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號 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    文章類別
【藝評空間】
簡評香港中樂團《忐忑之後》音樂會
文:許江懷

 
無論多麼抗拒外國人寫的中國音樂,聽過老鑼(Robert Zollitsch)《忐忑之後》音樂會所呈現的中國音樂後,我不禁由心獻上「佩服」兩個字,甚至心裡一度產生疑惑:老鑼其實是不是一個中國人?他為甚麼能寫出這樣優秀的中國音樂?
 
當然,老鑼不是中國人,而是不折不扣的德國人。老鑼也不是魔術師,他的音樂不是一下子變出來的。在他的中國音樂背後,是長久以來對發展中國音樂的誠意和投入,包括深入研究各種中國樂器(包括古琴)、中國傳統音樂、採風、製作大量民俗室內樂團和民族管弦樂團作品。他的創作,既不是模仿中國音樂,也不是利用中國樂器來演奏西方音樂,這點非常重要,在觀眾席間我不只一次聽到觀眾的讚歎說:為什麼中國音樂能如此好聽?明顯的,觀眾已經認同了這些音樂是有中國韻味,并且能感動人。以下,我概括的寫寫我對每一首曲子的感想。
 
第一首《曠野漫步》,旋律鮮明,節奏輕鬆。閉目一聽,還帶有少許莫扎特音樂的味道,這短曲讓觀眾感覺很親近。自然地把觀眾帶進一片曠野,不管是歐洲的還是中國的,腳下是一片青草,能使人漫步於上。樂曲結尾停留在音符的迂迴跌蕩之中,饒有趣味,這是配器上的功力。
 
第二首《陝北民歌組曲》由三首民間小曲組成。第一首〈圪粱粱〉,是陝北妹子站在圪粱上叫喊哥哥的一個思念情景。曲子用陝北話唱,充滿鄉土風味,妹子的情感直接,毫不掩飾,歌聲是高亢的,一句「想起我的那個親親淚慢流」最後三個字慢慢吐出,叫人聽得淒涼!樂器配合上的功力,更是曲子的靈魂。
 
第二首〈走西口〉也是情歌,新娘子新婚一個月後就被迫要跟丈夫分離,她雙手拉著丈夫的手把他送出大門口,帶著陝北口音的村婦一句一字的道出傷別之苦。嗩吶的溫柔配合是個驚喜。至於第三首樂曲〈黃河船夫曲〉,作曲家再度發揮創意,由大鼓帶領樂隊,讓氣氛有180度的轉變。女高音龔琳娜由傷感的村女,一變成為豪邁粗礦的船夫,她開始有所動作,先是揮動左臂,接著頭也轉動了,臉上露出笑容,右手臂也揮動起來,腰亦扭動了,一陣陣鼓聲和歌聲互相呼應,船夫的勞動形象就很突出了。順帶一提,龔琳娜的幾套服飾頗有心思,除了和樂曲配合外,還帶有一種變幻中的傳統的味道,這點恐怕觀眾要親臨現場才能體會到呢。
 
第三首樂曲嗩吶協奏曲《易水歌》,利用了楚辭的元素,把一個深入虎穴自知不能生還的壯士的故事,娓娓道來。老鑼的嗩吶,不單唱出村女的傷感,現在更唱出壯士的悲涼和痛苦。嗩吶演奏家牛建黨因車禍導致腿骨折,仍無礙發揮他的風采,彷彿帶傷的他就是歌裡面的那個壯士。嗩吶奏出了無悔,甚至帶有葬禮的味道。接著,笛子的加入製造另一段高潮,最後,在弦琴和大鈸的引領下,牛建黨放下嗩吶,用自己的歌聲爆發擠壓在內心的激昂,唱出捨我為誰的「風簫簫兮易水寒」的主題,如演唱般,哀傷而動聽。最後,隨著樂隊配合,歌聲流露出俱往矣的一種情懷,不再執著,作為結束。文學和音樂,能有如此的配合,實在絕妙!
 
