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號 薪酬報告與現實人生:追蹤藝術家的一天    文章類別
【專題】薪酬報告與現實人生:追蹤藝術家的一天
答藝術工作者的日常
文:胡境陽

收到IATC的邀約寫一篇「藝術工作者的日常」,我心中首先提出一個疑問:「我算是一個藝術工作者嗎?」
 
我近年的工作是寫劇本。由2010年尾參加新域劇團舉辦的「劇場裡的卧虎與藏龍」、完成我第一個由專業劇團製作演出的劇本《白色極樂商場漫遊》開始,我便告別持續數年的影視幕後工作,專注投入劇場的劇本創作。自此,每逢過時過節、喜慶場合、朋友聚舊問起近況,我都總是離不開那一句:「寫緊劇本。」彷彿長寫長有大把世界,唔,事實上當然並非如此。
 
早前在劇場界朋友的Facebook圈廣傳過一個名為「香港劇場工作者現況調查2010/11」的研究報告,裡面較受大家關注的當然是各劇場崗位的薪金,各自拿同工們的收入中位數跟自己比較一下。在全職薪酬一項,崗位屬「創作」的共有四位,平均收入是每月$32125,我雖自命全職,但收到最高劇本費的一個劇本才有$30000,似乎我並不要屬於這群組;然後再看非全職薪酬一項,它並沒區分不同崗位,只列了不同收入層,當中有60%受訪者全年收入低於$50000,整體平均全年收入為$57277,跟據我2014/15年度的收入,我毫無疑問就屬於這群組了。
 
身邊對劇場不熟悉的朋友有時會問我「喺邊個劇團做」,但其實香港沒有一個劇團聘請全職編劇。編劇跟劇團的合作多是以製作計,編劇費視不同劇團資源而定,因此,理論上,編劇要維持生計就跟所有freelancer一樣,多勞多得,手停口停……留意,我說「理論上」,那「實際上」又如何呢?那接下來我就分享一下個人經驗吧。
 
曾經聽某編劇前輩講過,他難以想像自己一年可以寫超過三個full-length 劇本,最近另一前輩則跟我說一年寫兩個以上劇本對編劇來說並不健康,「你真係有咁多故事想講咩?」他鎖著眉頭直視著我近乎拷問,利箭直插我心深處。有人說,愛情是一場迎向他者的未知旅程,我認為創作亦如是,簡而言之,花心機花時間,未知回報,過程充滿疑問;人有幾多種,編劇就有幾多種,不幸地,我屬於慢熱的人,我要花很長時間和這個他者(題材、角色或甚至只是一個意象)相處……直接講,我寫劇本很慢,好X慢,sad but true 地要用很長時間準備準備再準備才能落筆。
 
以2014/15年為例,2014年初開始到2015年3月,我完成了兩個full length劇本、一個短劇和一個聯合編劇的創作。它們題材各異,回首個人青春歲月後寫六七暴動,舊影樓老闆嫁女後又投入全球網絡鏡像世界,每個故事世界都涉及大量資料閱讀、想像與及自我對話,每一刻,只要劇本未完成,故事也在腦海構建中。在劇本未成形前,即使在筆記記下點子,但實際操作也是在大腦進行,那就好像建築工程,修橋搭路,視野時隱時現,不時入錯線遇上交通擠塞或轉入死角,整個人就這樣一「塞」便「塞」兩、三日,事後回首彷彿那幾日從生命中抹走,如失憶般說不出自己做過甚麼,然後理性會發動自責襲擊,啟動死線危機感施加壓力,遊歷心理過山車轉轉轉幾圈,好不容易,終於完成了劇本。那一年,連續經歷了以上過程四次,現在憶起實在不堪回首,最近我常不自覺腦袋放空,是否後遺症則不得而知了。那一年,把其他工作如教班計算在內,我的總收入大概五至六萬。
 
那問題來了,這個收入能維持生計嗎?我只能說不致餓死。說來羞愧,只因我家庭沒經濟壓力,財政上沒要求我付出,我才可繼續選擇過這種生活。有人會問,經驗累積到某一個水平而作品有水準,編劇費應該會隨之增加吧?我想部分是,有投資的商業製作、某類藝術節或三大藝團可能是這樣,但對於十多個受藝發局一年至三年資助計劃的專業藝團來說,在預算和收入都維持在既定規模下,我相信能撥給劇本的費用始終有個不高的上限。數年前剛認識一位編劇前輩,他第一個問題便問我正職是甚麼,我答寫劇本,他甚為驚訝,因為他也要靠到學校教戲劇班以維持收入,而他當年的作品可是連獲兩個最佳編劇獎,直至最近還不斷重演。換句話說,寫劇本能當正職嗎?嗯……也許可以的,只要每年寫到一個演期極長、能不斷重演再重演而且巡迴各大城市演出的劇本,注意,不是一生人一個,是每年一個。就當作真的有人寫出了這個劇本,怎樣能夠支持這樣一個神話般演出的出現?
 
答案:觀眾。
 
然而,香港人工時長、經濟壓力大、娛樂碎片化,要推動香港人入劇場,就好比香港的民主路一般艱難。再說,要幫助劇場編劇圈生態,上述的神話演出還要多幾個才夠?再想下去只會更離地,要上Facebook找國師打救了。
 
我聽過有一些建議是實實在在的,林克歡老師說過大陸現在舞台演出甚多,好些企業、商業機構都會提供資助給小型藝團申請,香港眾多上市公司還有雄霸天下的地產商竟然無一有如此計劃,是他們都太忙沒進過劇場不知香港有戲劇嗎?
 
 
 
那麼,在經營一件難以維持生計、難以稱為正職的志業上,我算是一個藝術工作者嗎?還是如一些人眼中全副時間投放在興趣上的無業者?也許,這問題是多餘的,選擇了聽從內心的呼喚,首先要繼續寫下去,以自己的節奏,自己的方法寫下去。而為了擴闊香港人對原創劇的認識和興趣,編劇們也必須更主動的走出來讓作品接觸到更多人,今年三月,陳小東、鄧世昌、王昊然、黃曉筠 與我以「開放劇本」名義帶著我們各自的舊劇本在西九「自由約」活動中作公開讀劇,讓已演出/發表過、但未有資源重演/製作的劇本有一個走向公眾的平台,走出既定表演空間,降低入場門檻與公眾交流。這個計劃尚在起步階段,一切有待發展,但我肯定與其等待改變到來,行動更重要,同志們,共勉之。
 
作者簡介:畢業於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影電視系。2009年開始成為自由身編劇,並於2013年成立劇團「胡境陽房」。編寫劇作:《荒幕行人》、《小津風景》(聯合編劇)、《地下通道@十一騷動》、《香港官立青春紀念學校》、《馬桶the hole, the flushing toilet & my soul》。《白色極樂商場漫遊》獲第四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提名。
 
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