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號 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    文章類別
【藝評空間】
劇場的五段小品:演員在學習,觀眾也在重新學習
文:李振輝

香港話劇團今年伙拍西九文化區戲劇組,於兩年一次的香港國際黑盒劇場節邀來由比利時藝術中心CAMPO委約,瑞士導演米洛.勞(Milo Rau)執導的《五段小品》。雖然叫《五段小品》,而且是一個兒童主演的作品,但是整個作品的結構和包含的內容卻超乎想像。

 

 

米洛.勞及他創立的國際政治謀殺學院,一直在推行不同政治題材的劇場項目。《五段小品》也不例外,米洛.勞這個為比利時創作的作品中,選擇以當代比利時人的角度出發,並以一宗連環殺童案兇手的事蹟為主軸。作品表面上是描述有關兇手的成長經過、家庭背景、受害人被囚禁、死者家人的情緒、以及死者安葬的場景。這些場景同時描寫著比利時由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重要變遷:王室沒落、經濟轉型、內部分裂和腐敗、令全國團結尋求改革的「白色三月」。這些內容對比利時人來說,應該都會敲起了對國家的一份情感。尤其近年民族主義在歐洲興起,不同國家都有脫歐留歐等討論,這些事件好像走過比利時的近代史,叩問著比利時應何去何從。身為香港的觀眾,當然無法全然理解比利時的種種局勢,也不能把香港的情況直接作一個類比,但是展望社會將來的感覺卻十分強烈,也許這是成功的歷史作品能引起的反思。

 

記者出身的米洛.勞經常會融入真實資料、當事人或者相關人士的直接參與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五段小品》當然也跟從這個方向,內容取材自真實資料或者第一身的訪問。然而其中一個挑戰在於CAMPO委約的是一個兒童演員演出的作品。所以米洛.勞沒有辦法如之前作品一樣,安排連環殺童案當事人現身說法,也沒有辦法把小演員變成當事人。然而米洛.勞巧妙地把這些場景安排成為五段戲中戲,並且以一個兒童劇場作為「包裝」。這樣的一個結構下,米洛.勞成功地在原來表裡兩層故事外,再為作品添上兩重元素。

 

第一重元素是為作品再加上一層關於劇場和權力的思考角度。在兒童劇場的「包裝」下,原來的表演指導成為了這個兒童劇場演出的導演,並進行選角和排演各項活動。這個選角和排演的過程中,導演和小演員會探索演出中的不同主題,如同表演課一樣,學習甚麼是模仿、角色、情感,同時也展示著成年人習以為常的導演和演員關係,放到小演員身上是怎樣的一個情形。這個也是整個演出最具爭議的部分,一方面是關於被囚禁的女童的情況,另一方面是導演催逼小演員脫去衣服扮演受害女童。雖然不少觀眾都明白這是設計場景,但是仍會因為這種脅逼女童的行為感到困擾,同時這個安排也為導演和演員之間的權力關係——演員在導演面前的無助跟被囚禁的女童在兇徒面前的無助——作出了一個直接的提問。2017年在全球爆發的「#MeToo」運動以及演藝圈的醜聞,也揭示出這個導演/演員的權力關係真實殘酷的一面。這個提問正好反映當代社會對既有的權力關係和性別觀念的轉變。

 

第二重元素是令作品保有米洛.勞的真實世界。在這個結構下,小演員不是扮演或表演一個角色和身份。他們是第一身參與這個兒童劇場。演出只是把他們做過的表演探索抽取出來並且重現給觀眾。戲中戲的部分也不再是演員扮演一個角色,而是他們透過模仿、表現情感來展現出他們對比利時的社會和連環殺童案的理解和感受。換句話說,米洛.勞並不是要透過小演員來真實重現當年的事件,而是在兒童劇場這個「包裝」下,讓觀眾看這一班小演員是如何認知和表達那一宗連環殺童案的經過、比利時的變遷、表演、生老病死等「成人題材」。這個第一身參與,去除扮演或表演的角度,是米洛.勞的作品給觀眾不可比擬的真實世界。可惜可能是觀眾的氣氛影響了台上的小演員,在觀看的場次有個別演員忍不住笑,台上演出稍稍停了一下,但正正是米洛.勞的這種第一身參與,作品就是要呈現這幾個小演員的反應和處理,這段小插曲令演出更有趣味,這是意想不到的。

 

然而這個真實感也是《五段小品》現在面對最大的挑戰。要達致上面的種種元素,文本由米洛.勞和小演員共同創作,一方面要保留小演員的認知這個重要的元素,另一方面引入小演員真實的一面,提供第一身的真實感,所以文本保留了很多原創小演員的個人特色。這次來到香港演出的小演員已經是新的演員班底,演出上扮演或表演的成分變得比較多。即使文本有作適量的調較,但仍不難看出要跳舞的演員不太會跳舞,背著手風琴的演員也不會奏手風琴等……當然相對如此複雜多重的作品來說只是旁枝末節,但是若因此而減低作品的可信性或感染力就十分可惜,希望作品往後能夠從再排演中慢慢調節過來。米洛.勞的《五段小品》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作品。

 

香港國際黑盒劇場節《五段小品》

評論場次:2018年11月1日,晚上8時正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作者簡介:資訊系統顧問,數年前與戲劇結緣,自此跟表演藝術沒完沒了。

 

照片拍攝:Phile Depr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