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味》The Kitchen ——談烹調於男女、人生及藝術創作
文︰余敏婷 | 上載日期︰2015年3月31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圖片提供: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節目︰人間百味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該因與埃布爾劇團 »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25/10/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14 »
藝術類別︰戲劇音樂 »
在「新視野藝術節2014」中,被定性為音樂類別、由印度該因與埃布爾劇團(Can & Abel Theatres)呈獻的The Kitchen,驟看那民族色彩濃厚的宣傳硬照,給人一
種純粹「印式廚房」的印象。然而細讀其中文劇名,用上意譯的《人間百味》非直譯的「廚房」,卻又讓人好奇,到底「百味」指涉的是甚麼?
 
導演羅伊斯頓.埃布爾(Roysten Abel)說過,The Kitchen 絕不是一般的劇作,因為它沒劇本,有的只是十二位米札甫(mizhavu ,世上最古老的敲擊樂器之一,常見於寺廟內進行的宗教表演或傳統儀式中)鼓手及兩名男女演員在同一場景,長約一小時十分鐘的發揮。從開首到結尾,舞台上的佈置始終如一,可分成「前」、「後」兩個焦點——「前」焦點落於一對正在製作印式米飯甜糊(paal payasam)的夫婦身上,他們各執一根攪拌用手杖,面向巨型鍋子,身旁放置了各式各樣煮食用的材料和器具;「後」焦點則在一座高22.5尺、外形恰如一個龐然米札甫鼓的三層台架上,各層坐著三至五名米札甫鼓手,加上忽明忽暗的燈光,讓整個舞台儼如廚房跟寺廟的混合體,同時道出了導演的創作之源——
 
數年前,導演參觀詩人魯米(Rumi)位於土耳其科尼亞(Konya)的陵墓,走進廚房時,看到魯米和門徒冥想與祈禱用的高台,台下右邊有兩個巨型煮食容器,用以烹煮食物給寺裡所有信眾。最令他著迷的是,廚房中,「烹調」於多個層面同時發生,而在魯米詩中更是個強烈意象,遂使他有所啟發,將意念放諸是次創作,著力探索了筆者認為他想要帶出的三個議題。
 
首先是最顯然易見的男女關係。作品主要是由一對飾演夫婦的演員透過互動,配合背後十二把鼓聲來推進。開始時,兩人一臉不悅,現場瀰漫著矛盾和敵對的氣氛,他們自顧生火、注入牛奶、攪拌⋯⋯可是過程看來吃力不討好,他們時而逆轉攪動的方向、加快、減慢,從肢體動作和神情,隱約可以感覺兩人內心的拉鋸。接下來,丈夫忽爾離去,留下妻子黯然地繼續烹調,直至沒多久,丈夫再回來,重執手杖默默煮食⋯⋯如此來回反覆多遍,夫婦倆的臉部表情終於浮現微妙的變化,生硬的肢體動作逐漸變流暢,共坐烹調在大半個小時過後,第一次成為了兩人享受的過程。此時,他們雖然沒對望,也沒太在意對方的一舉一動,但兩人卻出奇地步伐一致,關係隨著米飯甜糊即將製作完成,於輕煙中得到了昇華。
 
其次是烹調之於人生的探討。無可否認,人的一生本來就形同烹調,需花時間用心經營。在各個階段,我們會用上不同火候,加入多樣的素材,正如要煮一鍋米飯甜糊,必須用上米、牛奶、椰子、糖、腰果、葡萄乾等,方可達至「甜」的理想效果。不過一切豈會盡如人意?在烹調甜糊的過程中,夫婦倆非但沒流露出相應的幸福神情,反倒是以厭惡、艱辛的表情動作來申訴他們的不滿。然而隨時間推移,加上兩人的磨合,烹調終於漸入佳境,正如人生的結局不一定都幸福收場,但通過沉澱和轉化,還是會有變得愈來愈運籌帷幄的希望,這亦好比甜糊的味道,不盡是甜,而是帶有絲絲陳雜的滋味,值得細嚐。
 
最後是抽離作品一點,論藝術創作的過程。翻查導演的背景資料,他本來就以「創新」聞名,過去曾受傳統曼加尼亞音樂(Manganiyar Music)和荷蘭「紅燈區」(Red-light District)概念的啟發,打造出名作《曼加尼亞的誘惑》(The Manganiyar Seduction),奠定了「將傳統融入當代」的藝術創作路向。是次,他受上文提及在土耳其一次參觀經驗的啟迪,找來十二位來自南印度喀拉拉邦(Kerala)的傳統米札甫鼓手以及兩位駐居印度首都德里的演員,共同創作了The
Kitchen這部傳統與當代元素兼容的劇作。據悉,導演未來計劃在印度的賈伊沙默(Jaisalmer)成立一所國際性的當代傳統表演中心,務求以創新模式將印度傳
統推而廣之,實驗意味之濃,正好反映他的藝術創作路途其實就像烹調,是個不斷嘗試與磨合的過程。
 
撇除上述三個議題,The Kitchen 的另一特點是「百味」。仔細回顧演出的一個多小時,確實是滿足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感:視覺上,一幕幕演出、現場的燈光投射教人目不暇給;聽覺上,米札甫鼓的聲音純淨渾厚,音律和演出節奏在完場後依然餘音繞梁;嗅覺上,自甜糊的烹調開始,劇場內每下的呼吸,似乎都略帶甜味;味覺上,演出破天荒於尾段把烹煮好的米飯甜糊分發予觀眾,當中的感動只有在當場才能細嚐;觸覺上,隨著鼓聲響起,加上食物的誘惑,筆者四肢不自覺地隨音樂律動,而口腔和胃部,亦在各感官刺激下作出相
應條件反射;意識上,整個演出好比一次洗滌身心的旅程,讓人專注當下,在轉化中覺醒,尋回生命中的喜樂與平安。
 
所以說,回應文首所言,The Kitchen 著實遠超其英文劇名,不單描述印式「廚房」裡頭發生的事,更是涵蓋了男女、人生以至藝術創作三個層面,還為觀眾帶來了六感的享受,與譯名《人間百味》相呼應,而作為幕後主廚的羅伊斯頓.埃布爾,以筆者之見,理應可憑劇作,摘取三顆亮麗的米芝蓮星星吧。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余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