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號 香港文化記錄與口述歷史    文章類別
【藝評空間】
新一代鮑羅丁四重奏
文:胡銘堯

音樂會中場,照舊閒話家常。撞到大學的音樂友人,也有網絡認識的朋友,新知舊遇,談得不亦樂乎。大家似乎都對上半場的演出挺滿意,只是帶著期望的樂友,就有點保留。畢竟這不是聽慣的鮑羅丁四重奏嘛。音樂會的宣傳也說得明白:這是四重奏七十周年誌慶巡迴,世上最有資歷的弦樂四重奏,就是稍有資歷的樂迷,總會聽過他們的唱片。

 

我打趣說:鞋繩斷了,你把它換掉;鞋底甩了,你把新的換上;鞋面花了,你再補上新的皮。那麼,那還是原來的鞋子嗎?

 

© Ny Che Goyang Aram Nuri Arts Center

 

上次聽鮑羅丁四重奏,是因著四重奏最老資格的創始成員柏林斯基(Valentin Berlinsky)。那時他行將八十,記憶中的他來到香港,還是精神奕奕。這種大師,聽得一次得一次。到了十二年後的 2015 年,四重奏再度訪港,最被人認識、拉了六十年四重奏的柏林斯基已然仙遊數載。那麼,樂迷入音樂廳前,應當帶著甚麼期望?

 

開場的一曲,是鮑羅丁四重奏的招牌作:鮑羅丁(Alexander Borodin)的第二弦樂四重奏。先演這完整作品,隨後才是舒伯特的C小調四重奏樂章,而不是先演短、後演長,說明了一定用意。鮑羅丁在生時並非盤踞於莫斯科,五人組中名氣也不是最盛,但他的第二四重奏卻成為這隊以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生的招牌作品。大提琴開首的主題,既悠揚又帶點東方情調;小提琴小調的舞蹈形態,東方味道更為濃厚。之後這些主題動機不斷重現,發展的手法依隨著德奧傳統的手法。於是這作品不單在俄羅斯受落,也廣為歐洲聽眾欣賞。

 

開首拉主題的不再是柏林斯基,而是最新加入的成員巴辛(Vladimir Balshin)。他的大提琴沒有那招牌的低沉,但相對較為靈敏。開首大提琴與第一小提琴主理旋律,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輕巧作伴,整個配搭得體輕鬆。四位成員在樂句間的分工明顯而小心,旋律與伴奏間多了一種無形的界線。這未必是壞事:旋律和低音不被打擾,而伴奏的綫條也再仔細了。當然,四人的身份經常因著音樂需要調換,這種處理顯得他們對音樂的解讀甚為微細。這種界綫在滿有對位與火花的最後樂章才被放鬆。四個聲部間的互相追逐,並不是追求便捷的速度感,也沒有七嘴八舌的吵鬧,而是輕巧而有層次的鋪陳,也為整首偏重抒情多於激情的四重奏帶來頗有張力的終結。

 

舒伯特的C小調四重奏樂章帶着一定的戲劇感,快速的小提琴跑音在振動的顫音上飛馳,轉瞬間卻到了水波盪漾般的大調主題,突強的顫音又會偶然跑進來破壞一下難得的平靜。第一小提琴可是這樂章的主角,大提琴的低音綫條也常常在哼著調子伴隨。夾在中間的另外兩位,仍保持着演鮑羅丁般的客氣,樂曲的稜角被磨平了不少。雖然如此,樂曲整體上活潑生動。

 

我們期待著怎樣的鮑羅丁四重奏?的確這不是我們聽過唱片旋律總有些口音般但很有味道的猶豫,聲音也不像俄羅斯印象中的飽滿紮實(好啦,不一定關大提琴事啦),這上半場更甚至有點規矩了。但是,這些令這次live的演出,也就是現場的、活生生的演出打折扣嗎?我倒是挺享受那美麗的鮑羅丁,和那少許緊張得有點神經質的舒伯特。

 

下半場的是德伏扎克的A大調鋼琴五重奏,加入了俄羅斯鋼琴家霍羅丁(Alexei Volodin)。大提琴開首的主題,忽然就轉到A小調的齊奏,音樂由優美的歌曲,變成了噪動的進行曲。開首短短的兩分鐘,五人就要合力呈現這衝突,和為糾纏的張力慢慢化解。不,其實他們是把這張力慢慢地滲透提升,雖然這在當下不易察覺:樂曲不用猛力推引擎就自然地飛翔。霍羅丁輕巧的 driving rhythm是微小但有力的推進力:且聽他那低沉但仍跳躍力十分足夠的低音升C完結呈現部,就已經令人滿足得不得了。弦樂的輕巧,也令樂曲悠然起飛。

 

第二樂章是讓每位成員輪流表現自己的時候。不論是像中提琴開首暗自歎息的主旋律,還是伴著旋律中花巧的伴奏,總有機會讓成員捕捉到聽眾注意力的時候,而且是人人有份。四重奏與霍羅丁把這樂章演得很豐富。最後兩個樂章越趨激烈,音樂也越來越奔放。速度取得快,也不怕那些音符如何頻繁。煙花滙演到最後,總是連珠炮發。四重奏與霍羅丁最後也是激情盡現。

 

觀眾熱烈的掌聲,似乎安哥在所難免。鋼琴五重奏有什麼好加奏?答案是蕭斯達高維契,還要演那橫衝直撞的諧謔曲。以前為鮑羅丁四重奏彈琴演老蕭的,是歷克特(Sviatoslav Richter)和列翁斯卡雅(Elisabeth Leonskaja),霍羅丁的靈巧卓越,應該會是這一代鮑羅丁四重奏的好夥伴。

 

《鮑羅丁四重奏》(Borodin Quartet)

演出團體:鮑羅丁四重奏

評論場次:2015年5月29日,晚上 8 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作者簡介:樂評人,亦從事音樂行政。

 

照片提供:康樂及文化事務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