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2月號 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專題】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 拼疊日常 文:張潔盈 突然又已一年,能會面好,想見未見,不如不見也好。每天的疊累、改變、波動,化作未知……
|
|
|
|
| 2020年12月號 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專題】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 彷彿是悖論的2020年 文:李海燕 2020年的啟示:沒有了人與人的接觸,我們甚麼都不是。
|
|
|
|
| 2020年12月號 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專題】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 疫症陰霾下的危與機——2020年香港舞蹈發展新轉向 文:陳瑋鑫 相信舞蹈界在新的一年,或會尋求更多突破,闖出更多新方向,在「新常態」下以不一樣的方式去延續創作與教學。
|
|
|
|
| 2020年12月號 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專題】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 香港粵劇 疫之對策 文:何慧真 這個永劫回歸的問題如今又落將網絡與粵劇結合的議題上,發展網路粵劇究竟是業界的出路還是末路?
|
|
|
|
| 2020年12月號 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專題】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 山重水複疑無路?——2020年古典音樂界回顧(中樂) 文:董芷菁 對於中樂業界一直面對觀眾層老化的問題,這個疫情對行業而言並非僅是山重水複疑無路,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
|
|
|
| 2020年12月號 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專題】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 香港音樂界2020年年度選字——「空」 文:洪思行 這個年度選字「空」有另一面的意思,就是「凶」。
|
|
|
|
| 2020年12月號 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專題】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 來如流水兮的2020年 文:郭永康 樂觀而言,2020年是一面鏡子,讓人更直觀去思索劇場的意義與從事劇場行業的意義。
|
|
|
|
| 2020年12月號 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專題】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 We’ll Remember 2020 as the Dawn of Digital Performance 文:Molly Grogan Loneliness, death, fear, division, injustice, disinformation and theater:
|
|
|
|
| 2020年12月號 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專題】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 逆風而行的香港表演藝術2020 文:李俊亮 從2019年開始,我們已習慣將日子跟事情記下,貼在牆上,掛在心頭。
|
|
|
|
| 2020年9月號 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專題】評論,可說的和不可說的 Everything could be Said, but in Context and Tight Framing: Opinions on Arts in the Digital Sphere 文:Dr Chua Lian Choon (Richard) The biggest challenge facing Singapore criticism is individual's inability to put aside their pride and acknowledge their weaknesses in providing constructive criticism.
|
|
|
|
| 2020年9月號 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專題】評論,可說的和不可說的 台灣藝術圈言論自由發展的三個時期 文:王柏偉 在國民黨退守中國來台之後迄今,台灣的言論自由與政治的關係,約莫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
|
|
|
| 2020年9月號 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前言 文:肥力 2020年初至今,面對全球疫情,以及不同國家的社會運動及不滿情緒,不少社區因而幾近癱瘓,藝術事業及相關人士更面臨生死存亡威脅,以致出現大量作品轉型至線上模式,網路演出及發表,更有大量文章來討論這種網上生態,繼而是談及未來的藝術創作可能方向。面對如此藝術生態轉型,及大量的可能性討論,對應藝術的藝術書寫或評論,又有否同樣遇到危難與機遇呢?評論或其他回應有沒有提升或改變的契機?我們該如何利用報導、評論、創作,來回應未來的藝術,及至當前社會的景況?
在此計劃中希望集合約六至八位華文界的不同文化人及文字作者,分享各自的經驗,及探討現況。以上題目只為是次策劃方向,作者並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問題,而可依據個人經驗及專業範圍擬定方向 。
|
|
|
|
| 2020年9月號 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源起與提問 文:肥力 |
|
|
|
| 2020年9月號 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作為藝術評論的podcast 文:小明們@小明拆台 |
|
|
|
| 2020年9月號 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都「線上」了,還是戲劇嗎? 文:李然 |
|
|
|
| 2020年9月號 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說一個好故事,因為這關係到我們共同的生活 文:陳佾均 在危機初始的震盪之下,全球劇場終於有了一個共同的困境,諸多思辨和提案紛紛探索線上形式的投射可能和互動操作。
|
|
|
|
| 2020年9月號 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專題】評論,可說的和不可說的 疫情與政情夾擊下的新焦慮 文:莫兆忠 澳門劇場的焦慮在於,越少交流的機會,被看見的機會便越少,澳門劇場在華文劇場的網絡裡,會不會又再回到「隱形」狀態?
