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指揮羅菲及法國小提琴家蘇姆與小交演繹出德國經典的精髓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5年7月3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小交響樂團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025/05/31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法國五月藝術節 »
藝術類別︰音樂 »

香港小交響樂團其中一項在「法國五月藝術節」的節目,為邀請了法國指揮羅菲(Pascal Rophé)、及在俄羅斯出生的年青法國小提琴家蘇姆(Alexandra Soumm)與樂團合作。布魯赫(Bruch)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這首經典的作品曾出現在小交的多個樂季中,是熱門的曲目。不過,今次卻是自音樂總監柏鵬(Christoph Poppen)上任後,首次出現在節目單中,並由其他客席指揮帶領演出。

 

為音樂會拉開序幕的,是一首當代的新作品,貝里奧(Luciano Berio)於八十年代初所寫的《安息》——紀念卡西‧柏貝莉恩(Requies—In Memoriam Cathy Berberian)。對於這首差不多全無調性、全無歌唱性的作品而言,羅菲棒下的小交,聲部之間的平衡可以說是完成得非常出色,因為絕大部分時間,整個樂團都在混沌而較弱的聲響中,但不同聲部之間的線條,卻融合而清晰。弦樂組的和聲,更是在這種詭異的氛圍中,奏出極優秀的色彩。銅管組要平順而持續地融合於整個樂團裡,更是非常不容易。目前,依然能夠找到作曲家自己當年親自指揮的視頻版本。但羅菲當晚與小交這種更加精緻融和的音色,營造出朦朧與低調的氛圍,減少了在作曲家自己帶領下,長時間出現的尖刺銳角,但卻依然能夠將樂曲的平伏與激動之間的廣闊變化完全塑造。或許,這只是筆者的個人喜好,但當晚的演繹,感覺上卻要比作曲家的本義,來得更加自然、合理。

 

音樂會的大熱作品,大概早已聽足一生,所以欣賞前,筆者卻沒有找蘇姆她自己的任何演出來聆聽備課,純粹以進場的即時感覺來作判斷。這樣應該是最公平,沒有任何比較、沒有先入為主!蘇姆演奏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她秉承了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小提琴新星(即她的前輩們)的壓台星味。這種星味,就是琴音絕對凌駕於樂團裡所有音樂家之上的巨星色彩與力量。蘇姆毫無疑問能夠拉出最飽滿、最具抑揚頓挫的耀眼音色,這亦是一個頂級小提琴獨奏家的重要條件。在第一樂章中,她身體擺動而導致偶爾出現滑弓或毛燥音、又或者稍稍出現了音準問題,但很快地,她已能夠調節好所有「失手」,完全投入於音樂之中。整個第一樂章的歌唱力量與澎湃不斷的樂思,在她手上已差不多將最好的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的大氣風格與技巧,完全展露。

 

第二樂章,當晚小交與她及羅菲的演繹,可以說,即使和其他版本的錄音比較,論最佳的表現,都可以寫下新的一頁。蘇姆經過上一個樂章連接的簡短華彩樂段後,樂團為她塑造出一個優秀的寧靜而淒美的背景,所以她已能夠即時將情緒,調節到與樂曲的氛圍完全相配的層面。蘇姆在這個樂章,對於作品的情緒起伏,演繹得極之自然而動人。特別是當主題在中段轉為高音旋律時,她在句子間的呼吸間隔較大,但卻依然連綿,音色更是亮麗嬌柔,讓中段出現一個楚楚可憐的對比。樂團在這一段,對於蘇姆不定向的速度,節奏上配合絕佳,所以更增添了她演繹上的成功。整個第二樂章的佈局,蘇姆都一直帶動著團員與指揮,即使在樂章完結時,調低整個氛圍的時間掌握,都出乎意料地優秀。當然,第三樂章中,她的豪邁而從容的力量,將整個樂章都提升到最歡樂繽紛的境界,而當中情緒、節奏與呼吸自然地隨著音樂而有少許改變,令樂曲帶有強烈的感染力。此外,她迅速的思維改變亦相當驚人,就在往低音弦高歌的段落,她的浪漫豪情又極之灑脫。在她手上,整個樂章可謂是最頂級的經典演繹!指揮羅菲與團員在這首協奏曲的配合,亦可謂是頂級之作,樂團的和聲層次與音量,除了能夠充分配合蘇姆的演奏外,在樂曲的第二和第三樂章,小交領略到蘇姆的演繹,與獨奏有相當多的背景對答——尤其是木管組的穿插,演奏極之漂亮。樂團對於這首剛陽而青春的作品,在強勁的底蘊上更是出眾,豐厚、豐富但從容,所有聲部的平衡都極好;定音鼓首席村本曉洋(Akihiro Muramoto)厚韌的槌法,豐富了低音聲部的音色與強化節奏,但似有若無的音量,剛好令樂曲不致過於強勢,相當優秀。當晚樂團的伴奏,完全是國際唱片級的頂尖演奏!

 

雖說蘇姆在協奏曲中,初期有少許失手的小瑕疵,但她的極高音樂修養、及對樂曲的了解,自然而然的演奏,卻覆蓋了一切。而且,她與樂團的互動合作,亦展示出超高水平。她加奏了易沙意(Ysaÿe)的《第二奏鳴曲》,一般被演奏最多的是第一樂章《Obsession》,但她卻出奇不意地演奏了第四樂章《Les Furies》。她完美的技巧,將不同的音程的雙音(包括十度)或和弦,以及在音準的調整上,奏得非常漂亮而光彩,弓法力量的控制,大刀闊斧之餘,不粗野並零瑕疵地將琴音最飽滿的極限,絕不留手地充份展現。Ponticello浮音、突發強奏、及輕音的段落,對比分明,卻又過渡得流暢無比。這個樂段亦為最精采之表現,她手上的伴奏與主線條非常清晰,而且歌唱味道與色彩都極豐富。蘇姆整晚的演出,無疑將小提琴界星級技藝的最輝煌年代,重新籠罩舞台!

 

嚴格來說,筆者花了一整晚也看不懂羅菲在台上的指揮技巧,在演奏協奏曲的初期,樂師還曾有對他手勢,在時間的控制上,產生誤解。本人聽至下半場的拉威爾(Ravel)的《鵝媽媽》(Ma Mère l'Oye,看著看著還依然對不準節奏,最後索性完全不看了。不過,在他的帶領下,樂團竟然能夠奏出甜蜜而光芒的音色,這亦不太像過往的「小交」,演奏的氛圍亦是自然從容得很,但在基本功的整齊度,音量的張力,卻高水平得令人感到稀奇!這仿如是另一隊樂團!還是說,這真的是一隊法國樂團?一隊樂團是否能夠有「法國味」,非常看重它的兩個管樂組。小交當晚,在羅菲不定向的手勢下,木管組及圓號演奏的音色都異常優雅甜美,即使在強奏的段落,亦能保持這種色彩。整首作品的演繹,團員對於樂曲的夢幻性掌握得極佳。獨奏的片段中,樂團首席格德霍特(James Cuddeford)及演奏英國管的福原真美(Mami Tossponapinun)的演繹,最為深刻動人。

 

從這場音樂會中,筆者了解到團員的表現,似乎不用由當刻指揮的手勢去管束,已能夠作出超水準的、合乎作品風格的味道。樂團當晚的技巧水平,亦是自然得令人難以置信。當然,以當晚來說,羅菲對於樂曲與作曲家理念的理解、及對樂師的引導,亦的確是頂級的大師水平!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