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號 我是藝評人    文章類別
【專題】我是藝評人
音樂:周光蓁(香港)
文:周光蓁

 1. 可簡述首次撰寫藝評的經過和刊登的地方嗎?

 

我的第一次樂評是偶然的。當時我任職於《南華早報》中國版。一天,副刊一位外籍編輯到訪,說看過我寫關於大陸音樂家的採訪,覺得我的用語很專業,就問我可否為她寫一篇樂評,是當天晚上在沙田大會堂演出的傅聰與「香港小交響樂團」的音樂會。我於是去了,之後在「南早」的樂評就是我的第一次。那是 1999年 12 月的事。

 

2. 除了寫藝評,你日常從事甚麼類型的工作?


我現時全職為《南華早報》文化版 Senior Writer,主要負責書評(代表報社出席「貿發局」香港書展顧問委員會),但亦撰寫各種題材的長、中、短文,有發表在副刊的,有發表在新聞版的(均為英文,也有發在「南早」中文網站的)。此外我亦為其他中英文傳媒寫文章,也有為「香港電台」第四台做節目,或作樂評等。從未間斷的還有寫書的計劃,也有兼任教學。


3. 每年平均觀賞多少個演出?當中包括甚麼類型?


大約一百場吧(52 星期 x2),都以中、西古典音樂為主。


4. 看演出前及看演出時,會做怎樣的準備?或有甚麼特別的習慣?


起碼聽兩個演繹不同的錄音。這是一定的。如果條件許可,用現有或網上總譜對著聽。遇上要寫樂評的話,會作進一步的閱讀作品背景等。如遇上新作品,在演出後(不會演出前,怕影響印象)會盡量與作曲家交流一下,甚至演出的樂團成員。


5. 有甚麼寫作習慣?


喜歡作筆記,把一些迅即消逝的意見、想法(包括夢境)簡單記下小本上。閱讀、聽唱片的筆記多數寫在小貼紙上,把已消化過的總結,簡單寫下,一定註明日期,甚至時間,以至心情、當時發生的事等等。


6. 有甚麼人物/作品/地方/場地/書籍,是你在藝評生涯中最難忘的?或認為值得推薦予讀者的?請列出三個,並簡述原因。


自己寫的當然是北京的中央樂團及老樂師們。我開始追尋這個團的四十年歷史時(1956-1996),樂團已經解散了三年,樂師老去、資料盡散,就像一塊一塊的把拼圖小方塊放回原位,這樣弄了十年。進出京港和美加圖書館不知多少次,看了幾百年的報紙(一份四十年,看了六至七份)、檔案。受訪老樂師已過世的也不少。聽他們講了多次往事,我就像經歷了他們的歷次政治運動一樣。至於參看過的書籍,比較深印象的有兩部。一是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的,很應題:How to become a Musical Critic。另一部是 2011 年出版溫哥華歌劇指揮 Charles Barber 寫的 Correspondence With Carlos: A Biography of Carlos Kleiber。裡面原文刊載八十封書信,絕對是要窺探天才指揮家內心世界的鑰匙。無條件推薦。

 

7. 藝評人的苦惱和樂趣。


苦惱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過傳媒編輯一關,他/她不懂音樂,但又操生殺大權。編審過程中,有時會給予「意外的驚(或)喜」。總之是一個心驚膽戰的經歷。另外主辦方如何安排座位也可以相當苦惱,尤其是那些抱有施捨贈票心態的團體,又或不懂行規,例如安排坐在鋼琴右邊位置等,聽不到最佳音效之餘,亦影響觀賞心情。這方面樂評人需要有非常高的 EQ,一定要對得起藝術和演出者,當然還有讀者。一定要把個人、非音樂的情緒壓到最低,公正持平的評述演出。如果壓不了,就乾脆不寫算了。至於演出期間緊張地聽和作筆記,那是否苦惱則因人而異,但肯定的是較不用寫樂評為有壓力了,但更有專注力去聽又可能是好處。


樂趣當然是數不盡的,首先是為自己聽過的演出留下紀錄,而且是自己親自消化過而作的評述,為演出者、主辦方、讀者作現場報告。事前做的準備功夫,讓聽演出時對作品(和有錄音的演出者)的理解有進一步的提升。另外作為樂評,有機會與著名音樂家作採訪是一個極大的得著。他/她們肯定非常友善的回答所有問題(除非問一些私人或反感問題),因為筆在你手。這種主、客關係是很微妙的,正好調轉了台上、台下的角色。這是作樂評最享受的時刻之一。

 

8. 關於藝評(人),我想說的是……


現代社會的各職能是分工的,你演、我評,這是正常不過和必要的事。但樂評絕對不是鬧著玩的事情,而是非常嚴肅的。這不光是為了藝術(是很虛的,但用具體文字來表達,a mission impossible),而且是為了演出者(音樂家、作曲家等)。一場演出準備多時(尤其作曲),樂評人如果為了趕稿,一落筆,就可能定了人家的名譽以至事業。作為負責任的樂評,一定要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責任,利益不衝突,也不沖昏頭腦,完完整整把演出過程與印象,為演出者、讀者作匯報,亦為將來作研究的作文獻紀錄。



作者簡介:周光蓁,夏威夷大學研究院中國文化史和民族音樂史碩士、香港大學音樂史博士。現任《南華早報》資深作家、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亞洲週刊》音樂專欄作家、香港電台第四台樂評主持、美國古典音樂網站 Musical America 樂評成員等。著有《中央樂團史 1956-1996》(香港三聯書店)、《鳳凰詠——中央樂團 1956-1996》(北京三聯書店)及《一位指揮家的誕生——閻惠昌傳》(香港三聯書店)。2010 年獲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頒發嘉許狀,表揚積極促進文化藝術,貢獻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