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號 在藝術節內扶植新銳藝評:實踐與挑戰    文章類別
【劇場外望】
舞蹈連接世界:在德國看中港台舞蹈
文:聞一浩

八月底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舉行,為期四天的國際舞蹈博覽會(Tanzmesse),是兩年一度的大型國際當代舞藝術市場。各地舞蹈家及藝術機構在展覽場內設立展位,早上展銷洽談,下午及晚上則有演出及講座等不同環節。國際藝術市場除了是買賣藝術活動之外,也日漸發展成建立網絡和交流的場所。今屆Tanzmesse首次引入主賓國構思,中國即獲邀成為首個主賓國。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繼2016年後,今屆再次組團參加,並邀請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部門舞蹈團隊共同籌組今次活動,台灣則於2008年起已成為Tanzmesse常客。三地同時參展,正好讓我們了解三地如何藉著藝術塑造形象,以及舞蹈發展的異同。

 

所謂主賓國,即主要嘉賓國。在主辦機構印發的節目及參展名錄中,除了主辦國及機構的獻辭外,還刊有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的獻辭;中國駐德使館文化處公使銜參贊陳平也獲邀在開幕禮上致辭;在大會派發的環保袋上,也印有中國參展的宣傳字句;中國代表團之一的陶身體劇場作品《6》、《7》,則安排緊接開幕禮後演出。雖然之前廣東現代舞周等舞蹈單位曾先後三次組團參加Tanzmesse,但都是藝團或機構自發策劃及執行。今屆是首次由官方策劃及統籌,並以「舞蹈連接世界」為今次參加的主題,提出現/當代舞(以下統稱現代舞)為一種國際化的藝術形式,反映了中國開始重視現代舞在國際交流中的位置。

 

 

這次中國代表團的活動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承辦,在代表團印製的小冊子上,列出了十一個舞團以及三個現代舞的展演平台。當中,除了九十年代成立的廣東現代舞團及北京現代舞團,還有於2005年成立的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而最新的是古佳妮於2016年創立的十口無團。白色為主的展位標貼了這些舞團的圖片及建團年份。

 

究竟中國現代舞的發展具體情況如何?在Tanzmesse大會舉行的「中國焦點」講座中,曾在北京出任製作人多年,現任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總監的方美昻說,她於2001年到中國,過去十多年看著內地現代舞日漸發展。主持人則提及內地現有三十多所大學設有現代舞課程,全國由不同的舞團及藝術機構策劃的舞蹈活動便有七百多個。城市當代舞蹈團中國舞蹈發展主管張月娥表示,內地更有歌舞團邀約現代舞編舞(包括香港的邢亮、梅卓燕)創編節目,也有藝術機構(如中國舞蹈家協會的培青計劃)提供平台及資助創作,同時亦有不少民營舞蹈團體活躍於二、三線城市從事培訓及發表創作。可見發展相當蓬勃。

 

這次在Tanzmesse演出的廣東現代舞團、侯瑩舞蹈劇場及陶身體劇場,都見諸代表團小冊子介紹。三個舞團的風格儘管不同,但都是以身體動作技巧為主,冊內其他舞團也多集中純藝術上的追求、技巧語彚上的突破。這大概因為這類藝術取向較不會觸及政治禁忌,因此也易為官方接受。其實,一如張秀梅所言,獨立的舞蹈家或藝術機構一直在發展多元形式的現代舞。香港觀眾熟悉的文慧在九十年代中已與吳文光成立了生活工作室,進行舞蹈與劇場的跨界創作;近年如楊朕、李凝及二高(何其沃),各有獨特的創作方向。許多舞蹈家已有不少海外演出的機會。而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與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更共同發起,以城市為單位的「天下驛站」現代舞網絡,至今已有三十二個城市的現代舞機構參加。前面提及的中國舞蹈家協會的培青計劃,近年也積極為年輕的編舞提供演出及交流的機會,這兩年便與香港藝術節合辦舞蹈人才交流計劃,先後在香港、內地演出,過後也有機會安排到不同省市巡演。以上種種,對推動現代舞發展有一定的幫助。

