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過多的經典重現——評第53屆香港藝術節《荒原》
文︰胡珮嘉 | 上載日期︰2025年5月2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荒原》 »
主辦︰阿姆斯特丹小交響樂團 x ISH 舞集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2025/03/16 3:30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剛圓滿結束的第53屆香港藝術節,有阿姆斯特丹小交響樂團 x ISH舞集來港演出的《荒原》。該表演改編自英國著名詩人 T.S. Eliot的名詩《荒原》,結合音樂、空中特技和舞蹈,跨越不同表演領域和藝術媒介,嘗試與經典對話。

 

整場表演抽取《荒原》一詩的五個重要意象——死者的葬禮、對弈、火誡、水裡的死亡、雷霆的話。五種意象皆沉重,令人感到不安、絕望,因此舞台燈光以冷色系為主,主要採用深藍、深綠,營造沉鬱和蒼涼的氣氛。從演出的開始,《荒原》注定不會是一套令人放鬆、舒服的表演,樂團成員在一陣尖銳、密集、重複的機械音效中進場,讓人聯想起人類文明的崩壞、工業對人的支配與取代,隨後在小交響樂團的古典演奏中,疊加複調式的電子音樂,繼續令觀眾感到精神緊張,彷彿重返《荒原》中的絕望與惶恐。空中特技演出也由此開始,兩位女演員在空中來回走動,在牆壁上飄浮、墮下,凸顯失重狀態,宛如人在亂世中茫然前行、與周遭世界失去共感的危機。在此部分,空中特技和交響樂團的搭配令人眼前一亮,而且樂團演奏與平常的音樂表演不同,成員們配合音樂搖動的身姿也成為了舞蹈表演的一部分,他們根據特技和舞蹈段落移動演奏位置,讓音樂、特技、舞蹈動作在視覺上融合,儘管負責的表演領域不同,依然能渾然一體。

 

《荒原》宣傳照

(©Michel Schnater,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可是,第二部分的探戈舞曲和現代舞將第一部分的和諧撕開,兩者編排突兀,而且女舞者有時候難以跟上男舞者的節奏,導致雙人舞張力不足,可看性下降。樂團奏響傳統探戈舞曲《青樓探戈》為段落背景音樂,探戈舞在舞步上本身強調男女舞者的進退之道、用舞步互相試探、交流。可是主創團隊選擇使用現代舞風格,以男性對女性的壓迫為主,表現兩性之間的拉扯、掙扎與糾纏。現代舞舞段的節奏較慢,與探戈音樂的激情、重節拍不符,音樂和舞步與傳遞的感情出現落差,以致此段的「跨領域」融合不佳。在纏綿的探戈後又馬上轉回霹靂舞和激烈的空中特技動作,加上焦躁不安的旋律,作品轉折過於突然,讓觀眾難以消化。幸好,第三部分三位空中特技員在空中旋轉、遊走的畫面將劇目拉至相對明亮的光譜,尤其男特技員的高難度翻滾,十分賞心悅目。

 

令我惋惜的是,《荒原》到了第三部分的後半,讓觀眾有「審美疲勞」的感覺。這應是「跨領域」表演要素過多且重複出現而衍生的問題——過於重複的音樂、台上過多的視覺元素(交響樂團、空中特技、舞蹈),加上沒有明顯的燈光變化,令人不禁質疑這樣的跨領域合作,是否形式大於內容與效果?若然不同部分之間只是不停重複相類似設計,又是否有必要?或者,是否有更好的表現方式?藝術上的結合和創新固然可喜,但元素的堆砌,對於詮釋經典有何新突破?《荒原》的每一部分,各自擁有非常豐富的視聽語言,尤其在音樂上,藝術家選取及編寫了與主題關係密切的歌曲,但是當所有元素過於豐富時,主題的指涉變得混亂,同時削弱了該藝術型態本身的力量。例如舞蹈部分到了第三部分後,當空中特技的演出逐漸增加,兩位男舞蹈員的舞蹈段落大幅削減,只在特技的間隙中出現,彷彿其存在意義僅是為了填充空中特技員落地休息的時間,令舞蹈在此表演的定位變得邊緣,無法達成融合。又如,第五部分小提琴手儘管參與了空中特技的環節,被吊上空中演奏,象徵祥和、希望的降臨,但未有進一步的引伸,令人失望。

 

《荒原》宣傳照

(©Michel Schnater,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阿姆斯特丹小交響樂團 x ISH舞集《荒原》在跨越藝術邊界上作出了非常用心的嘗試,但是當面對《荒原》如此抽象但意象豐富的文學經典時,過於複雜的跨界元素卻令作品有失焦之感。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大學生,熱愛劇場、文學。

劇評練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