童不宜的棟篤笑作結,因此每星期平均都有兩三位觀眾醉酒生事。
| |
|
2015年9月號 個人的文化史:我的書寫經驗【劇場外望】 反映當下 . PQ2015 . 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 文:徐碩朋 很多人以為,劇場設計只是一種存在於劇本之內、局限於演出時空之間的東西,但事實又不盡然。有時,劇場設計可以影響深遠,牽連甚廣!
| |
|
2015年6月號 香港文化記錄與口述歷史【劇場外望】 太陽底下找新事——倫敦觀劇經驗小結 文:甄拔濤 說到倫敦劇場的最惹人期待的新事物,當數Immersive Theatre。它好像還沒有正式中文譯名,如果直譯就是「沉浸劇場」,我卻喜歡意譯為「體驗劇場」。
| |
|
2015年3月號 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劇場外望】 超越展演功能:Adelaide Fringe的藝術版圖 文:潘藹婷 Adelaide Fringe強調open access,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組織者不會選擇演出內容或形式,也不會策劃活動主題,而藝術活動盈虧亦是由藝術家自付。
| |
|
2014年12月號 當街頭成為舞台【劇場外望】 台北︰「超親密小戲節」—超越親密的觀演關係 文:肥力 看過不同的環境劇場,深明台港澳三地不論政府或藝團一直渴求有更前進的策展形式的當下,我可以說,「超親密小戲節」力量弱小,但其在小小空間振盪出來的漣漪幅員甚廣。
| |
|
2014年9月號 不(只)是監製【劇場外望】 「香港舞蹈」北上去! 文:李海燕 現代舞是源自西方的藝術形式,香港的政治背景以及過去廿年的強大全球化浪潮讓它在沒有太大阻力之下落戶,並享有專業地位。到今天現代舞已成為了世界舞蹈創作的共同語言,這有助香港舞蹈與世界溝通,但亦更大程度地挑戰我們抗衡同質化的能力。
| |
|
2014年6月號 我是藝評人【劇場外望】 波恩.劇場.狂歡夜 文:李慧君 能夠在歐洲五月,在萬物蘇醒之時參與波恩劇場之夜,像觀照自然般發現波恩充滿生命力的演藝文化,絕對是個好玩而難忘的經驗。
| |
|
2014年3月號 看不見的機制-論刪禁【劇場外望】 不是旅遊指南之馬來西亞幾好玩 文:李海燕 | |
|
2013年12月號 看不見的舞台-表演藝術的出版【劇場外望】 「浸死人」的全方位劇場體驗:The Drowned Man: A Hollywood Fable by Punchdrunk 文:陳瑋鑫 相信不少朋友到倫敦旅遊,其中一項必備節目就是看音樂劇,起碼輕輕鬆鬆,娛樂性有保證。如果嫌音樂劇太過娛樂掛帥,West End也有不少精彩劇作長期上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