|
|
|
|
| 2020年9月號 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專題】評論,可說的和不可說的 藝術家找不到紅墨水 文:鄧正健 故專制者本質就是:沒美感。無權力者在現實上無法與當權者對抗,卻能透過保存和發揚自身的美感,作為極權敗壞人類文明的歷史見證。
|
|
|
|
| 2020年9月號 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書寫是為一種移植方法:談疫症下藝術生態轉型與藝術書寫的作用力 文:蔡寶賢 當我進一步重新思考藝術書寫之於的未來藝術生態的意義時,我想到一個關鍵字:詮釋者。
|
|
|
|
| 2020年9月號 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Wuhan Prison 文:王顥中 結果搞半天都是白折騰了,也證實了我根本是個外行人,「Wuhan Prison」原來是武漢一間已經開了很久的酒吧。
|
|
|
|
| 2020年9月號 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反觀影像與自我編輯 文:吳思鋒 當個體變得破碎,藝術家在做的便是召喚最後的感性,在生命政治的治理底層盡力撐開一個可感的空間,最後的抵抗。
|
|
|
|
| 2020年6月號 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專題】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 疫間隨筆 文:林倩嬌 或許在病毒面前,生活的質地被打擊,計劃被改變;但病毒再可怕,也只是生活暫時的不便,它所釋出的是更多的愛與關懷。
|
|
|
|
| 2020年6月號 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專題】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 戲臺上的五餅二魚 文:陳澤蕾 在匱乏中,有天主的保守,觀眾的布施,朋友的幫助,家人的支持,我再把大家分給我的餅和魚與有需要的人分享。
|
|
|
|
| 2020年6月號 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專題】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 口罩與面具 文:麥華嵩 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之末,香港以至世界給我們的啟示,竟是藏起臉孔的好處。
|
|
|
|
| 2020年6月號 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專題】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 秘密 文:徐奕婕 呼吸多美好 活著多幸運
|
|
|
|
| 2020年6月號 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專題】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 My Little Coronavirus 文:陳冠而 我感受著我那顆紫色coronavirus壓著的痛點,忖思著。相較於驚恐與仇恨,我可能想對這顆病毒說聲謝謝。
|
|
|
|
| 2020年6月號 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專題】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 病毒教(不)曉我的事 文:胡境陽 這個新的病毒會影響我們在開口之前先審查自己的飛沫,如果感覺自己帶毒,就要將口水吞下,因為將話說出口,別人沒惹病,自己也必惹禍。
|
|
|
|
| 2020年6月號 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專題】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 給自己的宣言:回歸內在,找尋來自肉身的力量 文:賴閃芳 執筆之時,人大剛通過國安法審議,中美角力更加如箭在弦。面對大時代的洪流,渺小的個體如我,怎樣自處?
|
|
|
|
| 2020年6月號 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專題】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 偽裝的藝術 文:鄧智堅 這是一個困難的時代,這是一個求變的時代。很多人喜歡把自己內褲的顏色也共諸於世,我選擇偽裝擁有不同顏色和款式的內褲。
|
|
|
|
| 2020年3月號 抗疫的生活與思考【專題】從抗爭到抗疫:我的生活與思考 2020疫情隨筆 文:郎劍飛 我一直在想,還有多少資訊沒有進入公眾視野,背後原因還有甚麼,腦子裡只反復出現一句話「為甚麼,真相到底是甚麼?」
|
|
|
|
| 2020年3月號 抗疫的生活與思考【專題】從抗爭到抗疫:我的生活與思考 封城四十三天:五種情緒小記 文:炭嘆 驚恐。封城的第一個星期,我最大的感受是「世界末日並不遙遠」。我過了記憶中的最糟糕的一個春節。
|
|
|
|
| 2020年3月號 抗疫的生活與思考【專題】從抗爭到抗疫:我的生活與思考 從現場到線上,病毒肆意下中國演出市場的自救 文:楊小亂 疫情讓線下的娛樂長期停滯,但是卻發展了線上的娛樂項目。在沒有劇場的日子裡,觀眾們將自己大部分的時間都轉交給了電腦和手機。
|
|
|
|
| 2020年3月號 抗疫的生活與思考【專題】從抗爭到抗疫:我的生活與思考 好好照顧自己 文:戴碧筠 有些意識形態較易同理,有些永遠無法想像,「同」「不同」在心中,但因著尊重而產生信任,感到安全而被述說,劇場足以盛載。
|
|
|
|
| 2020年3月號 抗疫的生活與思考【專題】從抗爭到抗疫:我的生活與思考 災疫總是照妖鏡 文:李蘄寬 在一切高談闊論之外,我們該做的,其實就是盡自己的能力保護彼此。
|
|
|
|
| 2020年3月號 抗疫的生活與思考【專題】從抗爭到抗疫:我的生活與思考 疫間隨筆 文:黃佩蔚 想到前一陣子人們還在談論著過量生產過量勞動的無解議題,最近的哀鴻遍野,竟有種不知哭笑不得的莞爾。
|
|
|
|
| 2020年3月號 抗疫的生活與思考【專題】從抗爭到抗疫:我的生活與思考 一陣氣血不暢的暈眩 文:陳炳釗 不安、憤怒和恐懼籠罩著排練室,而劇場則被社會隔絕在外,這種狀況是我們這一代活在溫室裡的藝術勞動者以前還不曾體驗過的。
|
|
|
|
| 2020年3月號 抗疫的生活與思考【專題】從抗爭到抗疫:我的生活與思考 粵劇界的抗爭與抗疫 文:中。南海 相信各人都知戲行圈子不大,有甚麼言行意見,都不難迅速擴散,若傳到有不同看法的劇團班主耳中,極可能減低了合作機會因而影響生計。
|
|
|
|
| 2020年3月號 抗疫的生活與思考【專題】從抗爭到抗疫:我的生活與思考 活在命題下 文:潘璧雲 我想,既然《感冒誌》講的是自由意志,那自由意志,就不單在甚麼運動或甚麼革命底下才需要被彰顯,那應該是所有人都應該有的權利,假如已經淪落到要爭取的話,那就是說我們已經失去了。
|
|
|
|
| 2020年3月號 抗疫的生活與思考【專題】從抗爭到抗疫:我的生活與思考 慢慢地,我們便動彈不得 文:朱振威 事到如今,安坐家中,談何安慰人心?指揮大師Riccardo Muti說過:「年紀愈大,我愈覺得指揮是整個樂團裡最無能為力的人」,雖語境不同,當下回想,不無感慨。
|
|
|
|
| 2019年12月號 舞台攝影的哲學與美學【專題】舞台攝影的哲學與美學 我看到了他們的存在,也讓我感覺到我自己的存在 文:馬慧妍 當我面對這些被記錄的身體,我的身體與他們的身體到底是甚麼關係?我是獨立於他們之外呢,還是說我跟他們是交融的呢?
