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號 我是藝評人    文章類別
【編者的話】

Artism Online 一直致力加深大眾對藝評(人)的認識,以及藝評人之間的交流,6 月號專題「我是藝評人」破天荒邀請十一位不同界別、年代的藝評人,親自表述參與藝評寫作的經過、心路歷程和難忘經驗,更有資深藝評人張秉權分享有關藝評的四問四答、兩代樂評人洪思行及周凡夫交流訪談、格子和蔡嘉雯參加「藝 PO 人」聚會後的感想。「影像專欄」更特別邀請張秉權、洛楓、廖嘉霖及黃寶儀四位藝評人參與拍攝,並各自挑選一件和藝評有關,或者代表其寫作狀態的物件一同入鏡。期望讓讀者全方位了解藝評人及香港的藝評發展。

「演藝人誌」同樣聚焦其他默默努力的劇場工作者,今期訪問了賽馬會藝術通達服務中心,以《和媽媽中國漫遊》的通達專場切入,帶領大家了解視形傳譯及背後的劇場通達理念,由舞台藝術開始,塑造更平等共融的社會。

此外,繼 12 月號特稿「藝術(不)自由:向刪禁機制說不」,以及 3 月號專題「看不見的機制——論刪禁」後,Artism Online 繼續關注創作自由,今期請來余振球及張飛帆,撰文回應「劇場空間」原創劇《棋廿三》於上海被取消演出的事件。

今期的「焦點座談」,收錄了「香港舞台設計展《舞台上的平行空間》專業對話2」的文字紀錄,一眾嘉賓、講者帶大家回溯八、九十年代充滿創意的「城市劇場」,由過去的「土炮」小劇場談起,思考本地劇場空間發展的可能性及重要性。另一方面,編者在旅居德國將近一年之際,參與了前西德首都波恩的劇場之夜,並於「劇場外望」分享是次新鮮有趣的經驗,當中關於活用場地、預演宣傳、全城參與的推廣策略,也遙遙呼應發展文化之都的議題。

「活動探報」及「演藝點選」分別介紹一中一西的兩大經典:前者由藝評人願良分享《愛與智慧:莎士比亞遇上佛陀》的觀後感,該活動以佛教觀點,剖析莎士比亞筆下經典角色面對愛情、生命抉擇時的無明與覺知。後者則由戲曲愛好者易兒介紹即將舉辦的「中國戲曲節 2014」的梨園戲演出,希望大家好好把握欣賞傳統戲種的機會。

「藝評空間」的六篇文章,囊括了本地教育劇場《1894 香港鼠疫》、新編舞作《起跳》和《土炮》,以及「澳門藝術節」的四個不同演出,多元的藝術形式、風格配合迥異的藝評手法,在在成就了演出與藝評的精彩互動。「藝評沙龍」則以影像點評「香港國際無伴奏合唱節 2014」,更顯藝評的無限可能。

Artism Online 由印刷版本移師網上,至今已經發展到第三期。除了增加文章數量、提升藝評質素外,我們希望透過深入而持續的書寫,提供另一種關懷香港文化及藝術發展的角度——而這在當今風起雲湧的社會環境下,更為重要。

 


Artism Online 編輯李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