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號 你有制度我有態度:藝術家的香港生存之道    文章類別
【演藝點選】
一場意味深長的重逢
文:李夢

艾默森四重奏(Emerson String Quartet)對於古典樂迷而言,無疑是一個熟悉又親切的名字,一來因為樂隊四成員在過往近四十年裡一以貫之的親密與默契,二來也因為九座格林美獎盃以及三項「留聲機」大獎為他們在當今古典樂壇積攢至高的名氣與聲望。

 

2016年1月26日,這一久負盛名的弦樂四重奏將再度訪港,參與第七屆「香港國際室樂音樂節」,在香港大會堂演出舒伯特、孟德爾遜和蕭斯塔高維奇三位作曲家的知名室樂作品。

 

 

艾默森四重奏上次訪港是在2013年夏天,為香港大學新建成的音樂廳揭幕。當時,這支1976年成立於美國的弦樂四重奏新近完成他們自成立以來的首次人員變動,由英國室樂團藝術總監兼大提琴家保羅·華特健斯接替美國大提琴家大衛·芬科,擔任樂團大提琴手。曾有人擔心艾默森四重奏因為芬科的離開,可能會面臨要麼解散、要麼不復往昔的窘境,但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四重奏如常巡演,如常灌錄唱片,甚至更加頻繁地挑戰那些古怪、少人演出的作品(譬如2013年專輯《旅程》中收錄勛貝格的《昇華之夜》,以及今年新推出的唱片中與女高音弗萊明合作呈現的《伊麗莎白·巴雷特—布朗寧的十四行詩》),風頭不減當初。也難怪有人說,這支成立於美國、且以美國國寶級詩人艾默森命名的弦樂四重奏,不論演奏風格抑或其成員待人接物之道,都是樂觀積極美國精神的絕佳詮釋者。

 

大約四十年前,甫從茱莉亞音樂學院畢業的小提琴手尤金·德魯克及菲利普·賽澤爾決意成立室內樂組合,並邀請同校的中提琴家勞倫斯·達頓加入。大約兩年後,年少成名的美國大提琴手大衛·芬科(他也是俄羅斯傳奇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的首位美國學生)亦加入。自此,四位樂手開始以四重奏的名義,行走江湖。

 

四人均有極深厚的藝術及文學造詣(賽澤爾和芬科出身音樂世家,德魯克愛好詩歌並創作小說,達頓亦時常與小提琴家妻子合作二重奏),且為人謙和有禮。上次四重奏訪港時,筆者約他們訪談,見四人都是溫和有禮好好先生的模樣,話不多卻極具默契,不時相視而笑。可是,這樣有禮有節的四人,在演奏音樂時,卻時常是灑脫任性甚至「橫衝直撞」的。不信,你去聽聽他們灌錄的蕭斯塔高維契的弦樂四重奏全集。

 

老蕭的十五首交響曲和十五首弦樂四重奏是他最富盛名的作品。像他這樣的天秤男,一輩子糾結於與斯大林和蘇聯政權,他們的關係分分合合,曖昧不明。老蕭只能將自己難為外人道的小心思寫進音樂裡。以明年一月將在香港大會堂演出的《第十弦樂四重奏》為例,這首四樂章的降A大調作品在1964年面世,作於第十三及第十四交響曲之間,屬作曲家晚年作品。彼時,斯大林固然去世已久,老蕭在樂壇的地位和聲望也早已恢復,但他本人的心情卻稱不上愉悅,事緣《第十三交響曲》題材敏感,首演時遭遇諸多波折,還令到老蕭與志趣相投的老拍檔、指揮家穆拉文斯基絕交。或許,《第十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中,小提琴聲部的撕扯和磨折,正是彼時作曲家心境的直陳呢。

 

不管怎樣,這首弦樂四重奏是稱得上百聽不厭,其聲部之間的對撞、拉扯和角力,對演奏者的體力和默契都是十足的考驗。艾默森四重奏2000年灌錄的唱片中收錄了這首第十,四位樂手對於旋律間的張力和情緒鋪展種種,都有上佳演繹,足見艾默森四重奏憑藉這張《蕭斯塔高維奇弦樂四重奏全集》獲當年格林美「最佳室樂演奏獎」,的確實至名歸。

 

至於音樂會上另外兩首作品,舒伯特的第十三弦樂四重奏「羅莎蒙德」以及孟德爾遜降B大調第二弦樂五重奏(與中提琴家托比·霍夫曼合作),都是悅耳動人的浪漫派作品,對於擅長德奧作曲家作品的艾默森四重奏來說,也不是費力的事情。曲目熟悉,樂手熟悉,想來當晚的演出,該是一場充滿默契與感懷、刺激與繾綣的「重逢」。

 

艾默森弦樂四重奏

演出單位:艾默森弦樂四重奏

主辦:飛躍演奏香港

日期:2016 年 1 月 26 日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作者簡介:大眾傳播與藝術史雙碩士,不可救藥的美食及古典音樂愛好者。藝評文章散見於北京、香港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

 

照片提供:飛躍演奏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