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期數    專題
2020年9月號 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前言
文:肥力

2020年初至今,面對全球疫情,以及不同國家的社會運動及不滿情緒,不少社區因而幾近癱瘓,藝術事業及相關人士更面臨生死存亡威脅,以致出現大量作品轉型至線上模式,網路演出及發表,更有大量文章來討論這種網上生態,繼而是談及未來的藝術創作可能方向。面對如此藝術生態轉型,及大量的可能性討論,對應藝術的藝術書寫或評論,又有否同樣遇到危難與機遇呢?評論或其他回應有沒有提升或改變的契機?我們該如何利用報導、評論、創作,來回應未來的藝術,及至當前社會的景況?



在此計劃中希望集合約六至八位華文界的不同文化人及文字作者,分享各自的經驗,及探討現況。以上題目只為是次策劃方向,作者並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問題,而可依據個人經驗及專業範圍擬定方向 。
2015年9月號 個人的文化史:我的書寫經驗【專題】個人的文化史:我的書寫經驗
書寫香港戲劇史,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文:鄧正健

都是說故事,所有歷史書寫也不外如此。問題是我不能天馬行空,而必須先返回地上再說。於是我降落在圖書館裡,一直往下挖,往下挖,才發現我們的戲劇檔案功夫做得多麼凋零。多年下來,香港文學、電影和戲曲都有豐碩的檔案庫存,前輩們種下的樹,後人便有涼可乘,那麼跟我同代的香港文化史研究者就可以往深處鑽,往細部挖。但香港戲劇沒有像樣的檔案庫,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個案研究,和一些十分重要但幾被遺忘的史料,垂死躺在大學圖書館的閉架裡,有時我把它們借出來,輕撫它們發黃的身體,孤獨之感直透指間。
2014年3月號 看不見的機制-論刪禁【專題】看不見的機制-論刪禁
愈開放愈詭辯:新加坡藝術審查的治理術
文:黃浩威

西元 2014 年,新加坡藝術審查機制的權力,確實發生了轉變,只不過不像是郭寶崑所期待的那樣被「下放」了,而是從一政府機構轉讓到另一機構,與藝術審查無關的政府部門亦仍可越俎代庖,裁定藝術是否威脅社會。尤有甚者,審查機制變得更為詭辯:所謂公共問責制的改善,實則為政府機構在公關措辭上的修飾和表演。所謂支持同行評、鼓勵民主參與的舉措,乃是政府審查職務(及後果)向藝術家的責任轉嫁。

「藝術界自約自律」的機制已然成型,只不過那是執政者治理術的精密化。
2014年3月號 看不見的機制-論刪禁【專題】看不見的機制-論刪禁
論刪禁
文:莫昭如

如果我們相信任何的表演空間,無論是劇場裡面、公共空間、電視台、電影院、大氣電波、立法會、報紙傳媒,乃至維園、時代廣場、廣東道、新界東北,都是民眾要爭取和表演的領域,並且是與當權者的較量,那麼《紅樓夢》舞劇紅衛兵片段被刪、李慧玲被辭退、鄭經瀚劉進圖及其他人被斬、梁國雄被驅逐出立法會、Hidden Agenda 被關門、保衛皇后碼頭的保育人士被驅被捕、菜園被滅村、民間電台被搜被禁、「港深雙年展」藝術家被抬走......都是差不多同一樣的事情!

此刻我是如何衡量我擁有的表演空間?我又要表演甚麼呢?
2013年12月號 看不見的舞台-表演藝術的出版【專題】看不見的舞台-表演藝術的出版
在文娛康樂書櫃的最低層——我看香港表演藝術的出版
文:陳國慧

因為要搜集年鑑資料,我常會留意本地有關表演藝術的最新出版。當然知道這些出版是非主流書目,但在香港的大型書店內,這些書甚至是連放在「香港文化」或「本地專題」也沒有資格。一般來說,它們沒有完全合乎其位置的容身之所,往往遊移在藝術、攝影、音樂、設計、電影、康樂等書櫃主題之間,被結他樂譜和攝影入門夾著的情況看來有點尷尬,但想想又算是合適安排,反正藝術視覺美學集大成,店員上架心安理得,而有心的讀者亦習慣在書櫃的最低層找書──即便那是最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