|
|
|
|
| 2019年12月號 舞台攝影的哲學與美學【專題】舞台攝影的哲學與美學 Memory Imagined, Theatricality Relived - One Photograph of One Instant of One Show 文:Octavian Saiu What Barthes implies is that, like a theatre show, a photograph can touch us most profoundly, it can change our thoughts and feelings.
|
|
|
|
| 2019年12月號 舞台攝影的哲學與美學【專題】舞台攝影的哲學與美學 側寫「『之間』攝影展 ——舞台攝影工作坊分享與影像編輯實作」過程 文:陳威儒 其實許斌不斷強調要拍甚麼皆無不可,這一路都是試煉的過程,就看你自己要甚麼,只是他念茲在茲的仍然是「幕後」的汗水與辛勞。
|
|
|
|
| 2019年12月號 舞台攝影的哲學與美學【專題】舞台攝影的哲學與美學 「之間」策展的回溯與一些反思 文:廖修慧 許斌拍攝的影像則能抓住這些工作過程的切片,且呈現劇場工作者的處境和訊息,各式各樣的幕後工作人員在他的相機中都成為了不同意義上的照片主角。
|
|
|
|
| 2019年12月號 舞台攝影的哲學與美學【專題】舞台攝影的哲學與美學 舞台攝影與幕後的人:許斌「之間」攝影展覽的策展反思 文:羅倩 重要的是影像裡的人,而不是拍下影像的人,或許一部分原因要歸因於攝影師本人一貫的低調與謙虛性格。
|
|
|
|
| 2019年9月號 如此時代的藝評策略【專題】如此時代的藝評策略 話語,資本與策略:思考當代藝評的挑戰 文:凌志豪 從另一個角度看,藝評是否能夠逃脫藝文科層體制的規範呢?但在缺乏資源之下,香港的藝評人又可以如何發展出長期的計劃持續地成長?
|
|
|
|
| 2019年9月號 如此時代的藝評策略【專題】如此時代的藝評策略 我們該如何寫?又該如何讀?——談戲劇評論在自媒體時代 文:羅麗 自媒體時代戲劇評論的環境重建和理性回歸,有賴於專業劇評人的發聲和持續發聲。
|
|
|
|
| 2019年9月號 如此時代的藝評策略【專題】如此時代的藝評策略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匿名劇評人 文:楊小亂 獨立的觀點和評論肯定是很重要的,但是當這種觀點和評論成為大家唯一推崇的聲音時,似乎就未必是一件好事了。
|
|
|
|
| 2019年9月號 如此時代的藝評策略【專題】如此時代的藝評策略 游牧的藝術評論者 文:吳思鋒 因此,如果知識份子每逢議題很快地選擇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而且一味貼合數位的速度、自媒體的誇飾與自戀,反而把思想扁平化,變得與商品無異。
|
|
|
|
| 2019年9月號 如此時代的藝評策略【專題】如此時代的藝評策略 在縫隙中開出想像——「IATC TW 2019年度論壇」觀察筆記 文:黃馨儀 但覺得難得的卻也是,此次十場的論壇藉由如此多元歧異的與談者,打開許多「同溫層」外的未知世界,如此也作為一個給予當代評論的提醒。
|
|
|
|
| 2019年6月號 有關記憶與創作【專題】1989, 2019——有關記憶與創作 重尋初心 文:何敏文 三十年前譴責政權的,如今已有太多變成大力為其護航,這些人總有堂皇的理由,我開始啟悟,改變也許不是重點,堂皇才是問題所在。
|
|
|
|
| 2019年6月號 有關記憶與創作【專題】1989, 2019——有關記憶與創作 從記憶到現在,從現實到創作 文:方祺端 沙士、反國教、保護菜園村、雨傘運動,可以是新聞片段,可以是歷史,可以只是一個名詞,但在劇場之中,它們也可以成為一個個獨特生命的故事,重新提醒我們跟他們的連繫。
|
|
|
|
| 2019年6月號 有關記憶與創作【專題】1989, 2019——有關記憶與創作 灑淚祭雄傑——悼亡、想像歷史與《5月35日》的虛寫結局 文:鄧正健 鬼為何叫?我為何哭?在面對一群壯烈犧牲的英靈,我們會有兩種情緒:一是悲傷,二是怨恨。
|
|
|
|
| 2019年3月號 2019 表演藝術預視——有關可能或純粹想像的關鍵詞【專題】2019 表演藝術預視 - 有關可能或純粹想像的關鍵詞 2019台灣表演藝術預視——六個尋找關鍵詞的劇場人(一) 文:楊景翔 劇場演出,像是鳥聲,能真正捕捉精彩的只有當下,然後消失,我想從一張張臉,化文字為石。
|
|
|
|
| 2019年3月號 2019 表演藝術預視——有關可能或純粹想像的關鍵詞【專題】2019 表演藝術預視 - 有關可能或純粹想像的關鍵詞 有關2019年中國內地表演藝術,我的三個關鍵詞 文:陳然 今年又恰逢建國七十周年,審查的進一步收緊已成業界共識。在此背景下,如何避免越過邊界,又能確保創作自由就變得尤為重要。
|
|
|
|
| 2019年3月號 2019 表演藝術預視——有關可能或純粹想像的關鍵詞【專題】2019 表演藝術預視 - 有關可能或純粹想像的關鍵詞 Theatre in 2019? Sincere Candidates Only Need Apply 文:Molly Grogan It is pure coincidence that the artists mentioned above are almost all women. Or is it?
|
|
|
|
| 2019年3月號 2019 表演藝術預視——有關可能或純粹想像的關鍵詞【專題】2019 表演藝術預視 - 有關可能或純粹想像的關鍵詞 場地、比賽、慶典:2019年我的三個音樂關鍵詞 文:林乙寅 從康文署這個懶惰的慶典之選,也令人想到康文署身為外購節目買手到底以何準則購入節目?又或者有何使命?
