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號 我是藝評人    文章類別
【專題】我是藝評人
舞蹈:洛楓(香港)
文:洛楓

1. 可簡述首次撰寫藝評的經過和刊登的地方嗎?

2005 年 11 月開始撰寫藝評是為了香港電台的節目《演藝風流》,當時除了廣播的評述外,這個節目還在《信報》擁有一個大概八百字的專欄,每星期由四位主持的藝評人包括盧偉力、楊慧儀、彭家榮和我輪流負責,當中以我的資歷最淺,起初寫的主要是劇評和一些流行文化的論述,其後發生了「詹瑞文事件」,我才正式退出劇評寫作,專注「舞蹈評論」。

2. 除了寫藝評,你日常從事甚麼類型的工作?

除了藝評以外,日常還有大學的教學工作和個人的文學創作,幾種文類來回的交錯書寫,理論、歷史和文本彼此共融;此外,為了配合自己的「藝評寫作」,這些年來在大學開辦了 Performance Studies 的課程,講授 Acting Theory 和 DanceCulture 等專題,同時也參與香港和澳門民間團體主辦的「評論工作坊」,務求將「藝評」帶到教育的範疇去!


3. 每年平均觀賞多少個演出?當中包括甚麼類型?

2012 年看了四十三場、2013 年看了四十四場演出,當中差不多全是舞蹈,只有少量的戲劇和音樂作品。

4. 看演出前及看演出時,會做怎樣的準備?或有甚麼特別的習慣? 


如果是經典重演像 Pina Bausch、Trisha Brown、「雲門舞集」的作品,或是世界知名的當代編舞家如 Akram Khan、Jiří Kylián 等等,都會事先做點資料搜集和閱覽的功夫,像編舞的背景、歷史承傳和作品的美學風格;假如演出的作品改編自重要的文本,像 Leo Tolstoy 的 Anna Karenina、村上春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Frida 的畫冊、王羲之的書法,或蕭紅的散文和小說,便要預先幾個月前開始研讀文本,以便了解和對應編演的內容與手法。

觀看演出的時候一直堅持不做現場筆記,這不單是對演出者的不尊重,同時也讓自己流失了舞台連綿不斷的景觀;觀舞時只專心的看就可以了,讓自我的情緒與思維空明,才可裝載台上每個細緻的場景,如要記住細節,會採取「快速記憶」和「影像記憶」的方法,完場後才畫下圖表和寫下筆記。

5. 有甚麼寫作習慣?

下筆前必先將應用的資料分門別類,然後列出大綱和重點。我一向習慣手書原稿,以前的舞評還是以「原稿紙」傳交的,近年可以自行電腦輸入,但依然堅持用筆草稿,主要的原因是個人的思維速度和界面比電腦書寫快速和複疊,直接打字根本無法追趕不斷層遞變化的想法,有時候甚至連手書草稿也來不及捕捉翻騰的意念,便要同時攤開兩張稿紙,左右交替的摘錄容易閃逝卻又來回湧現的思緒脈絡,書寫猶如「左右搏擊」的武功心法!草稿完成後,在電腦輸入的過程上便較有餘裕靜下心來做文句潤飾和修辭的功夫了。

7. 藝評人的苦惱和樂趣。

藝評人的苦與樂取決於作品的優與劣:優秀、創新而具有個人風格、藝術深度與闊度的作品,能夠刺激思維、更新自我和打開視野,甚至發見世界的面相,那是一種學習和啓發心智的過程,讓人樂而忘返;相反的,粗劣、貧弱、淺薄、造作而又充斥自以為是和狹隘偏見的作品,往往讓人坐立不安,不是倒退就是倒胃,面對這種苦況最大的困惱就是要向雜誌編輯交代無法評論的因由!我一直堅持,不會浪費時間和精力狠批一個拙劣的壞作品,因為吾生有涯,而且寶貴的版面篇幅應該留給值得書寫的好作品!

8. 關於藝評(人),我想說的是……

關於「藝評人」,我想說的是他/她們既是「平常人」也是「異常人」,因為「平常」才能走入芸芸眾生的喜怒哀樂與生離死別,體驗生活與人性的尋常風景;因為「異常」才能特立獨行,看出跟約定俗成的規範不一致的視域、寫出人云亦云以外不一樣的觀點;游走在這兩極之間要遊刃有餘、處變不驚,而且要「獨立」於團體、權力機構與人際關係,清醒得近乎冷酷,理智得不賣帳、不賣笑,不為人情、宣傳、利益交換而寫,只忠於藝術燭照的良知,敢於挑戰權威、拒絕妥協、逾越界限,在不斷自我拓闊視野和深化個人素養的基礎上,承擔因「評論」而來種種莫名的攻擊、嫉妒與排斥——這樣說來,「藝評人」真有幾分游俠仗劍江湖千里獨行的況味了!



作者簡介:詩人、文化評論人,香港大學文學士及哲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比較文學博士,香港電台廣播節目《演藝風流》客席主持;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科技大學、理工大學、演藝學院、嶺南大學等,研究範圍包括文化及電影理論、中西比較文學、性別理論、演藝及流行文化。著有詩集《距離》、《錯失》、《飛天棺材》;小說集《末代童話》、《炭燒的城》;評論集《世紀末城巿:香港的流行文化》、《盛世邊緣:香港電影的性別、特技與九七政治》、《女聲喧嘩:媒介與文化閱讀》、《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請勿超越黃線:香港文學的時代記認》、《情書光影:洛楓演藝評論集 I》。其中詩集《飛天棺材》獲 2007 年第九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詩組首獎;文化評論集《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獲「2008 香港書獎」及「我最喜愛年度好書」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