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號 香港文化記錄與口述歷史    文章類別
【專題】香港文化記錄與口述歷史
對香港文化記錄的一些體會及看法
文:余少華

上世紀香港文化曾經有過的光芒,近年黯然失色。究其因,或可與其他社會文化政治一樣,不負責任地歸咎於「土地不足」。誠然,沒有足夠土地及空間,何來文化遺產?上一代作家、學者、藝人、演員、導演及音樂家,離世前其自身,或離世後其後人如何處理他/她們的遺物,是我過去工作上的親身體驗。其藝及音貌之逝,與香港文化相繼或同步消亡,黃鶴樓空,音容不再,無力挽回的個案多不勝數,傷其人及其物之消逝,能不唏噓!絕不誇張的現實是,這類工作的恆常開支是花圈與帛金;活動場所是單身老人的凌亂居所,存放雜物的倉庫、殯儀館、教堂及火葬場;場景是告別音樂會、追思禮、設靈、大殮;其聲音境域(soundscape)是齌醮、超悼亡魂的經讖、梵唄及亡者彌撒(安魂曲requiem);付出心力的便是悼文、祭詞、追憶文章。逝水年華,老年已屆,能不傷懷?為心理康健,不得不放下此等工作,讓較具朝氣的一代接棒。

 

逝者若未有清晰指引(遺囑),房產或導致後人有家產之爭。惟先人遺書、傳譜,手稿、樂器、照片,若非生前早作安排,後人多欲速去之而後快。具文化識見者或會捐贈予資料館、圖書館或離世者的同行或學生。香港寸金尺土,棄先人遺下的「雜物」如敝屣者,實為常態。

 

文化人一旦仙遊,家人決定其遺物去留的主要考慮因素往往是「阻唔阻『訂』」(會否佔用大量空間)?視乎子女有否承繼先人之業藝,今日香港音樂技藝文化傳統已鮮有舊中國傳子不傳女或不傳外人的保守舊念。因為有年青一代立意承傳先輩的技藝已喜出望外,哪還有甚麼不外傳的迂腐家規祖訓的餘地?存放空間則是香港承傳文物的致命傷。香港之所以難成就本土的文化記錄,可真真是「土地不足」?余實不敢苟同。

 

文化傳於人,非傳於器!徒有珍貴藏品而無文化識見,亦廢物一堆!有心人就是本身「土地不足」,亦會著力於把先人藏品移送或捐贈有關機構,問題在於這些機構本來就不多,有者亦嚴重資源人手不足。更重要的是在位者往往文化識見有限,對音樂文化人脈認知貧乏,縱有好東西送上門來,多失諸交臂!

 

國語時代曲專家黃奇智兄(洞簫名家黃呈權醫生晢嗣)生前早作準備,把其有關CD及訪問各名歌星的錄音,全數捐贈中國音樂資料館,他的藏品是研究該課題者的寶藏。奇智兄孓然一身,離世後其友好及學生,將其畫作、遺書等物送去了應去的地方。然並非每位文化樂人身後均如此,後人不珍視先人遺物的歷史文化價值,焚之、棄之、或賤賈之的故事,天天仍在上演。離亂、毀棄的場景比電影還具戲劇感,後人的藉口亦往往是「土地不足」,即粵語的「無訂擺!」,可以理解,更值得同情,因為無文化識見是可悲的!

 

       

當年裝箱過程,關燕兒攝。(照片由作者提供

 

卞趙如蘭老師(其生平及其藏品之音樂、文化歷史意義詳見中大圖書館網頁,不贅)生前早已決定把其一生所藏音樂書籍,影音資料及所收樂器全數捐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其量之大,小小音樂系之中國音樂資料館無條件承接。余參與其事,得黃潘明珠女士(當時中大圖書館副館長)支持,申請到大學經費,並借助當年於波士頓唸書之關燕兒(今香港大學音樂圖書館館長)之專業知識及執行能力,成功把三百多箱音樂文物裝箱空運香港,確為香港近年收納音樂文化藏品之壯舉,現已見用於崇基圖書館。趙老師終於二零一三年年底,其劍橋故居急於清點出售,僅剩客廳中之小型三角鋼琴(baby grand),實為其父趙元任先生之物,傳至於哈佛大學音樂系任教的長女如蘭。趙老師女兒Canta願出資將其外公的鋼琴運送中大。其時余已卸任中國音樂資料館館長之職,僅能充作兩方之中間人,音樂系領導僅關注擺放該鋼琴之空間(又是「土地不足」)、修理經費及是否能彈等現實問題,猶豫不決數星期。房子清點在即,波士頓方面等不及,不出一月,一代中國作曲家、名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作曲者趙元任的鋼琴終於落戶北京清華大學。修復後,每星期均以趙元任之名舉辦音樂會,好一段近代中國音樂史,講完。

 

       

                                如蘭、新那與賀綠汀                                   如蘭與胡秀英                 趙元任、如蘭於鋼琴

照片屬趙家後人。照片由作者提供

 

書譜、樂器及影音資料被收納後,需經過凈化、消毒、除蟲、除菌及去酸等處理方可整理編目及上架。影音資料的修復、保養、數碼化及有關其版權的處理甚為複雜,非三言兩語所能概括。這些工作需要專業的設備及團隊,決策者更應具廣闊的文化歷史視野,了解並認同本港文化於世界及中國的獨特性。故應為政府或大學體制下有恆常人事機制及資源的機構當務之急,可惜香港的文化紀錄,包括口述歷史,書譜、樂器及影音資料的收集,就是缺乏這最重要的條件。香港電影資料館,博物館及公立圖書館均已展開各式各樣收錄香港音樂及演藝文化資料的工作,可惜於音樂書譜、樂器、影音資料方面仍未見專門及全面的計劃,有的是一次過的專題式收藏及展覽,離全方位紀錄還遠!

 

作者簡介:哈佛大學音樂學博士。曾於香港中文大學音系授西洋音樂史、中國音樂史、中國戲曲、民族音樂學及香港流行文化的音樂等課(1993 - 2015),任該系中國音樂資料館館長(2005 - 2012),研究清代宮廷滿蒙音樂、中國器樂及樂器、香港音樂、音樂與政治等,涉足國、粵、廈、潮語等方言電影音樂,積極推動香港音樂研究。著作詳http://www.cuhk.edu.hk/mus/bio/swyu_cv.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