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筆陣】演戲就是演戲
文︰張敏慧 | 上載日期︰2014年11月7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舞台空空如也,演員發揮創意空間大。攝影:周嘉儀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曲其他 »

2014月11月

「中國戲曲節2014」浙江永嘉崑劇團演《張協狀元》,是2000年張烈改編的本子(下稱「今本」),藍本來自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明朝《永樂大典》同名戲文(下稱「明本」),講書生張協高中後抛棄糟糠妻貧女,一個典型的「癡情女子負心漢」故事。民間最早期演出法的原始實況該是怎樣,誰也說不準,然而「今本」的結構設計、角色分工,以至表現手段,彰顯出來的鄉野演出面貌,印證了「明本」遺留下來的古風痕跡,讓看官從「今本」現場直觀,感受中國早期戲曲的光彩。

 

中國戲曲毫不諱言告訴大家:我們在演戲。觀眾則明知是假,卻當作真來看。本文試從「今本」《張協狀元》演出,體味箇中戲有戲法。

 

台上一無所有,演到應有盡有

 

舞台底景掛一幅書法,中間搭成個弧形小斜坡,讓出了整個舞台做演區。戲文故事包含的時間、空間跨度大,全靠演員通過假的手段,取得真的效果。

 

「明本」寫著,「叫小鬼來,你兩個權化作兩片門」、「叫小二來,他做桌」。「今本」承接古本指示,一桌兩椅都不設置,決定了舞台上虛擬性極強的寫意特色。一聲「作門」,古廟的判官、小鬼就跑到台前「扮」門;一句「沒桌子你是桌子」,小二馬上彎背跪著「扮」桌子,阿爸就在桌上以手代刀切肉來敬神。

 

小二扮桌子,阿爸以手代刀切豬頭來敬神。判官(左)、小鬼(右)等著吃。攝影:周嘉儀

 

從前農村野台設施短缺,「明本」道具由演員這樣解決:「左右,將坐物來。」、「覆相公:畫堂又遠,書院又遠,討來不迭。」、「沒交椅,且把你做交椅。」,於是一股腦兒坐在那演員背上。「今本」照辦煮碗,對白是:「取把座椅來,前廳去取。」、「太遠。」、「後堂去拿。」、「費時。」、「你就作『座椅』。」、「我作坐(動詞)椅。」、「今本」演到這裡,則省了點動作,就是那個「扮」椅的苦著臉說:「昨日扭傷腰,腰疼。」,演員才免了一回「扮椅」的苦差。

 

人扮道具,可以靈活處理,又可以「擬人」地注入感情,演員決定觀眾有無看的需要。比如人扮的門板,不需要時,會猶如電影搖鏡般移開,讓觀眾追縱室內劇情進展。「明本」提醒作門:「開時要響,閉時要迷(合縫無聲)」的可開可合機制。「今本」都沿用了,扮作狀元府大門的,當達官貴人來時,開門要響以示氣派,但當貧女來敲門,就閉門不納,人扮的門板雖然奉命,心裡卻多了點「人性」的表情反應,暗地批評狀元爺的不是。

 

台上一無所有,演員是唯一的一切。演戲嘛,扮給你們看就是了,有趣是觀眾都沒有看不懂的。

 

台上人物不少,幾個演員包辦

 

「明本」生、旦、丑、淨(花臉)等行當齊全,戲文裡經常這樣寫:「淨做神出唱」,「丑作小二出唱」,「淨在戲房(內場)作犬吠」,演員根據行當完成所有人物的戲份。

 

「今本」演員六人,除了小生演張協外,其他每個人多演一些,合力包辦全晚十二個角色。一人分飾多角乃平常事,但其中一場,那本來演小二的,索性在前台換裝:「拿行頭(穿戴戲服)來,待我戴上官帽,穿上官服,邁起大步,讓你們看看我是誰。」就這樣,他改扮成赫王,並假設已身在赫王府,向台上台下宣布:「別再當我是小二,此刻改扮赫王。此刻你不是我爸,你是我的堂後官。」對手頓時從父親身份「降格」變成王侯下屬。整個時空、場景、人物轉變過程都在台上明場進行,讓觀眾看得一清二楚。

 

