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m Online 10月號 技藝

 

專題:技藝

https://artismonline.hk/

 

【編者的話:打開「技藝」的脈絡與時空維度】

文:余岱融

 

「技藝」在中文是個很有趣的詞,即便是在表演藝術中,也因為不同藝術門類或語言情境,而有著不同的意思與態度。例如在傳統戲曲中,技藝代表演員唱、念、做、打的功力,就算有人說戲曲藝術家的技藝,能夠概括戲曲表演美學的一切,似乎也不嫌誇張。很多時候「技藝」等同於「技術」,代表藝術表現中具體可見的部分,特別是創作者的主觀意念所留下的痕跡:畫作的筆觸、肢體的爆發力、語言表現的掌握度……。也因此,擁有「高超的技藝」,要不意味著能從「技」展「藝」(例如傳統戲曲),要不就意味著一種貶低之意,暗示存在著(可能尚未被滿足的)抽象、精神上的藝術性。

 

另一種比較少見的情況,也是本次專題試圖點出的,是讓「技藝」超越點評技術或藝術表現的標準——在傳統與古典藝術的評論實踐中,這種標準的確有著長久的積累——讓「技藝」成為一個起點,一種將作品拆開來看的工具,而非一種用來一分「高下」的度量尺規。這些「技藝」從哪來?對「技藝」的選擇,塑造了甚麼樣的感官體驗?又展現了甚麼樣的身體觀或劇場觀?讀者可以從不同文章中,觀察到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同時我也想強調,即便在那些被視為不演戲的戲劇、不跳舞的舞蹈、不演奏的音樂中,技藝仍舊存在。這時著眼技藝,是試圖從表演與劇場的物質性中,引出不同時空維度的異質觀察,並且擴及其他美學或政治向度。

 

在工藝與藝術尚未分家前,「技」與「藝」之間近無分野,甚至可以畫上等號。當然,我們並非要推崇,或回到那個前現代的美學觀。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今天當代表演藝術的脈絡下,對於技藝的反思、消融、解構,不同技藝間的挪用、互涉、結合,不僅是藝術實踐的現象,也是許多創作行為的出發點。

 

更重要的是:技藝不存在於真空狀態中。無論是將技藝界定為已存的技術形式或風格,還是將其視為一種可以被持續重新定義、擴增的概念,任何技藝皆有其歷史、文化脈絡及地域性。技藝能夠承載藝術內部的美學積累,也能涵納從個人維度到不同時代、社會層面的政治、歷史與身分問題。不同表現類型的技藝間,亦常相互啟發、影響與滲透,甚至挪移了彼此的範疇邊界。

 

在受到全球化與地緣政治影響的背景下,表演藝術從現代劇場、跨文化劇場,到以音樂劇為範式的商業劇場模式浪潮,以及各種快速流通的新型態演出形式,如:科技藝術、現地製作、漫遊劇場等,「技藝」在今天究竟變成了甚麼?或說,「技藝」還可以是甚麼?我們又能從中對於藝術、社會與自身獲得甚麼樣的理解?

 

技藝是一名旅人,揹著時空的手風琴,彈奏自身與他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