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死之永恆──評香港歌劇院《托斯卡》
文︰李夢 | 上載日期︰2015年10月13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攝影:張志偉
節目︰托斯卡 »
主辦︰香港歌劇院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0/10/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香港歌劇院十月七日至十一日在港演出《托斯卡》,邀得中國「三大男高音」同台炫技。我們一面思考為何百多年前的旋律時至今日仍能引來眾多關注,一面忍不住為男、女主角的詠歎調《今夜星光燦爛》和《為了藝術,為了愛情》叫好不止。在筆者看來,諸如《托斯卡》這類知名歌劇之所以常演不衰,一來由於唱段精彩,二來也因為全劇以十足力道呈現出「愛與死」這一亙古常新的母題。

 

劇作家向來熱衷描摹關乎愛情的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種種引人唏噓感慨的愛情故事都是以悲劇甚至死亡收場,可見愛與死這類主題在東、西方古典戲劇中,均不乏出色例證。魯迅說:悲劇就是將美的東西撕裂給人看。似乎,沒有這些撕扯和糾葛,美本身也要失色大半似的。

 

在筆者看來,悲劇之感人,在於出人意料的情節以及張力十足的情緒鋪展。香港歌劇院今次演出《托斯卡》的一大特色,正是善用「反差」。這一「反差」可以是視覺層面的(比如舞台佈景和道具等),也可以是心理層面的(比如喜與悲的忽然轉接)。

 

第一幕中,舞台佈景多用亮色,以金色和赤紅為主調,湧動著歡愉和俏皮,與男女主角間的愛情相映成趣。來到第三幕結尾處,托斯卡自城牆上跳下自殺殉情的時候,整個舞台被鐵青色包裹,冰冷而殘酷。劇中女主角托斯卡演唱悲情詠歎調《為了藝術,為了愛情》時,身著紅裙,以絢爛反襯悲涼。最後一幕中,托斯卡前往獄中探視卡瓦拉多西,告知愛人在槍聲響後「假死」的安排。兩人就「如何躺倒裝死顯得更逼真」一事頗調侃了一陣子,殊不知等待他們的竟是生死永別。上述反差,藉由歌者的嗓音和演技傳遞出來,無疑加重了悲劇色彩。

 

女高音華斯莉娃的唱功和演技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演唱那首知名詠嘆調《為了藝術,為了愛情》時,她收放自如,情緒拿捏絲絲入扣;而在「身陷愛情的善妒小女子」和「為愛人不惜獻出生命的癡情大女人」這同一角色的雙重面貌之間,她也能游刃有餘地轉換,並不顯得吃力。相比之下,與她搭檔對手戲的男高音莫華倫在詮釋卡瓦拉多西一角時,則顯得用力略猛,少了些繾綣和微妙的意韻。

 

除歌者唱功引人回味以外,導演對於舞台空間的運用同樣值得稱讚。第二幕後半段,警察局長史卡皮亞一面派下屬重刑拷問卡瓦拉多西,一面威脅托斯卡以己之貞潔交換愛人性命。此處托斯卡、卡瓦拉多西(門後,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和警長三人各自佔據三角形的一處頂點;最後一幕開槍處決畫家時,托斯卡、行刑人與畫家三者同樣在舞台上「畫」出一個三角形。這些三角式構圖令到角色間的對峙更顯尖銳,戲劇性亦愈發突出。

 

質言之,愛與死這一母題深具普遍性,不會隨年代更迭而喪失魅力;但面對同一題旨,如何做到常演常新,則是頗考驗導演和歌者的事情。今次香港歌劇院的《托斯卡》固然道具與佈景俱寫實,在舞台空間安排及角色情緒鋪排等方面卻呈現出諸多新意,可見歌劇製作在當下,並非只有「後現代」一條道路可走。在意大利籍歌劇指揮馬田倫基棒下,伴奏的香港管弦樂團發揮出色,該用力時用力,該含蓄時不張揚,與歌者的配合稱得上默契。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大眾傳播與藝術史雙碩士,不可救藥的美食及古典音樂愛好者。藝評文章散見於北京、香港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