演判官、小鬼的「淨」與「丑」說,由於「人手缺少」,他倆廟內廟外都要有戲。「又作門又作人」,還得扮張協狀元的隨從,幫忙抬轎、吹喇叭、執傘和牽馬。他倆或直接演戲內劇情,或跳出戲外,從旁譏諷斥責,品評善惡。眼見張協口舌便給,不肯承認已娶妻,小鬼心裡就罵這個狀元「大白天說鬼話」,台詞帶點幽默,緩和了悲情氣氛,豐富了戲劇性,令舞台效果別具特色。

 

人腳少不是問題,只要演員有能力,內情現實的敍事,戲外社會道德的諷刺,代替民間發聲,批評不公現象,遂能引起共鳴。觀眾知道台上是演戲,自己也是來看戲的,絕不會錯解戲文。

 

(上)有需要時,判官與小鬼轉變「角色」,扮古廟兩片門板。(下)觀眾看其他劇情時,人扮門板慢慢移開,不妨礙眾人視線。攝影:周嘉儀

 

台上台下交流,沒有遺忘觀眾

 

戲曲人物上場,習慣先來個自報家門,這應該不屬於戲情內容,而是先跟台下打個招呼。鏡框式舞台是三面牆,第四面是台口,讓觀眾看見戲劇進行。一般來說,西方戲劇舞臺和電影一樣,講求真實感,台口的一面仍有一道虛構的「第四堵牆」分隔開演員和觀眾,使彼此間有獨立的兩處空間。戲曲則不存在這第四堵牆,演員一方面在舞台上發揮,同時亦重視與台下溝通,以劇中人身份與觀眾打交道。

 

不忘與台下觀眾交流,能直接掀動受眾的情緒變化。上述「讓『你們』看看我是誰」是個明顯例子,還有個更深刻的「沒椅,虛坐」情節。話說現場無座椅,赫王叫張協「虛坐」。他刻意除掉髯口,走前到台口對著觀眾取笑那狀元:「列位看官,他連虛坐都不懂」。說完後重新掛上鬍子,回頭指點張協:「虛坐就是,戲場裡的看官,見你像坐著,其實屁股底下沒椅子,像蹲不蹲的,假坐。」赫王戲裡戲外的行為,哪些說給張協聽,哪些說給觀眾聽,已經不重要,要緊的是觀眾的感覺因此而豐富多了。

 

今天演員演戲,仍經常「偷偷」背著同台演員,私下向台下做個表情,打個眼色,分享一個內心活動,這些「交代台口」、「打背供」動作,就延續了這傳統戲曲古法。君不見《再世紅梅記‧折梅巧遇》中,盧昭容問「此處可是盧家」,裴禹立刻知道她姓盧,戲還未繼續演下去,他則先跟台下說聲:「原來佢姓盧架。」這樣,觀眾馬上反應過來,且樂上一會兒,看得就更投入了。

 

盔頭、戲服來了,小二(中)告訴觀眾,他就在這裡換裝。攝影:周嘉儀

 

台上演的是戲,台上台下交流互動,也是戲。戲曲現場的鮮明效果,就靠演員和觀眾共同完成。

 

演戲就是演戲,既考驗演員的表現手段,更充分刺激觀眾的想像力。觀眾可以出入於真真假假之間,體驗戲唱人間百態。演戲以虛帶實,形式是假,人情事理是真,觀眾自會作「如是」觀,但仍處處為劇中人喜怒哀樂而動容動情。

 

此乃傳統東方戲曲精髓所在,在追求聲光電化效能的今世代,「今本」的編排與演出,正是傳統舞台表演藝術一次回歸精神。

 

 

 

 

【註】

「明本」:明朝《永樂大典》卷13991,戲文二十七,《張協狀元》。

「今本」:「中國戲曲節2014」浙江永嘉崑劇團《張協狀元》,編劇張烈。演員:林媚媚(張協),由騰騰(貧女、勝花),王成虎(赫王、小二、太監、強盜甲),劉漢光(廟判),張勝建(廟鬼),呂德明(大公、堂後官、強盜乙)。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粵劇曲藝月刊》及《信報》劇評專欄作者。編著有《中國音樂》、《歷史,又關你事?》、《武生王靚次伯——千斤力萬縷情》、《辛苦種成花錦繡——品味唐滌生〈帝女花〉》、《梨園生輝:任劍輝、唐滌生:記憶與珍藏》、《一台風景》、《開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