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號 你有制度我有態度:藝術家的香港生存之道    文章類別
【藝評空間】
只差一線:評《非現實現 2015 - 多媒體音樂會》
文:古卓嵐

混雜多元的感官饗宴

芸芸藝術形式都在追求「實驗性」的世代下,電子音樂無疑成為近年一大趨勢。接近三小時,由澳門創意青年協會主辦的《非現實現 2015 - 多媒體音樂會》是澳門藝穗節的亮點之一,共五輪風格大相逕庭的演出串燒地呈現,所塑造的氛圍效果也是屬不同次元。

 

第一輪表演把視覺刺激銳化,約六支光管圍繞著控制台不規則,卻又有節奏地閃動,光的強度近乎光害,如採訪用攝影機的刺眼白光頻密切換,為雙眼造成極重負荷;但伴隨的視覺效果是夢幻式的,當觀者承受不住強光而合上眼時,產生直線並排、紫綠色的殘影高低起伏如電腦音樂播放器上的波紋式頻譜,加上聲浪巨大的電流聲、低音敲擊聲,筆者形容為一次「災難性的經驗」。

 

接住,黑鬼與殺亞仁的音樂實驗強調聽覺,這輪表演幾乎沒有什麼「可看」,觀眾大可以全程閉上眼睛,作為第一輪表演的緩衝。表演者在場地偏左位置演奏不同樂器:吹奏式的、敲擊式的、鍵盤形的(場地漆黑,只有黑鬼演奏的飛碟鼓(Handpan)比較可見)。整體音樂風格偏空靈,也有模仿原生音樂、呈現森林原野氣氛的傾向。

 

之後,阿鼠與Lobo的演出風格180度轉換,也是首批與觀眾對話的表演者。阿鼠的表演特色是以說話、邀請觀眾互動等行動塑造氣氛。他們演出的是雷鬼(Reggae)音樂,演唱一系列廣東話歌,歌詞的語境也是香港性的,配合一些擬聲如:仿回音的效果──「喎喎喎喎」、「叮叮噹噹」的聲效,附上燈光色調偏橙黃,氣氛佻皮、輕鬆,像派對。筆者認為如果演出放在首輪的話,暖場效果是顯著的,但若以此與前兩輪演出比較,觀感是有點奇怪,例如阿鼠在音樂會中段才問觀眾:「Are You Ready?」,感覺非常突兀。

 

接近尾聲,黃靖的個人表演結合獨白、舞台動作、及重搖滾音樂的演唱,酒紅色的暗淡燈光塑造出性感、令人沉溺的氣氛,黃靖沙啞的獨白像吟遊詩人,內容為探討生死、反思生命意義的主題,伴以嘶吼吶喊式的演唱,是一場能令觀眾專注的表演。最後一曲《This is a love song for you》把態度帶回積極,絕對可以在此畫上句號。

 

假如「多元混雜」是音樂會的主題,最後一輪演出似乎是個例外,電子音色:電流、低頻回音等特效都與首兩輪表演相似,前一輪黃靖的演出也消耗了觀眾僅餘的能量,筆者認為這是音樂會安排上的瑕疵之一。關乎音樂會的整體性問題,還有空間佈局不妥善,以及表演之間於接駁上不流暢。

 

Left
Right

 

觀眾與表演者的疏離感

音樂會充斥不協調感:觀眾在重音樂底下仍然安坐在觀眾席,表演者邀請互動的企圖知易行難,主因是觀眾席與表演控制區之間相隔可供二、三十人站立的空地。空地的原意如果是為觀眾跳舞的話還好,然而,首兩輪表演幾乎奠下了觀眾的觀看模式,就是被動地接受猛烈的感官刺激,在第三輪表演時才邀請觀眾互動的話,成功率大大下降;表演者渴望進入觀眾席區,可又受制於要控制電子合成器,分身乏術。若要增加音樂會整體表演性,要不在首輪演出時已加入一些能讓觀眾參與的元素,要不把整個演區靠前觀眾,讓雙方都有能力及意識互相介入。

 

另一種可能性?戲劇化下的音樂會

觀眾安坐在觀眾席其實也可以很享受,問題在於五輪音樂表演都各自成立,卻欠缺一條線索把所有表演都串連一起。一種把落差合理化,化突兀為協調的方法,就是賦予音樂會一個故事,將之戲劇化。驟眼看來,音樂會已充分具備「起承轉合」的特性,也有一些演出的共通點:迷幻、奇觀式音樂、力度偏重等等。筆者簡單想像了其中一種故事的可能性,可充份利用歌手黃靖的獨白特色,作為一處原始山嶺或森林等異域的神秘導遊,引導性的獨白穿插整場音樂會。首先,第一輪激光表演可比喻為深入異域必會遇上的災難性天氣:暴風、地裂、雷鳴等與視聽效果非常匹配。然後,空靈的音色、樂器演奏暗示異域中的安全區,可以加入一些舞蹈來模仿原始少見的野生動物,一來填充空地的功能,又可彌補表演「看」的部分。再來,阿鼠與Lobo的表演可想像成一個原生部落的居民,嘗試運用一些方言如葡語、台語等,再唱一些佻皮的歌來模仿祭典。最後,黃靖這位神秘人帶領觀眾進行一種深夜的淨化儀式,與外來人(觀眾)一起探討生死,感受神秘經驗,並以此為故事終結。這是一個粗淺的示範,加入故事元素或許能豐富未來音樂會的可能性,令觀眾不必附以大動作的互動,也可以隨著故事述說的元素更容易投入風格各異的演出。

 

澳門城市藝穗節 2015《非現實現 2015 - 多媒體音樂會》

主辦團體:澳門創意青年協會

評論場次:2015年11月7日,晚上8時

地點:澳門南灣舊法院大樓

 

作者簡介:「新戲匠」劇評培訓計劃學員。

 

照片提供: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總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