|
|
|
|
| 2018年12月號 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專題】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 振奮與期待——滬港兩地青年藝術交流互訪團工作回顧 文:李然 而兩地青年的合作無間與優異表現,讓我們振奮的同時,更讓我們對於未來,充滿想像和期待。
|
|
|
|
| 2018年12月號 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專題】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 理性和藝術的種子 文:甄拔濤 正如我一直強調,藝評教育播種容易,持續收成卻很難。學員日後會否成為出色的評論人,還看他們的堅持,或際遇。
|
|
|
|
| 2018年12月號 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專題】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 Writing the Future of Cinema 文:Victor Fan What the SGIFF does is not only admirable, but also essential to the future of Singaporean, Southeast Asian, and global cinemas.
|
|
|
|
| 2018年12月號 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專題】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 藝術節與劇評人之「養成」——一些澳門經驗 文:莫兆忠 在澳門藝穗節和華文戲劇節期間舉行的這些藝評活動,無形中將一些非劇場工作者的評論人聚集起來,形成了一個叫「劇評人」的社群。
|
|
|
|
| 2018年12月號 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專題】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 在地聚力的凝視與反思 文:楊美英 假使藝評計劃要扶植的藝評人是全然的新人,假使藝評計劃需要和藝術節框架/資源配合,應該可以提前開跑。
|
|
|
|
| 2018年10月號 表演藝術遺產之整存與應用【專題】表演藝術遺產之整存與應用 Performing the Library: The “We the Detectives” Project 文:Karin Suni This project began with one sentence: “I would like to do an exhibit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detective story.”
|
|
|
|
| 2018年10月號 表演藝術遺產之整存與應用【專題】表演藝術遺產之整存與應用 業餘者的練習——識讀檔案中的「非言語」訊息 文:葉杏柔 2014年底,本著「二十週年回顧」的想法,在地實驗開始細究歷年足跡,著手瀏覽數百卷DV影帶,將影帶轉數位檔。
|
|
|
|
| 2018年10月號 表演藝術遺產之整存與應用【專題】表演藝術遺產之整存與應用 Archiving a National Theatre 文:Erin Lee It has been really interesting to work with practitioners to tackle the challenges of documenting a particular aspect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
|
|
|
| 2018年6月號 演藝大數據之應用與反思【專題】演藝大數據之應用與反思 回應《觀賞藝文節目及消費調查摘要報告》 文:李海燕 我認為,不應混淆參與的本質(essence)和方式(mode),也不可以把參與約化為消費。藝術參與涉及的,不是金錢與物或經驗之間的交易,而是以時間為單位交換信念和價值觀。
|
|
|
|
| 2018年6月號 演藝大數據之應用與反思【專題】演藝大數據之應用與反思 簡介《文化統計》及論政府與演藝數據的關係 文:黃蘭貴 政府部門對於演藝數據調查與分析只要跨出第一步,就有機會透過眾人之聲/力逐步調整,開啟更多可能性。
|
|
|
|
| 2018年4月號 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專題】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 淺談2017年香港舞蹈新面貌 文:陳瑋鑫 整體上也算是充滿驚喜,既有新場地的出現,又有新的跨界合作與舞蹈節,甚至有全新的製作集資模式試行,為未來舞蹈界的發展,提供了好些啟發。
|
|
|
|
| 2018年4月號 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專題】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 2017,「香港」總在舞台不遠處 文:江藍 香港的問題何其複雜,可呈現的面向也殊多。而且,戲劇並非用來解決現實問題,2017年這些作品,創作人讓自己及觀眾透過創作思考或反省現實的種種,也就是戲劇應有之義了。
|
|
|
|
| 2018年4月號 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專題】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 2017樂壇大事回顧 文:洪思行 筆者冀以這篇文章,跟讀者從那些豐富活動中,回顧2017年香港樂壇發生過的一些大事。
|
|
|
|
| 2018年4月號 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專題】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 省港澳梨園子弟各展功架 攜手合作《粵劇經典慶回歸》 文:周嘉儀 粵劇是香港本土的一塊文化瑰寶,透過省港澳粵劇界的通力合作,得以承傳,《粵劇經典慶回歸》是2017年香港的戲曲盛事,亦為本地的戲曲史寫下輝煌的篇章!
|
|
|
|
| 2017年12月號 瞬間看地球之藝評版 【專題】瞬間看地球之藝評版 Position and Functions of Theatre Critics in the New Media Era: Grave Danger or Proof of Perseverance 文:Alen Biskupović Eventually, time will tell which type will survive and/or dominate the other.
|
|
|
|
| 2017年12月號 瞬間看地球之藝評版 【專題】瞬間看地球之藝評版 The Current Portuguese Plays and Playwrights: Mirroring the Reality 文:Statt Miller And that’s why now we are having so many new dramaturgs, who are interested in making their own mirrors of reality on stage.
|
|
|
|
| 2017年12月號 瞬間看地球之藝評版 【專題】瞬間看地球之藝評版 From Melodrama to Monodrama: A Preliminary Introduction to Modern Turkish Theatre 文:Eylem Ejder It can be said that our social and political lives have turned into a sort of melodramatic universe.
