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荷蘭舞蹈劇場」的三短篇
Text︰陳瑋鑫 | Uploaded Date︰2008 / 12 / 16 | 文章類別︰Festival Overnight Reviews

 

Presented by︰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新視野藝術節)
Produced by︰荷蘭舞蹈劇場 »
Venue︰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Date︰23 - 25/10/2008
City︰香港 »
Category︰Dance »

兩年一度的「新視野藝術節」,今年已經踏入第四屆,開幕節目請來風格大膽創新的「荷蘭舞蹈劇場」,除了演出兩個經典近作《迷月》(Shoot the Moon)及《虛凝之間》(Tar and Feathers)外,還委約新作《原》(Renature)於節內首演。

 

打頭陣的《迷月》由駐團編舞家保羅.賴福特(Paul Lightfoot)與蘇爾.利昂(Sol Leon)二人合編。此對編舞二人組多年合作無間,他們的作品在舞台空間運用上別具一格,這次《迷月》的舞台就利用了一組可旋轉的間板,把中央的圓形演區分割為三個空間:三男二女舞者就在其中推動景板,轉出不同空間以呈現觀眾,而各空間之間以門或窗貫通。眾舞者穿梭門窗之間,在不同空間遊走,演繹出男女之間的情感角力。

 

此舞作對舞者身體力量的要求相當高,不過五位舞者皆矯若游龍、身手不凡,就算應付托舉翻身抑或單腳凝格的難度動作,都毫無難色,且處理得如行雲流水。不過最令人難忘的,是當中簡潔有力的即時錄像投映,尤其結尾一段透過鏡頭看著男女舞者身處左右相鄰空間,似遠還近,到最後錄像中的女舞者好像要走進男舞者的世界(畫面),然而現實卻是離男舞者遠去……真是餘韻無窮。

 

新編舞作《原》跟《迷月》在結構上各走極端,以割裂的章節,片段式呈現原始自然與文明社會演進的矛盾。編舞韋恩.麥葛萊格(Wayne McGregor)長於解拆身體,數年前他率領其「隨機舞蹈團」來港演出的《復仇/女神》可見一斑。這次《原》的舞者以身體各部份分割律動,語彙豐富多變,演出初段以黑燈利落轉場,舞台調度及空間運用都見心思;然而演出後段漸變為亮燈過場,舞者三三兩兩進入演區,結構鬆散,當中數段三人舞,舞者也似乎並非刻意地跟不上節奏。這樣的編排可能是為了呼應人類發展令大自然失去本貌的主題,可是整體上就如舞的結尾──眾舞者把一直置於舞台後方的人造草皮拉起並隨手丟到舞台中央,同樣尷尬。

 

壓軸舞碼《虛凝之間》由依利.基利安(Jiri Kylian)編舞及設計,舞台上黑與白壁壘分明,出色營造舞台張力,加上出色的光影運用,配合高高在上的三角鋼琴拉闊空間,視覺上已先聲奪人。基利安曾率已解散的「荷蘭舞蹈劇場III團」來港獻技,《生日宴會》一劇大玩快速錄像剪接與真人共舞令人印象難忘,這次雖然沒有使用任何錄像多媒體,但以光影勾勒角力場域,以及以反光地膠舖於台板,都見其對舞台美學的敏銳觸覺。唯一可惜的是現場即興的鋼琴演奏,似乎與舞者之間沒有太多的有機互動,反而在如此靜態的背景突然出現的狂亂狗吠,更能引起衝擊,於動與靜之間產生另一重張力。


(Source: 2008年11月第34期《城市文藝》)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A veteran arts critic and media producer, William W.Y. Chan has been writing criticism and feature articles on theatre, dance and visual arts in various media in Hong Kong and Macau since 1998. He is the founding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 amateur theatre group Friends’ Theatre and the president of William et al. Creative Lab, and has over the years created more than 20 works of small theatre and multimedia theatre. In recent years, he has been engaged mainly in 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documentary theatre creation and media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