中場休息之前再由龔琳娜和樂隊演出《愛之歌》。此曲由〈春——浣溪沙〉、〈夏——如夢令〉、〈秋——聲聲慢〉、〈冬——清平樂〉組成。老鑼可謂對龔琳娜太了解了,至少是對她的聲樂造詣!龔琳娜闡釋這四段李清照的宋詞,歌聲優美,不在話下。這副天籟之聲,既有小孩的清純也有少女的嬌美。老鑼再使出他對運用中國樂器的功力,教笛子吹出春天的氣息,再以大阮和揚琴伴奏。夏天使用琵琶和弦琴,以至嗩吶;木魚是秋天的先鋒隊,再由大鼓和大鈸帶出深秋的傷感,傑出!留意這時候龔琳娜的聲音又轉化成一位少婦,她那種收發的自如,如魔術一樣,使人讚歎。冬天,龔琳娜又化成雪一樣的清純,最後,老鑼讓她的歌聲像崑曲般悠悠結束。
 
中場休息以後先是一曲《徜徉天地》,此曲吹打彈撥的樂器都像是主角,音色的變化雖然豐富,但主旋律比較分散,難道靈魂在天地山水之間遊走,就是這種感覺?無論如何,樂隊的演出可說是極具專業水平。
 
中樂版首演的笛子協奏曲《風吻雲》(老鑼曲),王華演奏,閻惠昌指揮。
 
《風吻雲》從風格上,我個人認為有些接近電影「魔戒三部曲」(Lord of the Rings)的音樂,跟一般傳統中國音樂顯得很不一樣。一開始,笛子的進入明快,和樂隊的對話不絕;引人進入山脈中簫聲飄來,野鳥偶爾飛過的遐思,至末段,笛子和樂隊同時結束,這種處理也很獨特。整體來說,曲子能帶來浪漫和纏綿的氣氛。
 
《忐忑》可能是很多人來觀賞這場音樂會的目的之一,曲子在2010年「北京新春音樂會」的視頻被網友上載到網上後,迅速傳播,被封為「神曲」。龔琳娜在這曲極致的聲學藝術和技巧的表現,沒讓來者失望。再一次順帶說,龔琳娜的服飾配合得太美妙了,今回她是一身女俠本色,裙子一半為白,一半為黑,好像代表了喜歡不喜歡這曲的兩個的極端性。整個歌曲沒有語言,只有「呀唉依啊」的唱,但是,如果不用語言的歌唱可以這樣感人的話,語言的地位又將會如何?下面再談。
 
最後一首樂曲《武魂》是集合獨唱,合唱和敲擊於一身的大型音樂。是古代英雄為了保衛國家而奮勇殺敵的故事。而這曲的統領就是指揮閻惠昌。場面偉大,霸氣、孤獨、團結。再加上樂隊後面八台鼓,二十八位敲棍手,三十多位合唱團成員,有一定的氣場。在最後一段,龔琳娜的歌聲安排在浩瀚的音樂中,像一葉大浪中的舟子,頑強的飄游前進,并沒有被淹沒!我特別欣賞龔琳娜樂曲最後那句清唱,以及清唱之後和樂隊同時完結的那種氣氛,這處理上和《風吻雲》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後,還是回到老問題:聽老鑼的音樂,為什麼會感覺好聽?它好聽在哪兒?觀眾聽過這場音樂會,也許已經能感受到某種老鑼的「風格」,它與老鑼對外國民俗樂器、西方音樂理論的深厚的理解,以及他具備德國人那種高度的邏輯分析能力的背景,不無關係,極可能就是為什麼老鑼的中國音樂那麼細緻好聽、旋律那麼獨特了。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音樂會命名為「忐忑之後」呢?可能有人認為是一種噱頭,畢竟《忐忑》是比較為坊間熟悉的樂曲。但我認為,《忐忑之後》還是有《忐忑》這曲子,不僅是為了滿足好奇的觀眾,也可能象征著老鑼依舊是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創作中國音樂。不同的是,現在《忐忑》只是老鑼音樂的一部分,更大的部分,是繼續堅持發展《忐忑》以外的中國音樂,從這場音樂會我們看到,語言和文字在歌唱中所發揮的感染力仍然是極其巨大的。由此看來,老鑼會繼續利用中國傳統樂器、帶有中國戲曲和中國詩歌元素來創作中國音樂。這樣,喜愛中國音樂的人有福了。
 
《忐忑之後》
演出團體:香港中樂團
評論場次:2014年12月21日,下午3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作者簡介:中樂愛好者。曾隨本港/内地音樂人學習二胡,洞簫及古筝。本地一中樂愛好者樂團成員。
 
照片提供:香港中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