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號 瞬間看地球之藝評版    文章類別
【藝評空間】
青春是搏盡無悔(BJMF)?
文:葉智仁

林坤燿編劇、陳淑儀導演的香港話劇團「新戲匠」系列作品《青春的角落》,是在上環黑盒劇場搬演的校園劇。劇名《青春的角落》中的「角落」本意是指幾位大學生創立的新網媒組織(Corner),但亦可以被理解為大學校園中曾一度被人遺忘的一所小房間。曾幾何時在那裡,幾位來自不同學系而志同道合的年青人,就在這間「奮鬥房」努力實踐他們要為同學和大眾發聲的理想。直至他們創業兩年後的某一天,一個關乎該組織生存處境的問題出現了。在選擇的掙扎和困惑前,爭吵來了,誤會也來了,本來齊心團結的關係起了變化。最後,眾人都好像被逼進「青春」的死角。在直面失敗的經歷時,劇中每一個年青人,都問了同一個問題——「之後要怎樣行下去」? 「青春」之火,會在角落的暗處熄滅嗎?

 

雖然這個劇目探討「青春是甚麼?」的主題並不新鮮,但是對香港千禧世代(1995至2004年間出生的人)而言,劇本最突出的是展現了當今大學生的文化、語言和生活風格。對白中出現的「大學五件事」(即住 Hall、拍拖、讀書、做Part time、上莊參加系會組織),都是在香港高中學生和大專生之間相傳,被大多數人認為沒做過、沒做齊就會在將來後悔的五件事,而且做起來還一定要BJMF(即「搏盡無悔」——大學生通用「潮語」之一)。現實中新一代大學生「搏盡無悔」的口號,在《青》劇的人物身上,構成了不同的心態和行為,交匯的情節堆疊成一個主題訊息——每個選擇不論對錯,只要把失敗的經歷安然澆奠在成長的祭壇前,它都終會成為自己的「青春 」。 

 

                                                                                              

《青》劇講述的「青春」不是對於一個年齡階段的追憶,而是關乎一種態度。劇本書寫的不是那種長大後,回帶翻看青澀或慘綠少年畫面的故事,也不是那種在天台上高呼只要「搏到盡、一定得、搏到單車變摩托」的勵志故事。編劇林坤燿講述「青春」精神的故事,採取的是剝洋蔥手法,為的是要帶著觀眾逐步走進青春的內核,體會一步一步成長的過程。所謂剝洋蔥指的是,編劇由「青春」外部散發的朝氣和拚勁開始一層層打開,把人與人交往時最外層的嘻嘻哈哈表象撕掉以後,藉故事主線Corner存亡的命運,讓觀眾再看到裡頭還有人與人的衝突和現實的殘酷,順著故事發生的線性時序呈現組織及人際關係起落的因由,與及人與自己衝突的更深一層內心掙扎。每剝掉一層都會顯露多一點本來不被覺知的事,逐漸坦露在觀眾面前的包括自己原以為清楚其實是不知道的真相,先是感情的疑惑和拉扯,及後是產生分裂背後的秘密和誤會導致的傷害及無奈。剝到核心時,青春又好像洋蔥剝完了,內核甚麼也沒有,似乎只有嘆息。但,真的是這樣嗎?

 

要傳達 「青春」是存在內心的一種態度,是對未来的相信,而非眼見的實物,導演陳淑儀在調度上也見心思,特別是在這部作品的開始和結束。全劇有七位人物,六位大學生三男三女,加一位年長的男校工。黑盒劇場中央一個菱形的舞台就是那一度被人遺忘的小房間,也是這齣戲的唯一景觀。七位演員進場後首先要做的,就是以富節奏感的行動,把散落在舞台邊四周的傢具和用品搬入舞台,把本來空洞的地方,搖身一變化作劇中大學生的「奮鬥房/Corner工作間」。到故事的末段,隨Corner的失去,七人又合力把傢具和用品搬走,把奮鬥房還完為空洞的舞台,而觀眾又被引領回到全劇開始時演員進場行動的原點。也正是,當劇快要結束的一刻,七位演員再次踏入舞台,各自把屬於劇中人的重要物件,堆疊安放在菱形舞台某角落的一個木架上,象徵把失敗、傷害和人際間的衝突,在祭壇前化為青春的祝福。戲中,似乎每一個年青人表面上都沒有清楚回答「之後要怎樣行下去」的問題,但是,最後留在舞台上的物件,也許就是在未來再次拚搏的青春火種。剎那間,好像是某種美好時光的突然重返,觀眾也被帶回「剝洋蔥」的初心,彷彿關乎「青春」的詮釋就出現在那兒,而劇本母題的精髓也被演員的行動表現出來了。歷經了挫折,但初心不改,能從絕望中再次尋找希望的心就是「青春」。

 

觀賞《青》劇,吸引人的地方是人物性格鮮明,每個角色待人處事的態度都被充份演繹,而每位演員都恰如其分把角色演活。例如,男主角孫學謙(梁仲恆飾)自負、自信、性格衝動,女主角周海藍(白清瑩飾)為顧全大局而壓抑內心情感。由於飾演六位大學生的演員跟劇中人物的年齡及身份背景距離不遠,對投入角色的問題自然不大,只是一些開工作會議的片段,演來仍有點生硬。相對而論,在「她對我有意思嗎?」、「假裝不那麼在意的樣子!」、「為什麼我們只能是朋友?」或「如何向對方表白?」的浪漫片段,多位演員的對白交流及身體語言拿捏得更好,觀劇的樂趣都被勾起來了。特別是飾演IT高手仇善予的蔡溥泰、扮演潑辣寫手何君麗的羅嘉欣,和飾演設計系女生況晴的黎瑩影,在演繹曖昧與試探、假裝與嘔氣的細節上,他們三人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相反,裘叔(黃珏基飾)的角色對年青演員的考驗最大。挑戰不單來自年紀和外貌,因這位阿伯是一位年青時因販毒入獄,現在孑然一身躲在大學校園當校役的大男人,要演活他著實不易。例如,在裘叔教導兩位曾經充滿熱血而現在卻頹如爛泥的年青人擲花生殼入廢紙籃的一幕,就看到演員只倚賴了對白的內容表達比喻的訊息,而未能捕捉人物的心境。不過,很多時候,黃珏基的演出都算稱職,也演好裘叔帶給人開懷的一面。

 

看罷《青》劇,啟發我們思考有甚麼東西比起為取得成果或成功而搏到盡更重要?劇中的年青人,有因一時的情緒而拚盡,也有因追逐夢想而輕狂。但最後,面對自己成長中挫敗的經驗時,我們隱約看到劇場創作者在時代的浪頭裡告訴我們,當今以「搏盡無悔BJMF」為大學生活口號的世代面前,能說出無悔感言的,是因為有人在「失敗的祭壇」前對未來仍有期待。他們感謝「青春」,因為懂得人老了會後悔年青時沒有為一些事努力過搏鬥過,而不會後悔因搏到盡時而做錯了一些事。但是,對不再年輕的觀眾而言,也許他們嘗試尋找的,是在曾一度被人遺忘的逐夢角落裡,有沒有一處「考慮搏到盡而能否回頭」的餘地。

 

《青春的角落》

演出團體:香港話劇團

評論場次:2017年11 月 11 日,下午3時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作者簡介:業餘劇評人、舞評人。曾參與「『新戲匠』系列──劇評培訓計畫第四擊」和「舞評寫作交流計畫2016」。現職香港浸會大學副研究員,並在過往十多年於浸大、城大及理大等院校作兼任講師或導師。

 

照片拍攝:Ifan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