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號 信不信由你:談劇場裡的迷信與禁忌    文章類別
【藝評空間】
費城之聲
文:余卓伶

 
費城樂團,世界其中一隊首屈一指的樂團,名氣之大,已經不需要任何介紹,光看連續兩晚的音樂會門票銷情就能夠完全反映他們是何其矚目。「費城之聲」——費城樂團引以為傲的一個象徵,都是代表每位費城樂團的音樂總監風格和對樂團的期望,例如尤金.奧曼迪就把自己等同費城之聲。尼澤-塞甘這位年青音樂總監認為費城之聲與眾不同之處是聲音的整體性特別高,每一位樂手都融和在同一個音色和靈魂之中。這次的音樂會,正正凸顯到他心目中的費城之聲。
 
第一首貝多芬的四重奏(馬勒編)簡直是一種宣示主權的表現,向所有人強調最有權威,最有力量的弦樂就在費城樂團。樂曲的力量是來自樂團的每一位樂手投入相等力量凝聚而成。音色非常豐富,無論從視覺或聽覺出發,都能夠感受到那種嚴謹、一絲不苟。每一位樂手都能夠給予同等的力量去做出音樂的起伏,這並非一件常有的事。作為聽眾及有樂團經驗的人,能夠欣賞這種讓每位樂手都認真,細緻地合作、融合的表演,實在很感動。樂團的音色並非像拼圖般湊合而成,而是好像一杯熱朱古力,每位樂手就加入棉花糖,指揮便把他們絕妙地融和。單是弦樂,已經能夠充分體現尼澤-塞甘所形容的費城之聲。
 
整個弦樂聲部中,中提琴的音色是我認為最有魅力及最具魔性的。音色非常濃厚,帶有一點點的粗糙,反而令到表演多了一種野性。在第二,三樂章可聽到他們的柔和,在第四章就可以聽到他們的狂野。那種音色的多樣實在是引人入勝。
 
經過第一首由弦樂展現費城之聲的洗禮後,以近乎完全體的樂團在布魯克納的第四交響曲展現出更豐富、多樣的費城之聲。第二首樂曲可以說是兩晚音樂會中最受關注的,畢竟其規模較大,對於樂團技術要求也較高,連樂手們都在第一晚的音樂會中偷取時間練習,而他們的行為都不無道理。
 
圓號手在這曲無容置疑地備受壓力,平穩地開始了樂曲,音色圓潤,樂句也相當流暢,好像慢慢露出面目一般,不會太搶眼,相當高雅。不得不提的是她在第二樂章的音色能夠與弦音完美的融和,沒有一絲的違和感,音樂能夠做到一氣呵成,實在令人讚嘆。唯較可惜的是到了最後一個樂章出現了失誤,她本人好像都微微搖搖身體,掩飾一下這個稀有的失誤。
 
費城之聲在管樂的加入下有另一種形態,樂團的音色,氣勢,令我聯想起白色的飛馬。高雅的白馬加上強壯的雙翼,顯得更有皇者的氣派,如加上了強大的管樂和敲擊樂的費城樂團。木管樂的音色和弦樂有完美的結合,單簧管音色非常圓潤,唯獨有點吹毛求疵的是雙簧管樂句在第三樂章有點太用力和強硬。清脆俐落的小號,每一次的出現都是聽眾的享受。
 
布魯克納的第四交響曲固然是精彩,不過以費城樂團這種國際級水平的樂團,這次的演出,我認為並非是最理想的一次。豐富的費城之聲在這首樂曲當然是表露無遺,但整體而言,尼澤-塞甘的演繹未能夠帶給聽眾驚喜,處理略嫌保守。雖然音色之美已經足以回味無窮,但如果能夠有驚喜,樂曲的張力再提高一點,就更完美了。
 
《費城樂團》
演出團體:費城樂團
評論場次:2016年5月20日,晚上8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作者簡介:《樂評大碰點——古典音樂評論工作坊》學員
 
照片提供:康樂及文化事務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