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五年——聽「二胡大師湯良德紀念音樂會」
文︰李梓成 | 上載日期︰2015年8月27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八音中國音樂研究會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17/8/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2010年8月, 二胡大師、著名音樂教育家湯良德與世長辭。湯大師為上海著名家族樂團「湯家班」的成員,自1977年舉家移民香港之後,即加入香港中樂團擔任署理首席,翌年,在多個樂團協奏下舉辦「湯良德二胡琵琶演奏會」,超群的技藝轟動當時的音樂界。及後為了培養音樂人才,大師出任現今音樂事務處的前身——音樂事務統籌處的中樂部主管,主編了十九種中國樂器的教材,並親自參與每年上千名學員的考核。三十多年來,除春風化雨外,大師更擔任不同樂團、協會的各項公職,為香港中樂界作出巨大奉獻。德藝雙馨的大師桃李滿門,今年八月適逢大師逝世五周年,一眾學生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辦「二胡大師湯良德紀念音樂會」,向這位香港中樂界神級人物致敬。

 

高手如雲 聚首一堂

 

當晚全院滿座,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科系主任白得雲、多年前接任湯良德擔當該校江南絲竹教學工作的王志聰、香港中樂團敲擊聲部助理首席錢國偉及前香港青年中樂團團長古星輝等十多位大師的學生率先登場,齊奏一曲《大戰太行山》。這本來是一首配以小組伴奏的二胡獨奏曲,由湯良德改編。當晚伴奏編制如常,以二胡齊奏的形式重新演繹。雖有「大戰」之名,但其實這並非一首講述戰爭的樂曲,而是講述河南太行山下的農民,為了改變貧窮的生活而開山引水、與大自然搏鬥的情景,整齊的二胡聲像代表了其發憤圖強的決心。雖然樂曲沒有指揮,但一眾前香港青年中樂團的老拍檔默契十足,二十多人齊奏急速的十六分音符,清晰可辨。堅定的節奏,表現了人定勝天的積極精神。

 

「湯家班」一門六傑,兄弟姊妹們都是中國不同職業樂團的中堅、音樂學院的教授。數十年轉眼過去,雖然大哥湯良洲及二哥湯良德已經仙逝,但一眾兄弟姊妹至今仍然寶刀未老。「湯家班」每人自幼訓練有素,皆精通不同樂器-三姐湯秀娣是彈撥樂專家;琵琶大師、四哥湯良興當晩更是主音二胡,平日極少公開操琴的他最後不吝獻技。五弟湯良甫奏的是湯家班中頗具特色的助胡,其二胡音色及韻味深受二哥熏陶。老么湯良忠也沒有被哥哥姐姐比下去,當晚四人聚首一堂,演出二哥改編的江南絲竹經典,如《行街》及《中花六板》。深受大師提攜之恩的楊偉傑亦登場助興,悠悠的簫聲描繪了江南水鄉風景。

 

這兩首樂曲中,「支聲覆調」的處理令人印象深刻,所謂「支聲覆調」,即各合奏者根據自己的角色,在骨幹旋律上增加或減少音符。例如當晚,湯良興和楊偉傑奏出主題時,湯良忠及湯秀娣便會減花作配合,反之亦然。從樂曲中可見「你繁我簡,我簡你繁」,雅稱為「嵌擋讓路」。這江南絲竹特色包含了中國人謙遜的哲學。

 

選曲可見 情傾古典

 

「湯家班」不只是江南絲竹的同義詞,事實上他們精通各種音樂風格,包括古典音樂和民間小調。湯良德大師早年更是北京電影樂團古典音樂小組的組長,所以音樂會中亦挑選了數首其生前喜愛的古曲,作為致敬。大師好友、香港中樂團音樂顧問郭亨基親自指揮由彭修文的改編古曲《月兒高》。湯大師的妹夫、著名琵琶演奏家俞良模則擔任琵琶領奏。起承轉合的不同段落,敘述月兒升起至沉落的過程。各聲部有不少對位樂段,描繪了大千世界同在月光下的種種景色。郭亨基不使用指揮棒,以手指的動作勾勒出細膩的旋律線條,這恰如其分的處理手法極佳,把音符互相糅合。俞良模雖然已經七十九歲,但是風采依然,琵琶聲時而弦弦掩抑,時而珠落玉盤,流露出優雅的古典美。

 

大師桃李滿門,著名二胡演奏家霍世潔是他的高足之一,最近風靡兩岸的電視連續劇《武則天》的二胡配樂就是出自她之手。霍氏當晚亦有粉墨登場,演繹恩師編曲的《帝女花主題隨想》,其主題採用自琵琶古曲《塞上曲》中的《妝台秋思》。1991年,大師在香港文化中心一周年音樂會中首演此曲,成為其代表作,除之後多次演出外,更灌錄了同名的唱片專輯。此協奏曲表現了明代亡國時長平公主和駙馬共赴黃泉的愛情悲劇,一聲鑼鼓,敲響了亡國之音。二胡聲在震耳的敲擊聲中堅定不移,彷彿烽火漫天下的亂世佳人。霍世潔在中段二胡獨白的「回弓」演奏得十分出色,每次一回,都是表現了摧心裂肺的呼喊,叫人淚下。最後樂曲以香港人熟悉的《帝女花•香夭》作結,蕩氣迴腸。

 

不朽琴聲 永存心中

 

音樂會有十分感人的一段。當時燈光全滅,四弟湯良興默然登場,演出了顧名思義的《憶故人》。漆黑中,只見一束微光照射著湯良興一人一琵琵。樂曲對泛音的應用起著畫龍點睛的效果,音符在一片寧謐的觀眾席前更顯孤寂。凄美的音色中,獨奏者彈出了一兩小節的彷馬蹄聲,彷彿一個逐漸遠去的身影,表現天上人間的無奈,綿綿不絕的琴音感人至深,有身旁的觀眾更珠淚暗涓。一曲罷,湯良興望向上天一下,此時無聲勝有聲,令人動容。

 

緊接著的是一曲《梅花三弄》,梅花象徵君子,乃「歲寒三友」之一,不畏嚴冬,愈冷愈開花,代表著高尚的節操。1998年,音樂事務統籌處差點遭受解散的厄運,當時大師挺身而出,令這一「梅花」安然渡過「嚴寒」。音樂事務處成為了現在為香港中樂教育界奉獻最大的一個組織,大師絕對功不可沒。而至於曲名「三弄」的由來,則是因為樂曲主題在不同的泛音上彈奏三次而得名。

 

司儀古星輝表示,雖然他們痛失恩師,但是並不傷感,而是懷著平和喜樂的心情來籌辦這場音樂會,以紀念這位親切的老人。言出必行,音樂會的最後一首曲乃江南八大曲之一的《歡樂歌》。然而這跟之前的幾首江南絲竹小合奏不同,是經過編配後的版本,傳統小組和大樂隊版本交織,新舊交融,薪火相傳,猶具意義。歡樂情緒隨由慢漸快的變奏逐漸高漲,是為「大團圓結局」。而安可曲則是與主題一脈相承的《紫竹調》,一片婉轉流暢的音符中不見任何傷感。經典永垂不朽,湯良德大師雖然已乘鶴西歸,但其實永遠都在大家心坎裡。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現就讀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修音樂。早年曾奪得多個演奏奬項,多次接受香港電台專訪。近年亦涉足寫作,文章散見於《明報》、《明報月刊》、《art plus》、《星島日報》、《亞洲週刊》、《am730》等出版媒體,以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