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藝術節2009
共 45 筆|«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
文︰聞一浩|上載日期︰2009年11月20日
這是自己第二次看沈偉編舞的作品,上一次是二零零六年新視野藝術節的《天梯》與《春之祭》。當時覺得他的作品視覺元素很豐富,但內容比較單薄。這次他重臨香港,帶來由遊歷西藏、吳哥窟與絲路經歷所孕育出的三個作...
文︰聞一浩|上載日期︰2009年11月20日
這是自己第二次看沈偉編舞的作品,上一次是二零零六年新視野藝術節的《天梯》與《春之祭》。當時覺得他的作品視覺元素很豐富,但內容比較單薄。這次他重臨香港,帶來由遊歷西藏、吳哥窟與絲路經歷所孕育出的三個作...
文︰聞一浩|上載日期︰2009年11月20日
究竟我們該如何保存傳統藝術?怎樣才能令傳統流傳下去,而不會被視為過時、老套?「格魯吉亞國家舞蹈」團創辦人Iliko Sukhishvili 與Nino Ramishvili認為,抽取傳統民間藝術重要...
文︰聞一浩|上載日期︰2009年11月20日
究竟我們該如何保存傳統藝術?怎樣才能令傳統流傳下去,而不會被視為過時、老套?「格魯吉亞國家舞蹈」團創辦人Iliko Sukhishvili 與Nino Ramishvili認為,抽取傳統民間藝術重要...
文︰貝亦雯|上載日期︰2009年11月20日
我們經常在潘惠森作品裡找到以下特徵:荒誕、幽默、故事情節薄弱、人物性格曖昧含糊、對廣東話的特殊敏感度、語言的溝通功能被肆意打碎和重構、作品戲劇性不是建築在戲劇行動上,而是在特殊的戲劇處境中,經營出迥...
文︰貝亦雯|上載日期︰2009年11月20日
我們經常在潘惠森作品裡找到以下特徵:荒誕、幽默、故事情節薄弱、人物性格曖昧含糊、對廣東話的特殊敏感度、語言的溝通功能被肆意打碎和重構、作品戲劇性不是建築在戲劇行動上,而是在特殊的戲劇處境中,經營出迥...
文︰Obi|上載日期︰2009年11月20日
《敦煌.流沙.包》是絲綢之路藝術節的節目之一,以絲綢之路作為創作題材的劇作,也是潘惠森作客為香港話劇團編導的作品。潘惠森的劇作一直被視為荒誕劇,原因除了因為對白設計精煉,帶有西方荒誕劇色彩外,還因為...
文︰Obi|上載日期︰2009年11月20日
《敦煌.流沙.包》是絲綢之路藝術節的節目之一,以絲綢之路作為創作題材的劇作,也是潘惠森作客為香港話劇團編導的作品。潘惠森的劇作一直被視為荒誕劇,原因除了因為對白設計精煉,帶有西方荒誕劇色彩外,還因為...
文︰陳瑋鑫|上載日期︰2009年11月20日
《大路西遊》是瘋祭舞台2002年的作品,七年過去,今年「絲綢之路藝術節」迎來的是第二部《(阿)公審三藏》。這個新的《大路西遊》同樣關心香港與國內發展的種種光怪陸離,觸及的議題亦不少,難得處理上舉重若...
文︰陳瑋鑫|上載日期︰2009年11月20日
《大路西遊》是瘋祭舞台2002年的作品,七年過去,今年「絲綢之路藝術節」迎來的是第二部《(阿)公審三藏》。這個新的《大路西遊》同樣關心香港與國內發展的種種光怪陸離,觸及的議題亦不少,難得處理上舉重若...
共 45 筆|«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