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青澀的梅子酒──評《五月的梅子》
文︰黎曜銘 | 上載日期︰2015年12月1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攝影:Wing Hei
節目︰五月的梅子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20/9/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五月,梅子果熟墜地。落入泥土,能繼續保存青澀的原味嗎?還是可以抵抗地心吸力,躍升為天上的星星?

 

清新有餘釀製不足

 

劇作透過愛好文學的女主角May(即是五月,而其中文名楊眉,「眉」的國語讀音與「梅」字相同)畢業後到雜誌社工作的經歷,成功描寫出社會新鮮人像梅子般的青澀,以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不知所措的徘徊。筆者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劇作透過略為文藝的筆觸,把我們帶回那些年、那些歲月。

 

但是,年青是否僅僅如此?

 

每個年青人剛進入社會,難免會受到現實與理想的兩極拉扯,然後方可從撕裂的痛楚中了解自己的路,而此劇的人物卻有所缺乏。May在雜誌社工作了一段短時間,便了無牽掛地揹起背包遠去;May的爸爸本是工程師,為了自己追求的東西,便掉下妻女;而May的上司陳sir在社會打滾多年,依然為了雜誌接受一則大品牌廣告而大動肝火。他們對理想的響往是那麼純粹而理所當然,彷彿對現實沒有半點考慮,令到此劇失去了拉扯所產生的張力。

 

這種較為理想主義的處理手法,當然可以視為風格,藉以滿足觀眾的幻想,但卻因而失去真實感,以至忽略對主題作出深入探討的可能性。例如社會如何異化一個人?個人力量有沒有可能抵抗整個社會制度?理想與現實之間又可否找到平衡點?凡此種種,大有可談之處,但此劇卻沒有涉獵。

 

這令筆者想起一套六十年代的美國電影《畢業生》。《畢業生》同樣是描述一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年青人面對現實社會時的心路歷程。主角班傑明面對物慾橫流的世界同樣是沒有明確的方向,只知道自己要「與眾不同」。之後他沉淪於一段與有夫之婦的性慾關係中,幸好最後被一段真正的愛情所拯救。但是當他與女友坐上公車離開混亂不堪的現實時,才發覺自己背棄現實後,根本不知可以去哪裏。前路只餘下一臉茫然。

 

或許這不是一個合適的比較,但在時代意義及深刻度來說,《畢業生》就像釀製時間更為充足的酒,更有酒味。

 

過於謹慎的釀製比例

 

除了要了解劇作要「說什麼」之外,我們還應該要留意「怎樣說」。這方面實在不得不讚賞作者的用心,為了表達主題,作者在劇中佈置了不少相關的人物及細節,例如描寫May的爸爸媽媽、Daisy與陳sir兩對人物的矛盾,來突顯現實與理想的衝突;描寫May 不懂取捨文藝寫法的第一稿還是較為工整的第四稿,來暗示May在現實與理想之間不知所措;設定May在沒有人時不喜歡開燈,喜歡具有幻想空間的黑暗,來暗示May對理想的嚮往。但是這些人物及細節雖然工整地扣題,但都只為了描述主題,卻達不到深化主題的效果,實在略為可惜。

 

而且劇中,作者以爸爸和攝影師Saint分別把道理近乎直述地向觀眾解釋,最後更安排爸爸在最後一幕出來唸一首有關梅子的詩,作出一個總結。這種處理手法的好處是令觀眾易於明白,產生完滿感,但壞處在於失去了想像空間以及解讀的歧義性。其實,當我們為作品中作出總結,往往遺漏的就更加多;當我們在作品中說得越少,有時觀眾反而得到更多。正如著名畫家黃賓虹所言:「作畫實中求虛,黑中留白,如一燦之光,通室皆明。」劇作亦然。

 

其實有時我們要對進場的觀眾有多點信心,不用把話說得太白,正如不用怕調高梅酒中酒精的濃度,我們招待的客人往往都是「飲得之人」。

 

人物略欠獨特風味

 

筆者認為作者十分精楚自己的創作意圖,所以每一個人物都為着某種創作目的而建立。例如密友Echo是用來與主角May 在性格上作出對比;Daisy與陳sir是用來突顯現實與理想的衝突;攝影師Saint是用來點化May。這做法好處在於作品中沒有多餘的人物,但缺點在於人物全屬於功能性,性格單一,欠缺自己完整的世界觀,令觀眾覺得人物過於類型化,難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根據佛斯特《小說面面觀》一書所言:「一本錯綜複雜的小說,通常需要扁平人物及圓型人物穿插其間,兩者交互激盪的結果。」而所謂扁平人物,則是性格單一,可以以一言以蔽之:而所謂圓型人物則是具有多種的性格,而性格或會根據時間而改變,較貼近真實的人生。當然,我們沒有可能要求劇作每一個人物也是圓型人物,但如果有太多功能性的扁平人物,便會令劇作失去真實感與生命力。

 

據說,每一個產地的梅子都會產生不同味道的梅酒。如果能搜集不同產地的梅子來釀製同一瓶酒,便能提升味道的層次感。正如如果能夠把不同獨特風味的人物加在劇作內,戲味必定能夠提升。

 

五月,梅子果熟墜地。

 

《五月的梅子》是作者第二個公開發表的作品,就像一瓶青澀的梅子酒,可喜而不完美。但是,誰又可以真正達到完美呢?讓我們先嘗一口作者送來的梅酒,然後再繼續期待,期待假以時日的釀製,期待作者提煉出更趨完美的作品。


(原載於2015年11月28日《明報》)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曾參與第二屆「新戲匠」劇評培訓計劃。劇場編劇作品包括普劇場《彼得與影子的奇幻之旅》:劇場空間《Ellie, my love》、《隱身的 X》;見一步行兩步《南方裸猿》、影話戲《扣題》、《療養院的 730 天》;香港話劇團《初三》;電視編劇作品包括獅子山下 《我們之間》第一季及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