|
|
|
|
| 2017年12月號 瞬間看地球之藝評版 【專題】瞬間看地球之藝評版 The Challenges of Self-media in Theatre Criticism in the Republic of Moldova 文:Rusanda Alexandru Curca A major reason I manage to remain critical is that I am being my own editor and censor
|
|
|
|
| 2017年12月號 瞬間看地球之藝評版 【專題】瞬間看地球之藝評版 媒體與實驗,歷史與傳統:落在身後的,走在前面的 ——來自歐亞劇評人的幾個觀察 文:梁妍 我們的世界要比以往都更容易互相影響和互相瞭解。因為這樣,不同地方也漸漸變得相似,而同一個地方的內部多元性也更加突顯,在劇場這個界別亦不例外。
|
|
|
|
| 2017年10月號 出走!各地演藝養份補給實錄【專題】出走!各地演藝養份補給實錄 表演研究跨界流動進行中 文:小西 表演與政治的分際已不再那麼清楚,文化藝術與公民社會之間的「跨界流動」早已是見怪不怪
|
|
|
|
| 2017年10月號 出走!各地演藝養份補給實錄【專題】出走!各地演藝養份補給實錄 倫敦音樂之旅 文:洪思行 首次訪英,倫敦卻沒有給我很強烈「在旅遊」的感覺,可能因為四週環境與香港很相似。
|
|
|
|
| 2017年10月號 出走!各地演藝養份補給實錄【專題】出走!各地演藝養份補給實錄 我們應該如何談論「表演的公共性」 文:羅妙妍、黃漢樑 外國人普遍比較接受此類「踩界」行為,主因是他們對公共空間的參與度較高,習慣以問題挑戰管治者的正當性。
|
|
|
|
| 2017年10月號 出走!各地演藝養份補給實錄【專題】出走!各地演藝養份補給實錄 來自布達佩斯的記憶碎片 文:朱振威 如果匈牙利人最憎中國人、同性戀和穆斯林,那麼我們這一班只差穆斯林就bingo了。
|
|
|
|
| 2017年6月號 香港藝評廿五年【專題】香港藝評廿五年 Message from the President 文:Margareta Sörenson While theatre and other stage arts are in blossom, the profession of critic seems to have difficulties due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media.
|
|
|
|
| 2017年6月號 香港藝評廿五年【專題】香港藝評廿五年 從評論與劇場打開縱與橫的對話空間——淺觀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出版與演藝評論 文:吳思鋒 用劇場「場面調度」的術語來說,協會其實調度得滿華麗的。
|
|
|
|
| 2017年6月號 香港藝評廿五年【專題】香港藝評廿五年 從「產出」到「推廣」樂評 文:洪思行 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跟「評論人」扯上關係,事實上是連文字工作也彷彿沾不上邊,但生命就是這般奇妙,將我慢慢引導到寫作樂評的道路。
|
|
|
|
| 2017年6月號 香港藝評廿五年【專題】香港藝評廿五年 劇評寫得慢的三大原因 文:何俊輝 評戲的態度理應是提供一些改善建議,鼓勵業餘戲劇人如何邁向專業水準。
|
|
|
|
| 2017年6月號 香港藝評廿五年【專題】香港藝評廿五年 劇評廿五年 文:張秉權 高質素的評論永遠是需要的,但也是貧弱的,廿五年前如此,廿五年後當然已有進步,但是仍然不夠。我們只能繼續努力。
|
|
|
|
| 2017年6月號 香港藝評廿五年【專題】香港藝評廿五年 世界大變 樂評不變——廿五年樂評雜憶 文:周凡夫 樂評是一面鏡子,能映照樂壇,亦能映照到自己;樂評能讓別人,亦能讓自己在教育中成長,這才是樂評對樂壇,特別是對自己最大的作用和貢獻。
|
|
|
|
| 2017年3月號 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專題】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 記我的學習年代 文:余卓伶 要做的好像很多,真是分身不暇,但實行起來,就是簡單的「生活就是藝術」這老套的口號。在這色彩豐富的年代,作為新銳藝評人的學習也許複雜了,但面對炫目的藝術交流,實在抗拒不了。
|
|
|
|
| 2017年3月號 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專題】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 從七年前的「新視野藝術節」說起 文:馮顯峰 這次計劃的設計可見其焦點不僅限於個別的作品,而是擴闊至「新視野藝術節」本身。故此,參與者不像以往只選一兩套節目以作評賞,而是選上五個節目,讓參與者可以縱觀整個「新視野藝術節」的節目選擇。
|
|
|
|
| 2017年3月號 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專題】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 藝評入門生的反思日誌──網絡文字的得與失 文:盧宜敬 評分制度大概是社交網絡帶來的速食文化的究極版吧?我自以為生於新世代追趕潮流,怎知道原來我才是被淘汰的一派,新世代認為Facebook文字都太累人。
|
|
|
|
| 2017年3月號 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專題】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 由中學到大學:藝評自學之路 文:凌志豪 藝評人的學習年代,是一個啟蒙的時代,是一場自我探索和啟蒙的運動。生成藝術評論與其他評論一樣,我們皆要抱著邏輯、信實、有學問來進行這場智性活動。
|
|
|
|
| 2017年3月號 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專題】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 累積與思考:藝評人的成長 文:邵善怡 每一次演後討論,都是一個學習過程,我常把一起寫評論、看劇的朋友,視為同行者。觀看他們的評論文章後,在他們身上知道自己忽略了甚麼,補足了觀點,成為下次觀劇的啟發。
