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FORGET ME NOT - 當形體遇上劇場
藝PO人︰知凡  |  2013年12月18日

《FORGET ME NOT》是「藝君子劇團」按潘惠森先生的短篇小說作品《K城之外的二三事》[1]改編而成的演出,筆者沒有拜讀過原著,只能從演出認識故事。演出所描述的,是一位善忘的人(由男演員/女舞者所呈現)在一個繁忙的鬧市中於一天發現一年中的第十三個月,因著這多出的日子,好像在單調而重覆的生活步調中多了一天難得的假期,主角因而決定無定向出遊,在前往K城的旅程中,遇上因為失去城邦而失去記憶的小孩,激起主角一絲壓在內心的記憶。

是次演出的特點之一,是多加了一位編舞者(徐奕婕飾)作為主角(尹偉程飾)的另一化身,籍以用身體取代語話,也作為主角的另一重心理投射。形的加入有助於意象上的呈現,好像描述主角工作狀態的一幕,透過舞者的身體,使其生活的枯燥困倦感放大,使文字更立體。又如主角於海中跟海底男孩(黃呈欣飾)閉氣呼吸一幕,就使整個水中景像更為活現。

這樣的加入以及融匯是有趣的,但就必須要跟小心調節如何在語言跟形體之間取得平衡。或許由於作品是源自文字小說的關係,於多個場景中,舞者更多為文字語意上的「再現」或「重現」,而多於直接以動作表達,讓觀眾直接從意象上吸收故事的內涵,導致整體演出的節奏有點拖踏,好像前進了三步,又退回兩步,而句子是重複的,只是文字說了一遍,又用身體說明之。另一方面,舞者雖然以身體述說為主,卻不單純只是主角直接投射出來的心理影子而已;「她」在不同的場域下,也會唸出一些以對白表達主角的一些願望或想法,由於這情況只在主角身上發身,而其他角色卻以相對戲劇的手法呈現,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希望使舞者更扣連於其他角色的選擇,反而讓「她」的存在既不實也非虛,對觀眾的閱讀成了一點點的障礙。

從作品整體的呈現中,可以看出劇團的用心,除了形體以外,也籍著不同的劇場完素,如燈光,舞台意像,甚至氣味來呈現故事,希望以立體的畫面替代文字,讓觀眾有他們自己的想像及閱讀空間。在各樣其他的舞台調度下,燈光尤見特出,部份場景雖然動人難忘,卻不必然有助於劇情的推進,例如以電筒照出玻璃瓶影子做出海底的感覺,或以沙凝造出埋沒記憶的雨,這些場景都是凝定在同一時空中的,然而成為了較長的章節,相對於其他章節,如主角父母所遺留下的「善忘」性格,或城市人的溝通失效等場景則相對片面地被帶過。觀眾亦只好浮遊於這些破碎的畫面中,而未能同情於主角感受; 只能說好像去了一趟有趣的海底獵奇,而不能完全從想像中塑造出K城,或因此明白最終主角想去K城的動機。不知是否因為各個角色都帶有善忘的性格,表演出來的人物,即便是三位主角,皆好像有點平板。

場景跟其他完素一樣皆展示出各種意念,卻因為場地大小所限,而因為是三面式舞台,前幕的佈景沒法被收起而遺留在下一場景之中,如給投影所設下的圓形裝置,反過來成為留言板以後在城市海底等場景還必須立於背後,又或是上面所提及的沙雨,為觀眾留下一地上一片沙土的難忘意像,卻因為下一場景是主角父母漫畫式地在地上畫跳飛機,而抵銷了前一幕的純綷。

事實上,形體從來都為演員重要的表現方式之一,理應與聲音、表情得連為一體,它能幫助演員以更少的實體資源或更簡單的元素來說更豐富的故事,相信這也是劇團決定找來一位編舞來加入說故事的源由之一。要是這真是藝君子劇團所想要探尋的藝術方向, 也許先回到以身體說故事的最根本,讓身體有最大的空間去探索,繼而再發現其他舞台完素的可能,或許能讓故事被述說得更為完整,也更為強烈。

演出場次:2013年11月7日 8pm,葵青劇院 黑盒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