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1 + 1 > 2
藝PO人︰ Nosna  |  2014年4月16日

是晚音樂會的曲目都是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 換了是平常的我, 一定會對這個曲目的音樂會不已為然。 我個人並不太喜歡單一作曲家的演奏會。 再者,該晚其中兩首都是音樂會常出現的作品。吸引我的,完全是這兩位我早已非常崇拜的演奏家。 希臘小提琴家Leonidas Kavakos早期灌錄的西貝流士斯協奏曲(初演版和最終版)至今仍未有其他錄音可取代其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而意大利鋼琴家Enrico Pace則是一位在鋼琴愛好者眼中一位無論在獨奏或室樂範疇都非常獨到音樂家。

陽光下的貝多芬
鋼琴家András Schiff曾經說過,貝多芬的D大調作品很多時都充滿陽光氣息。將作品12/1奏鳴曲和著名的《春天》奏鳴曲安排在上半場可以看出演奏者的心思。雖然開場的D大調奏鳴曲是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鳴曲的第一首,此曲在兩種樂器的合奏和獨奏手法,以及對演奏者技巧的要求,都明顯比前人如莫扎特或海頓的作品前衛得多。第一樂章的主要音樂元素是不斷高低爬行的音階,但兩位演奏家都能把它們演奏得極富音樂感。我想,對很多學樂器而又討厭音階的人,聽完都應該會對音階改觀。第二樂章是主題與變奏。小提琴和鋼琴把各變奏的主題如歌般對答;若不是那一段突如其來激昂的三連音中段,還會以為貝多芬會這麼乖乖地向傳統的變奏曲式就範。最終樂章則表露了貝多芬鮮為人見的輕鬆一面。樂章的複式拍子、強弱拍、斷音等的運用,都和其後同樣是D大調的小提琴協奏曲最終樂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鋼琴家Pace在這個樂章給觀眾一個先睹他功架的機會。他用低音部份的斷奏和32分音符的互相交替,成功營造出樂章不斷變化的氣氛。

接著,兩位演奏家用了像即興的手法開始了著名的《春天》奏鳴曲。平日聽慣在日劇《交響情人夢》中那種過份浪漫的演繹的朋友應該會感到驚喜。首先,二人都把貝多芬對首樂章大細聲突變的要求和分句處理做到一絲不苟。其次Kavakos恰到好處的揉音,令整首奏鳴曲都滲透著古典風格味。而個人覺得第二樂章《富有表情的慢板》(Adagio molto espressivo) 是全晚最精采的演出。 Kavakos巧妙的運弓,沒有浪費任何一寸的弓距;細膩的換弓,將整條旋律線奏得漂亮極。也許這就是小提琴家們常提到的「Golden tone」罷!兩位演奏家處理樂章末段的顫音時,無論在速度或聲音的細微變化都能做到完全一致,實在令人看得目定口呆。就連坐在我後面之前一直喋喋不休的一對情侶,在整個樂章都偋息靜氣。直到Kavakos把弓放下,那個女的才細聲說「嘩,好正!」

貝多芬 = 突破
中場休息後便輪到在小提琴音樂史上一首舉足輕重的作品 - 作品編號47的《克羅採》奏鳴曲。這首奏鳴曲一直被譽為是一首協奏曲的縮影。樂曲不尋常的長度,嚴謹的結構,對演奏者的獨奏或合奏技巧,和情感變化的要求,都凸顯出貝多芬一生都在追求的音樂突破。
在首樂章中,兩人都交出了極澎湃的演出。如他們本身不是頂級的獨奏家,是絕不能夠這般駕馭各自的樂器。然而,無論樂句如何激昂,樂段如何急速,小提琴都是來得清脆利落,沒有出現明顯的刮弦或食音情況。同樣,鋼琴聲就算在多強的和弦仍是貫徹的圓潤和飽滿。雖然樂曲有著協奏曲的特色,但我覺得Pace並沒有刻意去營造管弦樂的效果。相反地,他彈出的正是實而不華,充滿色彩和力量的鋼琴音色。就如該晚開首的D大調奏鳴曲一樣,Op.47的第二樂章亦是主題與變奏。但這次貝多芬已經完全突破了傳統的變奏框框。當鋼琴第一次奏出主題後,小提琴徐徐的切入恰到好處,就像是一種再思,效果特別。之後每段的變奏,鋼琴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貝多芬亦用上不少音符去製造層次感。這毋疑是對鋼琴部份的一種挑戰。但Pace獨到的音樂感卻能把各聲部平衡起來,令整個樂章有著一種清晰通透的感覺。Pace把開始第三樂章的 ff 和弦緊接著最後的變奏,非常具戲劇性。而這樂章無獨有偶地亦是用了複式拍子和斷音做動機。但這次那些快速的8分音符把樂章變成常動曲一樣,驅使音樂不斷向前。Kavakos的運弓再次將跳動的音符加入不同的層次,而Pace多變的踏板技巧,亦能與拍檔平分秋色。二人就是這樣你追我逐,把這首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樂曲一氣呵成,推向高潮。
觀眾高漲的情緒和不斷的掌聲很快便得到回報。Kavakos和Pace最後共獻上了4首「安歌」。從取自史特拉文斯基「Petrushka」的Danse Russe,到克萊斯勒的小品,二人都似有用不完的精力,仍然能將不同的風格,以高超的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對拍檔似是在提醒觀眾,在享受他們無瑕的室樂合奏之餘,亦不要忘記各自都是當代獨當一面的演奏家。

觀賞場次︰2014年3月13日 8pm,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