|
|
|
|
| 2017年3月號 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專題】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 學習獨立與視野,反思評論的可能——記羅馬尼亞青年劇評人工作坊 文:梁妍 某程度上,他們展示出來的,是評論人與自己的觀察、思考、判斷相處,而將其獨立、真誠地展現給他人,無論是同行、前輩、劇場工作者還是觀眾。
|
|
|
|
| 2016年12月號 在經濟高低浪潮下的表演藝術【專題】在經濟高低浪潮下的表演藝術 美國管弦樂團工潮淺說 文:尹莫違 批評樂師貪得無厭太容易了;未經思索便條件反射般站在勞方那邊去譴責資方「剝削」,也未免幼稚。
|
|
|
|
| 2016年12月號 在經濟高低浪潮下的表演藝術【專題】在經濟高低浪潮下的表演藝術 Life will find a way——全球藝文補助刪減趨勢下的表演藝術未來 文:耿一偉 當代劇團或舞團,在某種程度上是全球化時代的巡迴劇團,四處遷移,不斷尋找演出機會。
|
|
|
|
| 2016年9月號 薪酬報告與現實人生:追蹤藝術家的一天【專題】薪酬報告與現實人生:追蹤藝術家的一天 藝術勞動何價?為何研究?:談《藝術工作者薪酬調查2016》及其他研究報告 文:張翠瑜 在此我將談談這些研究報告的側重點和優缺點,藉此反思藝術勞動的薪酬待遇問題。
|
|
|
|
| 2016年9月號 薪酬報告與現實人生:追蹤藝術家的一天【專題】薪酬報告與現實人生:追蹤藝術家的一天 文:葉運強、藍嘉穎、胡境陽、胡喬立
今期請來四位藝術家,以「藝術家的一天」為題撰寫文章,藉此反映香港藝術工作者的生活實況。
|
|
|
|
| 2016年7月號 信不信由你:談劇場裡的迷信與禁忌【專題】信不信由你:談劇場裡的迷信與禁忌 《說過鬼故事後,怎完?》 文:陳惠儀 輕談:黃詠詩 我想起可找黃詠詩「八卦」一下,想必她破過N次地獄,怎會沒故事!結果我們兩人一坐下點了杯咖啡,我才知道在她個人演出中「從-來-沒-有-拜-過-台!」
|
|
|
|
| 2016年7月號 信不信由你:談劇場裡的迷信與禁忌【專題】信不信由你:談劇場裡的迷信與禁忌 誰的人事,誰的天命? 文:焦元溥 舞台上一加一並不等於二:在家練了一百次都沒錯的段落,偏偏就是在台上那第一百零一次失手;明明排練時一切順利,正式演出卻落得百孔千瘡。表演就是這樣充滿未知,即使努力關照一切,舞台上仍然有太多不確定。
|
|
|
|
| 2016年3月號 跟著藝評人找好吃的和好看的【專題】跟著藝評人找好吃的和好看的 可貴的手工自製,劇場與美食皆然 文:楊美英 每天晚上裝台、翌日清晨拆台,有如劇場演出作業的每日縮時攝影一般,每每讓我對上桌香噴噴的麵湯格外感覺親切又辛苦。
|
|
|
|
| 2016年3月號 跟著藝評人找好吃的和好看的【專題】跟著藝評人找好吃的和好看的 美樂美食 樂評食評 文:周凡夫 但要將音樂、食物轉化為評論,這個過程便是相同的多。相同的並非指都要具備掌握文字表達的能力,而是指兩者都要講求親身的體驗。
|
|
|
|
| 2015年12月號 你有制度我有態度:藝術家的香港生存之道【專題】你有制度我有態度:藝術家的香港生存之道 這一年,我的閱讀實踐與所得 文:李達寧 有些事發生了就無法逆轉,注定要改變人生。如果發生於整個城市,以至國家,無可逆轉的就是歷史。有時更徹底改變一個城市的性格。
|
|
|
|
| 2015年12月號 你有制度我有態度:藝術家的香港生存之道【專題】你有制度我有態度:藝術家的香港生存之道 這一年,我的行為實踐與所得 文:莫穎詩 常羨慕別的地方有如何厲害、大膽的藝術家,其實我們又會否想像過我們也一樣有本事做得到?我們願意每天獃在陽光下的時間到底有多久呢?
|
|
|
|
| 2015年12月號 你有制度我有態度:藝術家的香港生存之道【專題】你有制度我有態度:藝術家的香港生存之道 在音樂廳外發聲——洪思行與龍文慧對話 文:洪思行 「以前真的想像不到一個人可以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但現在即使是一位年輕人拍一段片,都可以引起好大的迴響,正如我的行動一樣。」
|
|
|
|
| 2015年9月號 個人的文化史:我的書寫經驗【專題】 重讀喬治.史坦納(George Steiner) 文:何阿嵐 當現實環境不停地抹殺這些可能性時,所謂的政治現實,更想盡辦法令在此地共生的人無法溝通。那麼,劇場就是一個又一個面對不同世界的出口,藝術或許是唯一令我們走出這困境之地。
|
|
|
|
| 2015年9月號 個人的文化史:我的書寫經驗【專題】個人的文化史:我的書寫經驗 書寫香港戲劇史,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文:鄧正健 都是說故事,所有歷史書寫也不外如此。問題是我不能天馬行空,而必須先返回地上再說。於是我降落在圖書館裡,一直往下挖,往下挖,才發現我們的戲劇檔案功夫做得多麼凋零。多年下來,香港文學、電影和戲曲都有豐碩的檔案庫存,前輩們種下的樹,後人便有涼可乘,那麼跟我同代的香港文化史研究者就可以往深處鑽,往細部挖。但香港戲劇沒有像樣的檔案庫,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個案研究,和一些十分重要但幾被遺忘的史料,垂死躺在大學圖書館的閉架裡,有時我把它們借出來,輕撫它們發黃的身體,孤獨之感直透指間。
|
|
|
|
| 2015年9月號 個人的文化史:我的書寫經驗【專題】個人的文化史:我的書寫經驗 本土:有多近?有多遠? 文:李展鵬 如果說寫作是一種對自我的尋索,那麼,寫作人如何發現他跟一個地方的關係,就必然是其中的重要歷程。對於我──以至很多澳門人──來說,尋索本土的路是迂迴的。
|
|
|
|
| 2015年6月號 香港文化記錄與口述歷史【專題】香港文化記錄與口述歷史 我們希望由口述歷史得到甚麼? 文:張文珊 戲曲表演本身是「演故事」,探究戲曲「故事」的故事更見虛實難辨,耐人尋味。
|
|
|
|
| 2015年6月號 香港文化記錄與口述歷史【專題】香港文化記錄與口述歷史 如何轉述述夢人的夢 文:廖偉棠 在大量正史野史廣泛流傳的新傳媒時代,為甚麼還需要口述史的存在?