 

而第六次參加Tanzmesse的台灣可能更早明白「舞蹈連接世界」的意義,在國際生存空間日窄的形勢下,台灣近年積極向外推廣其文化藝術,除了拓闊藝術家的視野,也有文化外交的意味。因此,由台灣文化部籌辦的台灣展位,便像是一次台灣舞壇實力的檢閱,也的確讓人看到台灣這些年來舞蹈發展的成果。展位及宣傳單張上的三十多個舞團,有上世紀七十年代成立、國際知名的雲門舞集,也有新銳編舞劉冠詳。雖然這次獲Tanzmesse選演的兩個作品,都是以台灣本土元素和創作人自身經驗,配以當代的舞蹈或劇場技巧的作品,包括將於2020年接任雲門藝術總監的鄭宗龍以台北艋舺街賣藝人物為雲門2創作的《十三聲》,以及今年十月底在香港演出過,劉冠詳以母親離世前的錄音化為聲音設計,碰觸生死議題的《我所知道的太多了》——但從收錄的舞團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有多元的舞蹈風格:有根植台灣原住民傳統舞蹈的,有以台灣本地風俗文化來創作的,也有追求身體動作技巧,從事舞蹈劇場形式,與視覺藝術家或科技跨界的。藉著參加這些國際活動,台灣的藝術家增加了接觸國際藝術潮流的機會,也許因此刺激他們作更多不同的嘗試。

 

香港方面,個別藝團如城市當代舞蹈團早已參加了Tanzmesse。而2016年首度組團參加的藝發局,今屆重臨,策劃的香港展位以推介香港舞蹈家為目標,在場擺放的名錄及派發的USB中,收錄了五十多位香港舞蹈家及八個舞團的資料,由資深到新銳舞蹈家,由旗艦到小型舞團,絕大部分活躍的創作人或舞團均收錄其中。這次組織的代表團,除了舞蹈家及舞團外,還包括製作人。

 

 

與中台相比,香港大部分活躍的創作人為獨立舞蹈家或小型舞團,當中不少是過去十年開始創作。這批新的編舞也不全由香港演藝學院畢業,有非舞蹈出身的,而多個藝術機構設立舞蹈平台計劃,讓舞蹈家有更多創作及展演機會,作不同的創作嘗試,令舞蹈題材及風格近年有更多元的發展,舞蹈創作呈現一片蓬勃景象。這次獲Tanzmesse選演的兩個作品,一個是顯示動作技巧,由資深舞者黎德威自編自跳的獨舞作品《So Low》,另一個是混合講解及選段演出的工作室展演,楊春江的《舞獅》。兩個截然不同的作品,頗能反映香港的多元風格。

 

但香港舞蹈的發展,還要面對香港舞蹈觀眾人口不多,而且每個作品的演期均很短,重演的機會也不多的困局,因此,為了藝術家成長或作品有更長遠的發展,出外是方法之一。藝發局這幾年增加舞蹈人才出外進修與交流的機會,加上西九團隊積極與海外的舞蹈機構聯繫,又或邀請海外舞蹈家來港主持工作坊,為創作人提供不少出外交流或在港研修的機會,舞蹈家也較以往積極尋找海外交流及演出的可能。若果資助政策能有相應的調整,舞蹈將有更大的發展。

 

中港台三地在現代舞發展的步伐並不相同,面對的環境也有異,由官方策劃的國際交流也可能有更多不同的考慮在內,但即便如此,參與國際活動可推廣當地舞蹈及推動發展,為舞蹈人才尋找更多的發展空間。

 

作者簡介:聞一浩,編輯、評論人,於不同報刊雜誌發表舞蹈及劇場的觀察及評論文章。

 

照片提供:西九文化區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