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號 信不信由你:談劇場裡的迷信與禁忌    文章類別
【藝評空間】
驚險的浪漫經典三重奏
文:余卓伶

三位老師演繹兩首浪漫時期的作品,整個劇院都坐滿了三位老師的「小粉絲」和「大粉絲」,音樂會未開始,就互相期待老師們的表演。這場音樂會,並非其學生的我都聽得膽顫心驚,相信各位學生和朋友在心中都為三位緊張。因為,他們的表演實在有如坐過山車一樣驚險。
 
第一首舒伯特的作品,充滿氣勢的出發,卻被小提琴的不穩稍稍破壞了開首。本以為只是一兩個無可避免的小失誤,誰不知,小提琴的失誤一個接一個出現,聽得人都焦急起來。整首舒伯特都一直被小提琴走音的E弦纏繞,成為了一大敗筆。而小提琴在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的演繹相當生硬,加上大會堂劇院本身就會令到音質變得較為乾,更令小提琴好像方方塊塊地奏出每一粒音。音量變化小都是其表演較生硬的原因。連第二樂章獨奏部分都欠缺張力和變化,實在過分沉悶。他更主動推快第三樂章,但三位的配合在此速度下起初較鬆散和凌亂,幸好後期作出調整。其表現越接近尾聲便越反映了其焦急,最後一個樂章原本輕鬆得意,卻演繹得太急進。
 
另外,三個樂器間的平衡不理想。小提琴的音量本身已比大提琴和鋼琴遜色,又因為不能粗魯地破壞樂曲的氣氛和被音準問題困擾,不能勉強推高音量,相當尷尬。小提琴音量太小,不時只能勉強聽到其演奏。鋼琴未能配合到另外兩位的起伏,特別是每當大提琴想把張力推高時,鋼琴往往都沒有給予一個結實的支持,令大提琴有點有心無力,經常只是獨自苦幹。而且三位對於同一句子,無論在音色或起伏的處理都有很大的差別,例如鋼琴在第一主題要呼應主題時,音色有點過硬和太激動,欠缺一份輕鬆。感覺三位各自在忙,未能做到協調、融合的效果。
 
大提琴手由演奏舒伯特到德伏扎克的樂曲都擔任了領導的角色,十分努力地帶領另外兩位的呼吸。其獨奏色彩非常濃厚,音色明亮,每一次的獨奏都撕心裂肺,張力十足,處理細膩。可惜的是另外兩位的演奏未能配合其濃郁的演繹,使大提琴好像經常過於突出。
 
 
他們在上半場令人相當失望的表現,到下半場演奏德伏扎克的《悲歌》可謂力挽狂瀾。
 
小提琴音準問題大大改善,兩位弦樂手似乎經過上半場後,在意了音準的問題,在下半場不時會在樂器上作出調整。小提琴的音量都回到正常的水平,與力度終於談得上關係。音色變得明亮,濃厚且更有質感。擺脫了音準的問題後,樂句變得更有活力,與之前愁苦的處理截然不同,張力十足,漂亮的起伏引人入勝。
 
而且有趣的是,小提琴準確到位的表現比起大提琴似乎更有魅力。大提琴下半場在音色和樂句上的處理和上半場的分別不大,仍然是非常濃郁、豐滿。可是,激昂的情緒維持了整場音樂會,令人不禁感到有點過滿,膩了。特別在第三樂章有一些需要靈活幽默的部分,都處理得太笨重和油膩。相反,小提琴的處理恰到好處,準確而不生硬,收放自如,好幾次滑上高音都扣人心弦。最令人激動的是能夠把音樂張力推至最高點,再輕輕放下一個如絲般軟的句子。這次就輪到小提琴令人撕心裂肺,不過是以強烈的對比營造出揪心的感覺。
 
隨小提琴的強勢回歸,三位在下半場相當合拍,大提琴不再有孤軍作戰的感覺。三人的音色和樂句處理一致,越接近尾聲,起伏和呼吸就越緊湊。三人緊扣的呼吸節奏令音樂的張力擴張到極致,十分豪壯。經過上半場的失準,音樂會能夠如此華麗地完結,總算令人鬆一口氣。
 
三位老師,三位本地音樂家,在意外下,帶了扣人心弦的浪漫音樂,驚險而動人。
 
《楊淑媛、張培節及石家灃浪漫經典三重奏》
評論場次:2016年4月22日,晚上8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作者簡介:《樂評大碰點——古典音樂評論工作坊》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