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號 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    文章類別
【藝評空間】
《笛子走天涯》擦出藝術火花
文:羅澤霖

跨媒體藝術創作既可說是新事物,但音樂與戲劇的結合卻又不是甚麼新事物。在中國,兩者結合成戲曲(戲曲還包含了其他元素,如雜技、武術等);在歐洲,則產生了歌劇(音樂為主,劇情為副)和音樂劇(劇情為主,音樂為副)。今次香港中樂團和中英劇團合作創作了一場名為《笛子走天涯》的演出,當中既有中樂,又有戲劇,卻又不是戲曲/歌劇/音樂劇。那麼,兩者如何結合呢?
 
音樂以樂音抒發情感,展現美感,比較抽象;戲劇通過台詞、演員的表情、動作傳遞一些想法,比較直接。它們不單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兩者在演出舞台需求也有矛盾。音樂演奏為追求音響效果而用反音板(板景),但板景卻不利戲劇演員出入舞台,亦局限佈景的運用。當晚樂隊佔據舞台的大部份地方,演員只有台口的區域演出,在戲劇演出上可能會造成不少局限。然而當晚的演出在兩團共同創作下,運用各種巧妙的手法,把有限變無限。演戲的空間小嗎?就由一人分飾多角,把演員人數減到最少;佈景不夠嗎?就讓樂團也成為佈景,製造舞台效果,由樂器現場造聲效。
 
音樂節目以笛簫為主軸,演奏的七首作品展演了多種笛簫(有小笛、梆笛、曲笛、大笛及粤簫),而且分別來自中國不同地域(山西、陝西、蒙古、東北、台灣、廣東、香港)、以不同形式演出(重奏、獨奏、協奏)。在樂曲之間加入戲劇,女主角因意外而失憶,正好笛子聲能喚起她的記憶,成為了音樂和戲劇的接合點。隨著劇情的發展,樂團就演奏跟情節相關的樂曲,使音樂與戲劇涇渭分明,卻又絲絲入扣。這樣的安排,使音樂可以完整地演奏,觀眾可以全神貫注地欣賞音樂,說書人作簡介,讓觀眾更了解各首作品;同時戲劇以口語對白演出,相對於音樂劇形式演出,節奏就更為明快。
Left
Right
 
笛子四重奏《喜相逢》為音樂會揭開序幕。這首笛子曲是北派的經典作品,旋律悠揚。四位笛子演奏家在台上甚有默契,時有眼神交流。樂曲本是獨奏,經周成龍改編為四重奏後,四部笛子組成的聲音立體而和諧。其餘六首作品分別由樂團六位笛子樂手作獨奏,有較大型的作品《山.樂》和《陝北四章》(選段);有小組演奏《雙星恨》(粤簫獨奏);具傳統民樂風格的《奔馳在草原上》和《揚鞭催馬運糧忙》;還有現代風格作品《惑》。六位演奏家在台上精湛的技藝展現出笛簫音樂的各個面貌-時而歡快,時而哀怨,時而激情豪邁,時而婉約含蓄,時而悠揚飄逸,時而活潑靈巧……讓觀眾充份感受到笛子音樂的魅力。
 
當晚帶領樂團演出的是第一屆香港國際中樂指揮大賽冠軍孫鵬。他的指揮動作乾淨利落,充滿熱情,樂團在他棒下奏出充滿活力的音樂。
 
演出當中讓人驚喜的是笛子演奏家林育仙,她既是笛子獨奏之一,亦擔當戲劇的女主角。她演奏方面的表現固是優秀,演戲時也是有板有眼,令人眼前一亮。
 
中英劇團的三位演員:楊瑩映、邢灝和盧智燊,以輕鬆幽默的手法演出,大放笑彈,常惹得觀眾哄堂大笑。劇是喜劇,歡樂而不胡鬧,在笑中引發思考,不失深度。故事以「失憶」為喻,讓觀眾反思:每天我們為名利權勢而營營役役,忘記了如何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東西,如家人、朋友,得到了金錢,失去了快樂,豈不是另一種「失憶」?香港人常被形容為「金錢掛帥」,看完這套劇大有醍醐灌頂之感。
 
 
今次中樂和戲劇的結合,不失為一次好的嘗試。劇中手提電話鈴聲用笙來模仿;在角色回憶時加入一段《牧民新歌》作背景音樂,使音樂和戲劇之間產生更多互動,是很好的設計,可惜這種互動(特別在劇的後期)不夠多,使兩者未能完全交融。
 
這種跨媒體的合作演出,讓觀眾有機會認識不同藝術形式。相信當日的演出,讓平時中樂樂迷(如筆者)認識到劇場的趣味,也讓舞台劇戲迷領略到中樂的韻味,能達到推廣藝術的效用。期待更多不同藝術形式的合作演出,在台上擦出藝術的火花!
 
《笛子走天涯》
演出團體:香港中樂團
評論場次:2015年1月16日,下午8時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作者簡介:作者為「樂評寫哩啲—中樂評論導領計劃」學員
 
照片提供:香港中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