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號 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    文章類別
【焦點座談】
可以有多跨?──記「i-舞蹈節」之「藝術家面對面」
文:陳國慧

這次對談活動對策劃人來說是很大挑戰,不同界別之間的藝術家可能互不相識,卻要在短時間內透過各自參與同一命題所累積的經驗,思考以不同角度切入的可能方式,那可以是南轅北轍的進路,是否殊途同歸正是交流的目的之一,當然不必然需要找尋共識,多元肯定是重要的落點。
 
 
像台灣編舞家陳秋吟和香港農夫/厨師張弛在11月25日的對談便玩味十足。她在開首就肯定食物對舞者身體的重要性,那不只是吃得健康那麼陳套的道理,而是「食物進入身體後會產生不同的感覺,如吃多了油膩食物,人的脾氣亦會變差」。很多人對舞者因為保持體態而茹素有既定看法,陳秋吟說自己亦試過一陣子,但因為身體狀態有限制亦未有堅持,聆聽身體的需要還是最重要的。
 
農夫/厨師張弛帶來的有機玉米讓觀眾一下子便投入了,當然是一邊吃著一邊分享。他說感覺食物本身的狀態是很有趣的過程,新鮮從土地拿上來和放了兩天的感覺是完全不同,他示範把玉米一顆顆剝下來,這是和節奏有關的,是一種心情的放鬆,吃時要找到這種心情才可以感覺到食物不同的可能性。這感受在香港可能是難得的經驗,但對陳秋吟來說甚感認同。她說你要認識慢,才知道快;感受土地、認識自然是找回身體節奏的方式,城市讓人對身體產生疏離感,但舞蹈是很「落地」的工作,因此找尋合適自己身體的食物,有助回溯這種感覺,讓這個「用得很盡」的身體歸零。
 
張弛回應說舞者和食物的共通處,是都是「貼著地下」的,他認為生長和生命的節奏是可以透過認識身體去掌握的,那並非一件如想像般「用力」的事。他強調知道身體的狀態是一種「自由的體現」,不是與自己的限制和狀態角力,而是找尋平衡,他說務農的日子「土地本身會給你很多功課」。
 
 
至於12月2日的「面對面」則是很具體的即興互動多於對談分享。印度編舞家Abhilash Ningappa先與香港音樂人陳偉光示範一段舞蹈,尺八低迴的聲音在空間游走,與舞者隨著氛圍的營造,讓兩種不同的亞洲感覺透過撞擊產生共融。演後Ningappa分享是用了一些傳統的肢體動作去呈現,他強調不是去聽音樂,而是是感受,身體自然就會回應。陳偉光說音樂與他的修行默想有密切關係,他個人經驗是受苦(suffering)能創造音樂,面對人生的苦,放開去回應是人生的功課。Ningappa說尺八的聲音對他來說很新鮮,是一種新的訊息,感覺獨特;陳偉光則回應說他不只是演奏樂器,而是傳達、轉化能量的質感的過程,對象不只是舞者,亦是觀眾。
 
作者簡介:藝評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
 
照片提供:i-Dance Festival 2014、Bernice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