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躂筆記'25 匯演暨工作坊》——編作各有特色,但,如果多點變化就更好了
文︰格子 | 上載日期︰2025年7月31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Rhythm & Tempo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
日期︰2025/06/27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R&T (Rhythm & Tempo)作為本地活躍及主力推廣踢躂舞的專業舞團,2008年成立至今已有17年之久,由營運、演出、教學、推廣、國際交流等環環相扣,能維持多年實在不容小覷。《踢躂筆記'25匯演暨工作坊》顧名思義分為演出和工作坊兩部份。閱覽演出場刊,藝術監製郭偉傑的話,今年為第二屆的「踢躂筆記」編舞計劃,邀請海外導師為新晉及有潛質的編舞者們傳授編舞技巧,還引入了以爵士音樂和視頻製作為題的工作坊,希望他們能以視頻方式在網上分享。最後踢躂舞者們需要編出一個大約10分鐘的作品,以展示工作坊學習的成果。

 

除此以外,今年R&T邀請了韓國踢躂舞藝術家Yono教授和編舞,憑著他豐富的編舞經驗來提升踢躂舞者們的創作能力和表演水平,同時跟六位新晉編舞演出其新作City of Glass.The Silence Underneath。踢躂筆記——Tap Note的Note語帶相關,既是筆記也是音符。編舞者們在日常生活尋找素材,然後選出合適的樂曲/節奏和燈光配合編舞,營造出戲劇性的舞台效果來詮釋他們的情感向觀眾表達訊息。每組作品演出前都有編舞者的錄像介紹,一些日常練舞和創作靈感片段,讓入場觀眾對他們有些初步印象和了解。

 

雖然踢躂舞粉絲不少,但對比起大眾比較熟悉芭蕾舞、標準舞和街舞,踢躂仍屬少眾,但最深得我心卻是這種會發聲的舞蹈。鞋子底下的鐵片和響亮的踢躂聲,彷彿跟觀眾說「來吧!看我吧!」當晚座無虛席,氣氛甚為熾熱。既然是匯演,打頭陣的何威智Get the Party Started,他跟梁美嘉、林適一和達海琳群舞,配以70年代週末狂熱Stayin' Alive和Disco Ball,作品開心又繽紛為匯演進行暖場,觀眾開始跟著音樂搖擺進入的士高派對狀態。氣氛一轉,由輕快懷舊舞曲變成低沉優雅的大提琴聲,原來是樂手鄭智恒為張惠喬The Beginning, Once More作現場大提琴伴奏,樂手彷似說書人用琴聲來回應舞者。她撐著一把SAORI(來自日本的手織藝術)紗織紡輪步行,與另外一位舞者區昌盛一同出場。二人分別交替進出舞台直到最後再同台,此時大提琴聲變得搗蛋跳皮,三人培養了默契交換了眼神和微笑。緊接是楊晞忻《留白》Empty Space,開始以王苑之《開籠雀》作百老匯式的肯肯舞,楊晞忻與林曉恩就像雙生兒,利用衣帽架道具以鏡像對倒的跳雙人舞,途中楊晞忻還現場唱出《末日》,後來林曉恩也加入同唱。適逢當時正值流傳7月5日日本大災難日的前夕,兩首曲風迥異牽動著觀眾的情緒。最後二人穿上金光閃閃的外套,首尾呼應她們開始時的雀躍情緒。

 

中場是Yono Lee的個人獨舞Tune 88。他一出場便展現了壓場感,每個動作從容矯捷,乾淨利落,舉手投足散發自信,又示意觀眾打拍子,台上台下作互動,以其舞台魅力繼續炒熱氣氛。顏俊豪編作Soles Supporting Souls是勉勵和關心同行繼續追夢的暖心之作,與其餘三位舞者像老朋友嬉戲互相支持,一股溫暖輕柔的力量在空間流動,但中段音樂停了坐在地上談天的編排有點長和突兀。溫馨過後的是藝術總監郭偉傑的Give Me Some Time for a Song,以為是他的獨舞表演但很快Yono便加入成雙人舞,兩人你來我往的齊上齊落帶點男人的浪漫,途中被其他舞者故作打擾,而他強調以《給我一首歌的時間》去完成一支舞,最後還加入了達海琳、張汝喬和蕭遊一同完成群舞。

 

個人來說較喜歡達海琳編作《格 — 別》,除了踢躂舞還加入了不少街舞元素,兩個和而不同的舞種交匯碰撞和比試,是具玩味性的作品。達海琳、張汝喬、郭偉傑、蕭遊一身白衣型格登場,令人不禁想起《發條橙》幾個小混混。達海琳拍攝了天台上舞者奔跑的錄像,利用紅紗布和燈光設計營造迷幻的氛圍,又走到觀眾席上派發自畫的心意卡,頗有心思。乍看羅皓妍的編作Born of Fire是帶著危險神秘,但細看是想表達掙脫枷鎖和規範。作品中戲劇元素頗重,野獸男、被囚禁的少女、浴缸納喊,影像裝置、場景和服飾不停配合轉換讓人想追看,三人又輪流唱歌跳舞帶點歌劇風格。錄像播放她在練習室苦練的片段,不停拋出discipline、desire、freedom等字眼,經過一輪掙扎與困惑三人浴火重生手牽手走到台前。

 

壓軸的是Yono新編舞作City of Glass.The Silence Underneath。他解釋作品是基於他和七位住在香港和首爾的編舞家的日常共同點而創作,大城市看似欣欣向榮但他總是佇立沉默不語,所以他將「踢躂舞」這個會發聲的舞蹈作為對抗沉默的主題。萬家燈火的高樓大廈錄像背後,一群欲打破沉默的踢躂舞者們隆重登場。大家掩著嘴卻換上自由、奔放、幽默、活力的身體舞動,踏破城市的沉默冷漠。Yono也悉心編排介紹每位新晉編舞,射燈在後台打上讓觀眾清楚望到每人,配以秘魯樂曲Toro Mata富活力和強烈情感的節拍,舞者們逐個站到台前使出渾身解數與眾同樂,享受以最愛的踢躂舞來連繫觀眾和回應世界。最後眾人脫下舞鞋放在台中心,掩著嘴走向後台慢慢消失。

 

綜觀而言,匯演六位新晉編舞的作品各有風格,舞作的編排展示她/他們對音樂和節奏的理解,看得出花了不少心思在燈光、選曲、服裝和道具上營造視聽效果。新晉舞者基本功是打穩紮,可惜舞蹈動作編排上變化不多,個別編作在選曲和節奏尚有不足,印象深刻和玩味的倒是達海琳《格 — 別》和羅皓妍Born of Fire從事藝術本來就不是條容易走的路,R&T作為本地踢躂舞的重要推手,「致力定位為融合聲音和形體的專業舞團」。欣賞他們這麼多年投入大量精神、時間、金錢去經營舞團和培育新血,角色任重道遠絕對值得觀眾入場支持。筆者也非首次觀賞R&T的演出,以後也會繼續留意和支持舞團的發展,期待舞者們更放膽地創作、多元化和深化主題,拓闊更多香港觀眾欣賞踢躂舞,編創具時代和香港特色的踢躂舞作。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典型巨蟹女漢子,多愁善感又鍾意食,寧可孤獨也不違心,討厭路癡同無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