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火純青——八十九歲巴杜拉-史寇達鋼琴獨奏會
文︰譚振邦 | 上載日期︰2016年8月9日 | 文章類別︰四海聲評

 

網上圖片
主辦︰金革唱片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日期︰17/6/2016
城市︰台北 »
藝術類別︰音樂 »

筆者欣賞了2016年6月17日於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保羅.巴杜拉-史寇達(Paul Badura-Skoda)鋼琴獨奏會。今次特意到台北欣賞這場獨奏會實在有點機緣巧合,十年前我欣賞過他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全莫扎特鋼琴演奏會(當時港譯保羅.伯杜拿.斯高特,因今次在台北演出,本文沿用台譯史寇達作簡稱),演出極有內涵深度而不失靈巧,一直記在心中,希望有天能再欣賞他的演出。碰巧瀏覽到售票網站形容今次演出為「最後的世界巡演—奧地利國寶大師保羅.巴杜拉-史寇達鋼琴獨奏會」。網站描述今年史寇達開始了「最後的世界巡演」計畫。台北是 這趟世界巡演中唯一的亞洲演出地點,此後他將不再飛至各地表演,所以是次可用「有今生,無來世」來形容,筆者總算得償十年來的宿願。 


史寇達被稱為「維也納鋼琴學派三傑」之一(其餘兩人是Friedrich Gulda(1930—2000)及Jörg Demus(1928—),Jörg Demus剛於今年6月1日在香港演出,如有機會再另文介紹)。他出生於1927年10月6日,現已近八十九歲,系出名門,其師Edwin Fischer是李斯特的再傳弟子。史寇達除了是演奏家外,既是古樂器收藏家,又是位學者,編輯樂譜並著書立說如何演繹巴哈、莫札特及貝多芬等作品。他自五十年代起已灌錄大量的樂曲,他的唱片早年主要在Westminster出版,大部分唱片經已絕版,近年作品則在Genuin出版。他在那個星光熠熠的年代並沒有被唱片公司吹捧,所以到了今天未必廣為大眾所認識。

 

史寇達能於年近九旬舉行演奏會實在難能可貴,雖然歷史上魯賓斯坦、荷洛維茲及阿勞都曾經在年過八十舉行演奏會並仍處於藝術頂峰,但到今天像史寇達這輩份的大師可謂碩果僅存。史寇達出場時步履穩健,腰板挺直,最終演出並沒有令樂迷失望。

 

今次演出的曲目份量不輕,覆蓋了古典與浪漫時期。上半場首先是傳統古典派的莫札特《D小調幻想曲,KV 397》以及海頓《C小調鍵盤奏鳴曲,Hob.XVI:20》。史寇達以演繹莫扎特聞名,這兩首樂曲對他來說可謂信手拈來。雖然樂曲表面看似平平無奇,但實際難度很高,必須有穩健的技巧和控制力作基礎才能做到流暢自然。史寇達演出極有神采,保持古典時期的高貴氣質之中又表達出樂曲強烈的情緒,因為兩首樂曲都不是一貫傳統古典,而是輝煌亮麗,頗有浪漫時代的色彩。上半場以貝多芬《C小調第八號奏鳴曲Op.13,「悲愴」》作為壓軸,第一樂章開首引子緩慢而悲痛,之後進入快板轉為激昂中帶哀傷,可惜他稍有失準,出現部分錯音而打亂了節奏。雖然第二、三樂章沒有錯亂,但影響了整體的氛圍,未能做到一氣呵成的效果。

 

下半場全是十九世紀的浪漫樂派曲目,首先是布拉姆斯的《六首鋼琴小品Op.118》。這是布拉姆斯晚年最感情豐富的作品,被認為是布拉姆斯向克拉拉‧舒曼的愛慕之情的徹底流露。樂曲需要很高的修為並兼具技巧才能表達布拉姆斯那種沉鬱寂寥的情緒,史寇達掌握恰到好處,感情豐富但沒有過份沉溺。最後演出的是蕭邦的三首樂曲:《降D大調夜曲Op.27 No. 2》、《降D大調搖籃曲Op.57》以及《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Op.47》。套用場刊內一段訪問,史寇達認為蕭邦樂曲應該是優雅、深情而結構緊密,他不喜歡過分陽剛及誇張手法(原文是hate banging)。史寇達的演奏確實做到他心中的境界,三首作品的演繹都是較平實柔和而不呆板,自然流露高貴的氣質。例如搖籃曲一段左手三連音平穩地奏出,右手旋律不斷變化,史寇達仍能兼顧整體樂曲的歌唱性和穩定的節奏,看似容易和理所當然,但做到這般境界的人真是寥寥無幾。蕭邦本人體弱多病,他的音樂曾有段時期演奏較為陰柔沉溺,自從魯賓斯坦之後,近代主流演繹蕭邦作品傾向流暢自然、四平八穩或者如蘇俄鋼琴家般陽剛氣息較重,史寇達演繹蕭邦較感性柔和的手法近來較少出現,卻又展現出另一種境界。

 

史寇達以演繹莫扎特、舒伯特等古典樂曲聞名,想不到演繹蕭邦也同樣出色。 我們一般會將演奏家歸類擅長不同的範疇,但這種歸類只是初步認知和學習上的方便,如果我們帶著成見只會妨礙音樂欣賞的眼光。

 

演出後史寇達仍然精神奕奕,更加奏蕭邦三首作品,包括《升C小調夜曲Op. posth.》、《降D大調圓舞曲Op.64 No.1》以及《練習曲Op.10 No. 3「離別」》。史寇達演出不落俗套,速度極快兼彈性很大,以今時今日的標準模式不類同,筆者細想之下反而合情合理。因他欣賞的Cortot及其身處二十世紀初中期的演奏風格便是這樣較自由及個人化的演繹,況且加奏演出一般傾向炫耀技術和音色。獨奏會在加奏小約翰史特勞斯的《蝙蝠》中快速波卡舞曲〈滴答〉後正式完結,觀眾反應非常熱烈。簽名會更大排長龍,最後因人數太多及大師需要休息而腰斬。

 

筆者在演奏會後聆聽演出曲目的其他唱片或網上片段版本,發覺竟無一人奏出史寇達這種音色,即使跟他風格較接近的Maria João Pires以及擅長古典德奧作品的Wilhelm Kempff也有很明顯的分別。筆者相信這差別的原因除了是演繹風格外,史寇達選用貝森朵夫(Bösendorfer)鋼琴演出 ,而不是常用的施坦威(Steinway and Sons)。作曲家、演奏家及鋼琴俱是奧地利出品,雖然這種本土出品未必就是最好,但卻是代表著一種傳統的傳承。貝森朵夫的低音至中音部分聲音豐滿,高音部音色甜美而絕不硬朗,演奏古典德奧作品帶出高貴的氣質,這正是史寇達演出的優點。施坦威的優點則是音色亮麗且層次分明。兩者帶出不同的感覺,各勝擅場。

 

有部分演奏家在垂暮之年會技巧退化,或出現走火入魔的演繹。可幸史寇達今次演出技巧未見倒退,演繹各作品亦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筆者能欣賞維也納承傳古典樂曲的正統演繹及上一代浪漫自由的演奏風格,實在得益不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譚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