|
|
|
|
| 2015年6月號 香港文化記錄與口述歷史【專題】香港文化記錄與口述歷史 為視藝發展留下重要記錄 訪《與香港藝術對話》黎明海博士 文:陳瑋鑫 驅使黎博士一直堅持要做好歷史整存,其中一個觸發點是前輩夏碧泉(夏爺)的離世。
|
|
|
|
| 2015年6月號 香港文化記錄與口述歷史【專題】香港文化記錄與口述歷史 對香港文化記錄的一些體會及看法 文:余少華 上世紀香港文化曾經有過的光芒,近年黯然失色。究其因,或可與其他社會文化政治一樣,不負責任地歸咎於「土地不足」。
|
|
|
|
| 2015年3月號 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專題】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 橫看英國影視劇院工會 文:周踏 成為工會成員,爭取權利同時,也必須保持專業水準,這既是對本身專業的尊重,也同時有助促進行業的有機生態。雖然,工會的功能始終是爭取權益、排解糾紛。
|
|
|
|
| 2015年3月號 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專題】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 台灣劇界工會、勞動及文化權的想像 文:薛西 這些工會與劇場的型態、工作屬性及方式都不一樣,但像劇場創作者、劇場行政、劇場技術等現實存在的工作,並未納入官方現行職業分類表,換言之,沒有特定的合法身分,因而必須依附於其他。
|
|
|
|
| 2015年3月號 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專題】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 法國演藝勞方、資方、政府三方的角力場 文:謝東寧 號稱文化大國的法國,其對於文化工作者的職業類別的確認,以及適應其特殊工作條件的彈性認定,讓演藝人員有了法令上的保障,及較合適的從業環境。
|
|
|
|
| 2015年3月號 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專題】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 香港戲劇發展的一點空白 文:丁羽 所謂「成行成市」,「行」是行業,「市」是市場。香港現時的戲劇活動,到底是否已成行業,並有市場?
|
|
|
|
| 2014年12月號 當街頭成為舞台【專題】喧囂與躁動:當街頭成為舞台 這七十五天我在做甚麼? 文:廖志強、李俊亮、梁慧婷、曾慧筠 |
|
|
|
| 2014年12月號 當街頭成為舞台【專題】喧囂與躁動:當街頭成為舞台 拋掉藝術上街去之後——雨傘運動中,關於文藝創作的絮語 文:甄拔濤 可是,這是通向自己必要的路。和自己對話,是任何時候也應該做的事,在鬧得風風火火的運動中,更形必要。
|
|
|
|
| 2014年12月號 當街頭成為舞台【專題】喧囂與躁動:當街頭成為舞台 超越對立:抗爭作為展演的詭計 文:魂游 要是我們能把持崇高理想的人性,以同理心代入他者角色,在無間道上知己知彼裡應外合,則能勝於對立或敵對框架,以更自由的意識開放想像,靈巧機智地打開囿於現實的困局。
|
|
|
|
| 2014年12月號 當街頭成為舞台【專題】喧囂與躁動:當街頭成為舞台 藝術在雨傘運動之瘋狂情境認真問 文:羅妙 佔領運動再三開拓想像,總是以出人意表之態發展下去,下文將想像數個未必沒可能發生的瘋狂情境,拋磚引玉,以藝術作為破開日常的匕首,打開未來想像的鑰匙,一同思考藝術處於此時此刻的位置和意義。
|
|
|
|
| 2014年12月號 當街頭成為舞台【專題】喧囂與躁動:當街頭成為舞台 藝術/抗爭 文:朱振威 老套一點講句,如果藝術本身是追求「真、善、美」,也許當中或間有雜質,雨傘運動,本身就是一件由香港市民共同創造的藝術作品。
|
|
|
|
| 2014年9月號 不(只)是監製【專題】不(只)是監製 複雜而有趣的音樂策展人——黃志淙 文:洪思行 「心法一定重要過技法。」黃志淙解釋說:「技法是熟能生巧,但心法能驅使你解決不同的問題、挑戰和挑釁。」他深信音樂可以改變世界,於是嘗試把這份信念融入計劃之中,「抱抱良音」便是一例。
|
|
|
|
| 2014年9月號 不(只)是監製【專題】不(只)是監製 國際網絡、本土視野、創作和製作生態──作為獨立舞蹈製作人的一些觀察和分享 文:鄭煥美 香港舞蹈在海外的能見度,涉及兩個問題:一,香港有沒有具體的文化政策、有沒有政府的主動投資、有沒有相應的專案統籌,推行定期、有系統的國際交流和合作策略?
