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號 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    文章類別
【劇場外望】
從環球劇場設計、到意象主導聲音訓練、再到「新文本」 看藝術體裁的價值與實踐(中)
文:陳泰然

(編按:此文為三篇系列文章之二,首篇文章連結:http://www.iatc.com.hk/doc/105759

 

有限規條 無限潛力 體裁啟導當代聲音戲劇訓練

伊利沙伯時期的戲劇(當中以莎士比亞戲劇為首)在英國文藝復興期間發展成熟,形成一種獨特的體裁(genre),至今在英國戲劇學校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概念。

 

採用伊利沙伯戲劇是因為時至今日這一系列的作品仍然能在現代人的心靈中產生迴響,沒有在時間洪流中褪色,當中的一些結構、綱領、手法,成為引導學習的方向。所有戲劇學校都要求考生在面試時演出一至兩段soliloquy。入學後第一年,學生會在聲音運用訓練中學習如何用韻文(verse)演繹十四行詩,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年訓練中,學生需先後參與伊利沙伯時期喜劇與悲劇的演出,以符合英國戲劇訓練聯盟(Federation of Drama)之認可。正如在其他藝術領域中,成功的體裁會被臨摹,油畫學生模仿梵高作品、音樂學生彈奏海頓曲目,戲劇學校學生透過重新演繹重要的體裁以磨練技巧,其中亦包括面具、希臘悲劇、布萊希特戲劇等。但當中亦有一個危機,當學生專注模仿手法、結構,作品又是否能夠填滿內在的神髓,同樣達到在觀眾「心靈中產生迴響」?

 

在我三年於戲劇學校的生活中,最令人可惜就是看見一些同學竭力追求達到體裁的外在規條,卻無法融會貫通讓觀眾確切感受體驗。就像一些演出標榜研究甚麼布萊希特的戲劇技巧、希臘悲劇的歌詠隊用途、或貝克特的「荒誕」,但卻無法轉化成觀眾能感受的體驗,弄巧反拙。作為表演者,體驗應該放於規條之上。以狄卡比奧(Leonardo DiCaprio)為例,觀眾分別欣賞過他在《復仇勇者》及《華爾街狼人》中的演出,對行內人來說,兩部電影很明顯是不同的體裁,但對於普通觀眾,他們不會思考狄卡比奧是在演悲劇還是喜劇,他們的體驗只會是好看與不好看,狄卡比奧哪裡會強調自己是在演Slap-stick要大家看到他高超的技術?體裁只是手段,是在潛意識之中,如果體裁的風頭蓋過了體驗,就是傷害了演出。

 


體裁是工具,目的是為觀眾帶來體驗 (網上截圖)

 

 

經常會聽一些學音樂的朋友說:我今天了解莫札特又多了一點。說明莫札特作為一種體裁並不能被完全理解。雖然是由一系列作品綜合其中共通特色而來,但其代表的精神卻不只局限於這些作品的屬性,譬如說,從研究歷史中所有喜劇作品,我們了解喜劇擁有一定的特質,但喜劇的精神其實大於這些特質規條,只要藝術家心中繼續追求以喜劇精神為創作目標,更多新的特質會出現,像貝克特、品特(Pinter)打破了傳統喜劇規條,卻延續了喜劇的精神。在實際應用上,也是同樣道理。Soliloquy的藝術精神不只是規限於莎士比亞在聲音中留下的線索,這些線索與情境只是起點,如果演出者以滿足這些規條視作自己工作的全部,根本無法填滿體裁與觀眾體驗之間無限的空洞,因為規條只佔體裁精神中一個很小的部分。

 

2012年於環球劇場舉辦的Globe to Globe藝術節有37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劇團被邀請,帶同他們以不同語言製作的莎士比亞劇目到環球劇場演出。一些製作以創新方法包括手語、Hip Hop、民族舞、及「形體」來重新詮譯莎劇中既有的外在形式,部分作品的確能夠延續莎劇體裁的精神,雖然未能沿用所有原有規條(失去英語中韻文及聲音資訊),但在大膽的革新形式中,仍能保持環球劇場獨特體驗的神髓,就像剛才喜劇革新的例子,做到能善用體裁這個工具:不把規條捉得太緊,但又不失神髓。然而,當中又衍生另一個問題。部分其他作品同樣「大膽」在形式上革新——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學設計、緊隨國際潮流的簡約主義等——獨立看來都是很吸引的概念;但這些概念卻未能與戲劇原有的精神產生化學作用,結合成一整體,像騎劫了原有體裁中的神髓,又未足以成為獨立的一個戲劇結構。上文提及戲劇學校學生把規條死記硬背,這些作品反而像在證明自己清楚知道不應被規條限制,所以就不問情由率先為打破而打破。這些作品雖然都因「大膽」而有一定可觀性,但由於與戲劇神髓的交流十分淺,製造出來的體驗與原有體裁的精神不是互助,而是對抗,那豈不是自尋煩惱?與其騎劫著名體裁,既然自問別樹一格,何不自立門戶?

 

2012年於環球劇場舉辦的Globe to Globe藝術節的其中一些節目照片來源:環球劇場網頁

 

當然,要確立一種新體裁實在不能強求,所有藝術歷史中的體裁都曾經由幾代藝術家努力實踐與實驗而建立,作為演出者,必須釐清手法伎倆與體裁之間的分別,兩者之間的價值與應用大為不同。

 

在過去二十年間,英國戲劇學校的聲音訓練取向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相比起以往強調分析人體結構,透過有意識地局部放鬆或控制肌肉發聲,新一代聲音訓練主張以想像力主導,鼓勵身體放鬆接受意象的驅使,由感性驅動發聲作出生理調節多於以理性控制。從前演繹soliloquy時,集中力可能放在如何把聲音導向胸口,運用沉厚共鳴來表達深思熟慮的氣氛,新主張則聚焦於讓思想完全受想像力支配,當身體相信置身於場景中,聲音自然會調節配合,不必刻意導向。因此體裁在此訓練理念下十分重要,一個有價值的體裁能提供清晰而豐富的想像空間。電視肥皂劇的對白空泛乏味,難以啟發想像;soliloquy確立演出者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十分仔細,精巧的文字雕琢一種神性純潔的交流,布萊希特的文字同樣有準確要求,不同的是在質素上,布劇探索的是通俗市井的想像空間,而希臘悲劇則是史詩式波瀾壯闊。戲劇學校透過體裁作教學,不但因為只有好的體裁才能提供高養份的學習素材(以新一代聲音訓練為例,沒有份量的體裁根本欠缺足夠想像力啟動訓練系統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當學生接觸大量體裁後,便能綜合分析出令這些體裁成功的共通點,應用在廣泛藝術創作上。例如當能夠駕馭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戲劇的聲音應用,自然也能將當中的邏輯應用在電視肥皂劇對白,豐富演繹。

 

作者簡介:受訓於倫敦中央戲劇學院,演出工作分佈於倫敦、香港兩地,同為劇場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