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移戲劇班》——返回表演本身
文︰江祈穎 | 上載日期︰2015年12月28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緣移戲劇班 »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18/11/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表演要怎樣學習?戲劇是甚麼?在業餘戲劇班中參與過感覺重複的練習遊戲,經歷過無數課程時日的表演學員,都會暗暗自問。然後有人視興趣班為曇花一現,有人繼續堅持,全身投入遊戲之中。直至拿起劇本踏上舞台,甚或是多年之後在人生舞台上重遇表演,才發現一切戲劇練習都滿溢意義,一切行動都已經正在表演著、生活著。《緣移戲劇班》卻經由劇本把演員帶回戲劇練習,返回表演本身。

 

關於重複的表演

 

本劇英文名Circle Mirror Transformation,是一個以模仿動作,同步並創造動作的簡單表演遊戲,雖只在劇中出現過一次,卻有重要的象徵意義:透過循環的鏡仿,認識所模仿的對手及自己,共同構造一種群體的表現力量,其中有著空隙及矛盾,從這共同基礎上轉化並超昇。編劇安妮.貝克(Annie Baker)幾乎以這遊戲形式,構成本劇的整體框架,可以說戲劇班的六週時間就在構成這一個遊戲,包括對重複練習的疑問,人物故事的互相模仿,角色關係的陌生與尷尬,感情投入及衝突所形成的張力,並從表演反觀自己的生活而有所演進。故此,演員在表演這一劇作時是複雜的:既要作為完熟的表演者呈現故事角色,又要作為學員不完熟地進行練習,更要在整體表現出人生就是戲劇遊戲的主旨,演出關於表演的表演。

 

折衷的方法可能是找來一些業餘演員來當學員,真實地呈現出排練室的環境,當然香港話劇團並不如此處理,一貫地運用5位專業演員來飾演,環境處理亦盡可能地寫實:無一象徵意味,而用完整的排練室佈景,所有道具亦盡現實,燈光亦用世界光,甚至長期保持室光,去掉觀眾所有的劇場感。故演員亦必須寫實地演戲,全劇最聚焦表演自然是劇場遊戲,要他們表現出對表演遊戲的不熟練反而是一大挑戰,四位學員的不熟練做得十分自然,例如手足無措,當機式的猶豫及尷尬,不明所以的無奈,都能與Marty(馮蔚衡飾)的熟練成一大對比,亦表現出在不同週數重複遊戲,例如數數字及句子接龍時,因開始熟練及關係發展,而出現於遊戲練習中的些許轉變,不是重複而是更為深入的表演,包括氣氛及壓力的轉變亦從表演中細緻地做到。

 

關於沉默的表演

 

另一方面,自從哈洛.品特(Harold Pinter)的劇作開始,停頓及沉默就在現代劇場中擔當重要角色,它是一種時間的無聲語言,是靜態的行動,在對話之際,眾人之間,形成一種言猶不及的張力。本劇編劇安妮.貝克把這種技巧用到極致,她會指明沉默長度,對白後停頓的秒數,演員們忠實表現停頓,時間掌握得十分準確之餘,亦見細心準備的表演填補空隙,例如遊戲中間的停頓,可以閱讀到演員在苦思尋索,而非數秒數。另外,在休息時間的對話交流中充滿停頓,除了可以看到鮮明表現角色特性,關係由陌生,曖昧,感情聯繫以至矛盾之中種種發展,亦能從沉默中表現出來,使複雜的人物關係從中自然而然地透露。其中尤以Schultz(辛偉強飾)對白中欲言而又止後的空白,更為言有盡而意無窮。

 

演出中最著名就是運用半分鐘的空場,因角色前段表現的偷情情節,觀眾能自動補充角色場外的行動,甚至引觀眾在寂靜中尋找聲音,而使這半分鐘空場變得充滿戲味。而多場一人留在排練室的表演同樣精彩,如Lauren(江浩然飾)對表演不為人窺見的熱情,對鏡展現自己的身體姿態而感到氣餒,Marty在劇班將完之時把玩健身球的惋惜,靜靜地剖開自己的內心世界,在舞台上展現出獨處時私密的情感坦蕩,都能不著一言但清晰可見。

 

一切關於表演的,同樣關於人生,反之而言,在真實人生中的想法,都會在表演中無所遁形。各人的故事或間接地敘述出從而認識自我,或透過重演生活而看見自己的困擾及迷茫。Theresa(張雅麗飾)練習對話中對前男友的依戀,James(李鎮洲飾)對女兒的罪疚,Schultz對感情的偏執及Lauren對他人的輕蔑,都暗暗現身於種種表演中,同時亦由表演慢慢地張開心房,彼此了解而有所釋放,然後隨時間推演,不知不覺讓戲劇走進了生命。劇中結尾的表演,十年一瞬在一段對白中慢慢轉變,Schultz再不執著,Lauren再不礙於溝通,是真實的生活,還是提昇了的表演,已經無關重要,可以看見的是,真正的演員出現了,真實的人生亦然。

 

─────────────────────────────────────────────────────────────

 

評語:

 

(胡銘堯)既有對劇的剖析,也有仔細拆解舞台元素的技術細節,最後帶出戲劇深度和意涵,這是一篇不可多得既立體、又細緻的劇場回顧。

 

(游慧姿)尚可,若能簡潔表達觀點會更好。

 

(聞一浩)文章由演員這身分出發,在討論故事情節以外,還加進對演員重現初學戲劇時的表現這另一層次,在處理演出本身之外,還分析了這劇本與演出之間微妙的關係,是個有趣的觀察和分析。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北京語言大學文藝學博士(主修中國美學)、哲學課程講師、文化節目《索書號》主持、《聲韻詩刊》活動助理、文學書籍編輯,藝評散見於《號外》、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虛詞》、《別字》、《像素麵包》、《聯合文學》、「香港文學」。

 

業餘戲劇人,曾演出《魂迷族》、《水圍深海鯨》、《青春環圓》、《言盡之都》及《無路可逃》,編演《私房浪遊人》、《謊誠記》及《再見潘多拉》,並協辦戲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