這個答案很明顯:沒有。但香港舞蹈在海外的能見度又不至於完全沒有,只是很偶然、表面和一次性。
第二個涉及的問題其實更需要被關注:香港有沒有成熟優秀、題材和風格獨特的舞蹈作品,能走上國際的舞台?
|
|
|
|
| 2014年9月號 不(只)是監製【專題】不(只)是監製 我看演藝策劃這件事 文:耿一偉 如果你對演藝很有興趣,你勢必會希望留在這個圈子,在劇團或非營利組織工作,於是慢慢的,一兩年後,你會被這個圈子接受,你會認識愈來愈多人,不僅藝術家,連媒體與政府單位的人,你多少也認識幾個,你的人脈愈來愈廣。那麼最後一步是,資源是怎麼來的?
|
|
|
|
| 2014年6月號 我是藝評人【專題】我是藝評人 參加「藝PO人」聚會後感 文:蔡嘉雯 「藝 PO 人」談藝評發展,也談新晉藝評人對藝評的想法和期望。
|
|
|
|
| 2014年6月號 我是藝評人【專題】我是藝評人 「藝PO人」聚會的二三事 文:格子 「藝 PO 人」談藝評發展,也談新晉藝評人對藝評的想法和期望。
|
|
|
|
| 2014年6月號 我是藝評人【專題】我是藝評人 甘為藝評當凡夫——專訪周凡夫 文:洪思行 「很多傳媒都想藝評人就一些事發表意見,卻不打算出酬勞。這是在香港縱容出來的文化。藝評人在寫作前後都要下功夫,你其實是在買他們的知識,怎可以不花一毫便想獲得?」
|
|
|
|
| 2014年6月號 我是藝評人【專題】我是藝評人 有關藝評的四問四答 文:張秉權 好的藝評人要有耳,有眼,有心,有膽。一樁比一樁難。首先是耳聽八方,即要有廣博的認識;然後是要有眼光,在平凡中發現好作品,從好作品發現優異,這已經比有見識難。但更難的是有心,藝評是寂寞而持久的工作,必須真正熱愛藝術並具堅強意志,即要有心力。
|
|
|
|
| 2014年6月號 我是藝評人【專題】我是藝評人 我的藝評人生涯——八個問題讓你更認識藝評人! |
|
|
|
| 2014年3月號 看不見的機制-論刪禁【專題】看不見的機制-論刪禁 從體制刪禁到自我審查 文:瘋子 XX 在中國,文化審查機制由來已久。1942 年毛澤東在延安文化座談會上的發言為新中國文化藝術的意識形態取向和政策制定奠定了基礎,於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便開始在美術、電影、戲劇等各個領域推動「真正為工農兵的文藝,真正無產階級的文藝」——審查機制應運而生。
|
|
|
|
| 2014年3月號 看不見的機制-論刪禁【專題】看不見的機制-論刪禁 愈開放愈詭辯:新加坡藝術審查的治理術 文:黃浩威 西元 2014 年,新加坡藝術審查機制的權力,確實發生了轉變,只不過不像是郭寶崑所期待的那樣被「下放」了,而是從一政府機構轉讓到另一機構,與藝術審查無關的政府部門亦仍可越俎代庖,裁定藝術是否威脅社會。尤有甚者,審查機制變得更為詭辯:所謂公共問責制的改善,實則為政府機構在公關措辭上的修飾和表演。所謂支持同行評、鼓勵民主參與的舉措,乃是政府審查職務(及後果)向藝術家的責任轉嫁。
「藝術界自約自律」的機制已然成型,只不過那是執政者治理術的精密化。
|
|
|
|
| 2014年3月號 看不見的機制-論刪禁【專題】看不見的機制-論刪禁 論刪禁 文:莫昭如 如果我們相信任何的表演空間,無論是劇場裡面、公共空間、電視台、電影院、大氣電波、立法會、報紙傳媒,乃至維園、時代廣場、廣東道、新界東北,都是民眾要爭取和表演的領域,並且是與當權者的較量,那麼《紅樓夢》舞劇紅衛兵片段被刪、李慧玲被辭退、鄭經瀚劉進圖及其他人被斬、梁國雄被驅逐出立法會、Hidden Agenda 被關門、保衛皇后碼頭的保育人士被驅被捕、菜園被滅村、民間電台被搜被禁、「港深雙年展」藝術家被抬走......都是差不多同一樣的事情!
此刻我是如何衡量我擁有的表演空間?我又要表演甚麼呢?
|
|
|
|
| 2013年12月號 看不見的舞台-表演藝術的出版【專題】看不見的舞台-表演藝術的出版 表演藝術出版三地談 整理:陳國慧 為了進一步了解三地表演藝術出版的現况和挑戰,我們邀請了內地和台灣具代表性的表演藝術出版社,就他們的經驗和觀察,與我們分享、探討這類書刊的出版目的、市場和推廣策略。特此鳴謝所有受訪單位。
香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經理陳國慧 台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務處出版組 內地:百花文藝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 圖書編輯葉立釗
|
|
|
|
| 2013年12月號 看不見的舞台-表演藝術的出版【專題】看不見的舞台-表演藝術的出版 走在「戲道」上 文:潘璧雲 2011年,我剛從「香港話劇團」全職演員的崗位轉到戲劇文學辦公室裡,除了接受各種各樣轉變帶來的挑戰外,我更不斷思索如何把廿多年的舞台經驗應用於目前的工作上。
|
|
|
|
| 2013年12月號 看不見的舞台-表演藝術的出版【專題】看不見的舞台-表演藝術的出版 在文娛康樂書櫃的最低層——我看香港表演藝術的出版 文:陳國慧 因為要搜集年鑑資料,我常會留意本地有關表演藝術的最新出版。當然知道這些出版是非主流書目,但在香港的大型書店內,這些書甚至是連放在「香港文化」或「本地專題」也沒有資格。一般來說,它們沒有完全合乎其位置的容身之所,往往遊移在藝術、攝影、音樂、設計、電影、康樂等書櫃主題之間,被結他樂譜和攝影入門夾著的情況看來有點尷尬,但想想又算是合適安排,反正藝術視覺美學集大成,店員上架心安理得,而有心的讀者亦習慣在書櫃的最低層找書──即便那是最新出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