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號 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    文章類別
簡評香港中樂團《笛子走天涯》音樂會
文:許江懷

 
一月十六日觀賞了由香港中樂團和中英劇團合辦的名為《笛子走天涯》的音樂會。音樂會結束當晚,同時收到三位朋友的微信,他們都去了音樂會,微信是這樣寫的:
 
「HKCO中樂X中英劇團的笛子話劇,很有新意,且具吸引力!全長兩小時沒有冷場。」
 
「打破了傳統音樂會格局限制,印象深刻難忘,總之,開心、好笑、愉快!」
 
「音樂會一大半是『睇』!」
 
台下,觀眾對於中英劇團的演員演出,也看得全程投入,而且笑聲不絕。包括坐在我前排的十歲左右的小男孩,偶爾爆發天真的哈哈笑聲。
 
所以,明顯地,這場跨界的音樂會,戲劇的部分,而不是音樂的部分,讓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不是毫無理由的。以下是一點分析。
 
第一,先說演員。演員的演出精彩專業,包括聲線的運用,很能夠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演員表情誇張但可愛、到位;女主角楊瑩映更是一個人在瞬眼之間要分演多個角色,造型鮮明。第二,劇本十分搞笑但不流於低俗;以香港人做背景的故事,人物的思想感情很容易令觀眾了解和代入。第三,台詞的運用達到風趣幽默的效果,如香港人熟悉的半咸不淡的香港式普通話,令人噴飯!婆婆拒絕男主角赤雄的幫忙,稱他做「黑社會」等,香港觀眾笑了。第四,別出心裁的道具,可愛!包括簡單但明亮的小配搭、假鬍子、貼上眼鼻的氣球羊群,又如搖動它便能掉下一片片白紙片做成飄雪效果的大圓筒型雨傘,因為道具外形的單純討好,能帶人進入一個爛漫天真的孩童世界。 第五,演員跟樂團的互動演出,既好玩,又帶來不斷的驚喜,譬如叫指揮幫忙拿著落雪的雨傘,又讓整個樂團的樂師拿著小電筒,一起製造佈滿小星星的黑夜上空;樂團配合演員,奏出手機鈴聲,樂師都變成一同演出的演員了!
 
戲劇演出獲得一致好評,是否意味著音樂的部分給戲劇比了下去呢?兩者是否出現了什麼矛盾呢?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Left
Right
 
事實上,在每段戲劇的情節之後,能看見現場觀眾十分期待樂隊的演出。這點並不奇怪。第一,音樂會的劇目安排出色,有經典笛子代表曲如《喜相逢》,也有富有內蒙、東北,陝北,台灣等各地色彩的曲子,讓人有意猶未盡的感覺。第二,是次參與演出的都是香港中樂團最優秀的笛子手,無論是笛子四重奏,或者是笛子獨奏,粵簫獨奏,竹笛與民樂隊協奏,朱文昌、陳子旭、林育仙、巫致延、陳鴻燕、孫永志,他們展示了笛子最美麗、最圓潤最雄厚的聲音,繞樑三日,不愧是職業中樂團!順帶一提,孫永志在演奏《陝西四章選段》的時候,需要更換不同調子的笛子,可是,在初段,孫先生差點忘了換笛子,但憑著他的臨危不亂,及時換了笛子,並且從容地繼續精彩的演出。有失但沒有誤,非常專業!最後,指揮孫鵬對音樂的演繹是關鍵,他對配樂器更是一絲不苟,譬如使用了真正的牛角號角等等。戲劇有可觀性,音樂也有可聽性,觀眾是聰明的。
 
因此,如果說音樂會的初衷是為了介紹中國一些優秀的笛子樂曲,這點做到了;如果是為了提高大眾對中樂的欣賞水平,這點也做到了,如果是為了吸引不同的觀眾群,從而推廣普及中國音樂,這點也做到了。當然,我們不可能知道有多少觀眾是為了看劇、有多少觀眾是為了聽音樂而來,只可推斷,既然是中樂音樂會,大部分觀眾應該是為了聽中樂而來,但亦不排除有觀眾是為了看中英劇團而來,更不排除有觀眾是為了看兩者而來;從中樂團的角度來說,不管你是為看劇而來,或者是為聽音樂而來,來了就能起普及和推廣音樂的作用,目的已達!至於為甚麼戲劇部分可以令觀眾留下這麼深刻的印象?有理由相信,因為觀眾當中主要還是中樂聽眾,他們對於戲劇,特別是跨界別的演出,感覺會比較新鮮和強烈,也是自然的事情。總之,賞心悅目——音樂會做到了。所以,恭喜香港中樂團,恭喜中英劇團!
 
恭喜之餘,音樂會的標題,卻是一個敗筆,不能不提。英文的翻譯令人摸不著頭腦,任何一個懂一點英語的人,都知道Have Dizi Will Travel是完全不通的。至於《笛子走天涯》,不切題!除了使人聯想一支有腳的笛子四處走天涯,或者是一個背著笛子的人走天涯外,還有什麼?固然,音樂會的故事內容,有點玩味,跟選曲的關係並不太重要,猶如天馬行空,扯到那裡就演到那裡;中國之大,可謂天涯何處無笛聲呀!正如指揮閻惠昌在音樂會後說,好的笛子曲子太多了;但是,這並不表示標題不重要。那麼,該用什麼更貼切的標題呢?這恐怕是香港中樂團要關注的課題。喔,不如就叫《天涯何處無笛聲》吧?
 
《笛子走天涯》
演出團體:香港中樂團
評論場次:2015年1月16日,下午8時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作者簡介:中樂愛好者。曾隨本港/内地音樂人學習二胡,洞簫及古筝。本地一中樂愛好者樂團成員。
 
照片提供:香港中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