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校際合唱節(HKICF)作為香港音樂與教育界的重要盛事,2025年的壓軸演出,由Voices of Singapore Children's Choir與香港兒童合唱團聯袂獻藝,讓觀眾在音樂中聽見身份、教育、民族認同與城市節奏的交錯,展現了香港與新加坡的獨特文化身份與價值觀。
Voices of Singapore Children's Choir由Dr. Darius Lim於2019年創立,以其全面的合唱訓練計劃聞名,活躍於國際舞台。音樂會以一個非傳統的方式開場——Voices of Singapore Children's Choir由觀眾席清唱進場,聲音由四方湧現,打破舞台與觀眾的界線。這種聲音的投射(projection)不靠麥克風或舞台設計,而是以人聲本身的空間性來建立氛圍。咬字清晰、音色一致,樂句的解決(resolution)自然流暢,毫不造作。即使男生比例偏低,整體音色仍能達致平衡,顯示出團員之間高度的聆聽與調整能力。這種表演方式不僅展示了團員的聲樂技巧,更打破舞台、表演者與觀眾的界限,為觀眾創造了一種置身其中、親密的音樂體驗,讓觀眾彷彿成為表演的一部分。
聲音中的民族認同:Singapura 與 Little Red Dot 的文化敘事
到海外演出,Voices of Singapore Children's Choir亦帶來兩首作品:《Singapura》與《Little Red Dot》,分別展現出新加坡的「官方敘事」與「庶民日常」。
《Singapura》是一首慢板、典型SATB齊唱編排的作品,歌詞訴說新加坡的地理位置與祝願,音樂結構穩重,和聲厚實,是一種「宏大而莊嚴」的國族論述。Benedict Anderson的「想像共同體」理論認為,民族國家並非自然存在,反之民族認同是一種建構的想像,通過語言、印刷媒體與文化實踐(如歌曲、儀式)讓個體在「同時性」(simultaneity)的體驗中感受到共同體的存在。《Singapura》通過其穩重的音樂結構與歌詞中的國家意象,創造了一個讓團員與觀眾共同參與的民族想像。這種集體演唱的「同時性」體驗,讓新加坡的團員在表演中強化了對國家的認同感,同時向香港觀眾傳遞了新加坡的國族敘事。
然而,真正打動筆者的,是《Little Red Dot》。「Little Red Dot」一詞源起於時任印尼總統哈比比對新加坡國土之小的蔑視,及後轉化成新加坡國民對彈丸之地的自豪。這首作品以馬來語、英語、泰米爾語、華語詞彙演唱,歌詞中出現 MRT、Nasi Lemak、Putu Mayam等日常生活元素,讓人莞爾一笑。演唱時,不同族裔的團員會舉起印有相關圖樣的紙板並獨唱,形成一種「族群的聲音拼貼」。Homi K. Bhabha的「文化混雜性」(hybridity)理論認為,殖民與後殖民語境中的文化身份並非固定或純粹,而是在「第三空間」(Third Space)中通過文化互動與協商形成。《Little Red Dot》的多語言歌詞與族群表演創造了一個混雜的表演空間,讓馬來、華裔、印度裔與其他族裔的團員在演唱中協商自己的身份,同時向香港觀眾展示新加坡的多元族群如何在音樂中以幽默與親切的方式向外界介紹自己。《Little Red Dot》是一種「日常民族誌」,它不講歷史、不談政治,而是從食物、交通、語言等符號厚描(Thick Description),揭示新加坡多元族群的日常生活實踐和背後的社會意義。這些符號不僅是文化的表徵,更在表演中成為團員與觀眾共享的文化記憶,強化了新加坡的多元身份。
這種表演方式將音樂作為文化傳承的工具,讓團員在演唱中深化對自身文化身份的理解和演繹,同時接觸不同音樂風格和內容亦促使兒童全球文化身份及找出本地特色。當音樂作為跨越國界和族裔的共通語言,共同的音樂實踐為彼此的交流提供安全感、借互動激化豐富的美感創意,旋律與節奏可以觸動聽眾共鳴。
香港的節奏與幽默:《香港早晨》的城市聲音
香港兒童合唱團Concert Choir則以《長河點水》與《香港早晨》兩首作品回應新加坡的演出。前者以抒情的方式描繪時間的流動,後者則以節奏明快、輪唱設計展現香港的城市節奏。
《香港早晨》(或稱《香港早晨快啲啦》)以輪唱設計與指揮邊唱邊跳的表演方式,生動描繪了香港人匆忙的早晨生活。歌詞中「夠鐘返工」的急促節奏,幽默地反映了香港快節奏的城市文化。輪唱技巧地縮短了樂句間的停頓,營造出緊湊的音樂層次,與歌曲的主題完美契合,模擬了香港街頭的喧囂與活力。團員、指揮的動感表演進一步增強了視覺效果,彷彿是早上趕地鐵、趕上班的香港人日常面貌。Henri Lefebvre的空間生產理論強調,文化表演(如音樂會)是空間生產的過程,通過表演者的行動、觀眾的參與與場地的設計,創造特定的空間體驗。
《香港早晨》的表演不僅是音樂的呈現,更是將香港的快節奏城市空間轉化為一個可聽可感的「表徵空間」,將香港都市身份的再現。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其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與高壓的工作文化深入人心。歌曲通過幽默的歌詞與動感的表演,將這種文化特徵轉化為音樂語言。這種「貼地幽默」不只是娛樂觀眾,更是一種文化自嘲通過對快節奏生活的自嘲,抵抗了全球化的文化同質化,強化了香港的都市身份,讓在座觀眾在歡笑中感受到對香港生活的共鳴。
結論:音樂中的地景與成長
時任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曾言,「小紅點」已經深入每一個新加坡人的心裏、並將永久成為語言中的一部分;而香港的快節奏亦為香港人向遊客大為講述的面貌。在「文化親密性」的牽絆下,那些被認為會在外人前難堪的部分,卻可以提供自己人確認共同社會性;歌詞中的小點與快速、市井文化,正好就讓歌者建立對我地的印象,興許是一場具韻律的非形式教育。這場音樂會不只展示合唱技巧,更是文化的交流與對話。Voices of Singapore Children's Choir以多元語言與族群展現新加坡的文化拼貼,香港兒童合唱團Concert Choir則以節奏與幽默回應城市的生活節奏。兩者在音樂中互相映照,讓觀眾不只是聽見聲音,更看見兩地文化。
在這個全球化浪潮與在地意識並存的時代,兒童合唱超越了音樂教育的範疇,成為文化建構與跨界對話的場域。從《Little Red Dot》的多元語言到《香港早晨》的在地幽默,這些年輕的聲音不僅傳遞了純真的音符,更迴盪著兩地社會的歷史記憶與當代脈動。這場音樂會以歌聲為媒介,讓觀眾聽見的不僅是旋律,更是香港與新加坡在全球化時代中相互映照的獨特文化地景。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