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m Online 9月號 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http://www.iatc.com.hk/?a=group&id=artism_magazine

 

【編者的話】

文:陳國慧

 

「三個月,又再三個月。」這是上一期〈編者的話〉的開首語,我在這一期,禁不住又用上了。原來有些以為很快就會變成「後」的事情,其實遠遠未後,而且還在不知是甚麼時期中徘徊。那是還未進入疫情第三波的六月的香港,當時香港表演場地正試行不同程度的鬆綁,我在劇場看現場演出的包括「香港舞蹈團」與「演戲家族」合作的原創音樂劇《一水南天》、「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聽搖滾的北京猿人2021》、「Project Roundabout」的《不日上演》讀劇演出等。後來場地開不了多久又關起來,至十月可望又再鬆綁,但在暑假的活動高峰時,創作人用網上方式繼續探索也是讓能動延續的可能。今年海外很多在暑假舉行的國際大型藝術節,都轉以預錄和網上串流方式進行,少部分收費的票價也不會很高;「城市當代舞蹈團」也剛迎來了香港首個「數碼舞蹈季」。這誠然能吸引更多人的好奇,但對藝術節和表演藝術來說,未來要思考和解決的是數碼平台介入後所產生的創作美學和觀眾策略等的問題。

 

這(對藝評和藝評人的)提問是我在上一期〈編者的話〉的結語。這恰好延續了這一期的兩個專輯:先是與藝評人鄧正健討論到香港這段時期網上演出的美學探索,於是我邀請他擔任這期「藝評沙龍」的客席主持和策劃,以「虛擬地在場:談網上演出的美學進路」為題與三位實踐者展開對話;後來我接到藝評人肥力的訊息,他也對藝評話語在這非常時期的轉變有感,於是由他策劃的專題一「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成事,分別邀請各地八位作者和藝評人撰文。透過這兩道風景,今期Artism Online精準地開出了評論戰線,迎向未來更多這方面的關注與討論。「香港戲劇口述歷史」專題書寫徵文活動在七月截止後我們收到一些文章,作者是以往我們未認識新名字;然而經過評審討論,最後還是決定優秀文章從缺,因此這期將不會刊登有關活動的文章。往後我們會再推出類似項目鼓勵大家關心香港演藝文化的歷史與發展。

 

至於我看了現場的《一水南天》,主角陳一水最後一幕把米燒光,壓上整個城市的命運,高昂的歌聲讓觀眾在從上舞台照向前的燈光所營造的氛圍中,找到這些日子來情緒的出口;不過如果想看布萊希特的理性探索,特稿討論「同流」網上製作《巴黎公社的日子》會是另一方式。米燒光後不久,因為要更安全,有些字眼成了禁忌,焦慮如病毒般蔓延,「可說的和不可說的」不會是疫苗可以解決的問題,藝評人如何保持眼睛和心靈健康以面對未來更多的異變,會是更複雜的問題。於是不如先透過看專題二這四篇文章來強身進補,打到嚟,起碼知乜事。

 

Artism Online今期「影像」專欄仍然是「一攝無邊:香港劇場影像記錄數碼資料庫暨教育計劃」的先睹為快。今期有關本良。因為這計劃我與他在台北數次討論開會,很感激他對我們的信任,在他鏡頭下的人物,現在看起來都有特別的線條:因為燈光,因為信任,因為當時。

 

編輯小組
陳國慧、肥力

 

文字編輯
洪思行、楊寶霖、郭嘉棋

 

版面編輯
廖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