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號 活在「後新冠」時代 : 病毒教曉我的事    文章類別
【藝評空間】
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的「缺席」
文:聞一浩

因為疫情關係,香港演藝節目已停演了近四個月。當我坐在案頭,整理過去一年的演出場刊時,才想起因為主辦機構香港藝術節取消了今屆所有演出,今年第九屆的「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CDS)因而無法成事。(刻下仍未知道藝術節會否嘗試在下半年推出這系列,但要協調多位創作人的時間及場地檔期並不容易),赫然叫我思考這創作系列的在香港舞蹈發展的獨特位置。

 

這次CDS的「缺席」,明顯會為今年舞蹈創作板塊帶來了缺口。自2012 年起舉辦的CDS,由最初的每屆委約五、六個新作,到近年每屆在10個左右。當中有長篇(約一小時)、中篇(三十分鐘)及短篇(約十五分鐘)的作品。八年下來已有近70個創作,數目不可謂不驚人。而每年作品數目也佔香港全年新作數量的一定比例,為眾多創作人提供了創作、巡演、交流合作的機會。

 

《順》(攝影:張志偉,由曹德寶提供

 

翻開過去的CDS年表,看到它如何為編舞亮相國際及再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會。早在2014年一屆,便有楊浩創作的《Outspoken》先後巡迴了巴黎、上海、紐約及杜塞爾多夫,黃靜婷的《人間獨白》巡演杜塞爾多夫、釜山後,其後發展成《人間獨白II》,更於去年在布拉格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中演出,演出生命不斷成長。2015年更有七個演出獲海外或/及重演機會,當中黃翠絲的《原》及馮樂恒的《從頭開始》最為突出,前者先後到過澳門、荷蘭、西班牙、廣東、希臘及德國等地八個城市演出,後者更在西九自由空間與英國著名韋恩.麥葛萊格工作室的支持下,發展成《從頭(再)開始》,將原來的雙人舞擴展至四人,當中更加入了文化差異的探討,《從頭開始》及此續篇,共巡演了韓國、紐西蘭、德國、美國、英國等地的多個城市;2017年曹德寶的《順》便在「香港比舞」支持下,由獨舞發展成七人舞,並以之巡演海外。其後CDS每屆都有作品獲邀到海外、內地演出或在香港重演。這些機會當然也有天時人和的原因——政府開始投放資源於海外推廣本地作品,藝發局積極支持藝術家參與海外藝術市場及交流,以及組織如「香港比舞」藝術總監楊春江與多個城市藝術節組成交流網絡等,都為作品增加了重演及海外曝光的機會。但作品也得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走出香港。

 

當然,CDS並非唯一為編舞提供創作機會的平台,但由於其組織力及財力(在香港賽馬會全力支持下),它的確給了不少年輕編舞機會去實驗及嘗試,自己也的確由此系列認識到許多出色的創作人。除了上述提及過的,還有2016年藍嘉穎叫人驚喜的《時差》,也為她和CDS取得了第一個舞蹈年獎提名,其後幾個CDS的作品都各有亮點。本身是出色舞者的馬師雅在CDS的兩屆作品《烏》及《點指》都讓人眼前一亮,她也獲2019年舞蹈年獎的新晉編舞提名(執筆時本屆獲獎名單仍未揭曉), CDS系列本身也連續三年獲舞蹈年獎提名。系列中多位編舞如黃碧琪、盤彥燊、毛維、廖月敏等都各有特色。而且,CDS也不執著於所謂「公平」原則,每年都必要全新名單,而是讓他們覺得有潛質的編舞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獲得委約創作,這亦是促進編舞成長的機會。

 

《明天你還愛我嗎》(攝影:Henry Wong@S2 Production,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過去幾年,CDS本身也不斷在成長和調整方向。由最初的兩個節目到發展至近年細分為長篇、中篇及短篇的三個節目,然後於2017年起引入海外藝術家與本地創作人交流,首個作品便是由意大利編舞家沙朗尼(Alessandro Sciarroni)與毛維合編的《明天你還愛我嗎?》(香港篇),而2018年則在邀請海外藝術家(比利時聲音藝術家兼作曲家彼得.萊納[Peter Lenaerts])外,再開始安排本地與內地編舞合作,構成節目《兩地書》,2019年第八屆時仍是走這方向,讓本地與海外及內地創作人通過合作來交流。今年——第九屆——似乎是開始讓本地舞蹈人全面與外地創作人合作,三個節目的作品都有這元素。這一屆若無法實現,相信下一年仍會繼續這方向。

 

雖然近年大家經常討論創作過剩的情況——的確,多個機構都有為舞蹈創作人提供創作機會,容易讓創作人為了不想放過機會而不停「創作」。然而,創作人需要透過創作來實踐自己的想法,磨練作品的稜角,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我想問題在於如何平衡創作及研究和資料搜集或個人提升這些方面——這點是需要舞蹈界各方面的合作(西九文化區的舞蹈團隊過去幾年展露了在研究和資料搜集或個人提升這幾方面為編舞提供協助的方向),但這是另一個題目了——香港藝術節作為一個藝術節,也許無法長期支持個別藝術家作深挖的工作(雖然個人不覺得完全不可能,問題是藝術節如何為CDS這個平台定位,以及令贊助的香港賽馬會支持這構思),但能夠利用藝術節本身行政及組織的條件,支持不同年輕創作人發展,讓他們發揮創意,並有機會在此之上再前進,更利用藝術節這平台令公眾聚焦這些年輕創作人,便是CDS暫時無可取代的作用和位置。

 

作者簡介:資深文化藝術編輯及評論人,以筆名聞一浩撰寫舞蹈評論及相關文章。早年任職多份報刊雜誌和香港藝術節,一直從事文化藝術活動報道及評論工作,亦曾與多個藝術機構合作。現時於不同報刊雜誌發表舞蹈及劇場的觀察及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