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號 香港文化記錄與口述歷史    文章類別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文:陳國慧

今期Artism Online討論的「空白」其實不是完全的空白,甚至可以說是已經累積了很多成果,前輩、朋友都為後來的工作鋪墊了很多重要的基石,提供了上佳的示範。我一直都對藝術文化的口述歷史很有興趣,個人怎樣回應與抗衡時代是我特別愛看的部份,另外是個人生命的故事──如何與藝術結緣/對弈、怎樣走到一種境界/狀態、為何要繼續走下去──往往啟發著往後更多人的故事,即使那不一定與藝術有關,但卻令活著的可能性又多了幾種有趣的方式。手上有幾本我覺得很不錯的:《藝術對話:與十五位女性藝術家的訪談》(Cindy Nemser著,徐洵蔚譯,遠流,1998)、《語路》(賈樟柯、趙靜編著,自由之丘,2012)、《浮城述夢人:香港作家訪談錄》(廖偉棠著,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和《又喊又笑:阿婆口述歷史》(曾嘉燕、吳俊雄編,新婦女協進會,1998),與大家分享。

因此我非常期待 本會正在進行的有關香港戲劇的口述史計劃,這是由民政事務局「藝能發展資助計劃」支持的項目,結合「香港戲劇年鑑」的數碼化,是我們這兩年一個重要的資料整存工作,將會利用錄像和網頁的方式處理資料。因此我們這期專題「香港文化記錄與口述歷史」特邀多位曾親身參與前線策劃和記錄不同口述史項目的作者,包括戲曲、音樂、視藝和文學,由他們來親述過程的種種挑戰、梳理當時的想法和回溯成果,他們的經驗對我們正進行的口述史計劃來說是很好的參考,也讓彼此的想法透過Artism Online的記錄得以延伸討論。特別有趣的是當我與攝影師張志偉談起他的香港戲劇口述史,他很雀躍地聊到他多年來收集的大量劇團宣傳明信片,與追蹤「廿豆.盒子畫」幕前/後的人物互動等。想知道張志偉的「戲劇口述史」,大家不妨去看今期的「影像」。

「演藝人誌」今期訪問的演藝人是從事練唱指導的葉亦詩,這個崗位可能觀眾平常未必留意,但卻是歌劇演出排練背後的重要人物。「焦點座談」帶來的三篇文章,作者都是參與「製作人網絡會議及論壇」的資深製作人,由他們來回應活動,討論製作人的新定位。「劇場外望」則有來自甄拔濤的英國劇場經驗,他剛回來不久即投入工作,期待他為香港劇場帶來新的視點。至於「活動探報」則是有關五月「雨傘節」的新鮮的一手報導;「表述無罪,爆粗有理?:創作人和評論人看舞台上的髒話」有三位創作人/評論人真心認真「爆粗」分享,「藝評空間」的文章繼續邀約不同藝評人執筆。不知不覺,這是第七期的Artism Online,累積了多期多篇文章,我們正在思考將之整理、出版。讀者有想法嗎?不妨告訴我們啊!

編輯小組
陳國慧、洪思行、張慧妍、楊寶霖、羅靖雯、陳瑋鑫、徐泳欣

文字編輯
洪思行、張慧妍、楊寶霖、羅靖雯

版面編輯
廖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