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男生──雖未盡善,但甚有驚喜
文︰鳳意 | 上載日期︰2013年11月28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歷史男生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劇場空間 »
地點︰屯門大會堂文娛廳
日期︰12/10/201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拿過東尼獎的演出《The History Boys》由British National Theatre出品,出自Alan Bennett手筆。劇本最先為舞台劇,兩年後再改編為電影版本。今年香港劇團「劇場空間」將劇本改編為主要用廣東話的劇目,並在小劇院演出。劇本本身沒有大改,而且導演溫迪倫亦指出他是喜愛劇本所以才搬到香港的舞台上。原有情節大量保留,其他方面如舞台設計、演員配合亦相當不錯,實屬驚喜之作。

 

對比原本的英文劇本,劇中的演員數量、姓名、背景都沒有大改,感覺甚至是將所有英文的對白轉為廣東話就搬上舞台。劇中的男學生們依舊在英國男校讀書,仍然是滿腦子歷史文學知識,仍然是八十年代作背景。這種「沒有改動」某程度上令初次接獲這套劇目的觀眾要多一點時間才能適應──這些元素全都是香港觀眾不熟悉的元素。例如劇中有一大堆歷史知識及文學引句,對於香港這個連歷史都不是必修科的城市,這些資訊令本身已包含不少議題的故事更難明白,亦令觀眾害怕當自己不能理解角色提及過的資料就會跳過了當中的隱喻,看得心驚膽跳,算得上是香港觀眾的「先天缺憾」。導演本人亦在演出後的討論會上反問觀眾,假如要修改的話大家會如何修改,可是修改到最後,也變成不是Alan Bennett當初的原意了,也無法令故事發展自然。然而,雖然社會時代背景不相同,但劇本的其中一個中心思想──教育的方法──卻同樣適合香港的情況,以致就算沒有改動其社會背景,香港觀眾仍能代入。這絕對是因為「Alan Bennett」的名字及英國版本而入場的觀眾的一個驚喜。只是,充其量只能說導演眼光獨到,挑選到一個不是不用更改中心思想但仍適合香港的劇目。這個驚喜始終原自劇本,功勞始終歸於Alan Bennett。

 

故事背景沒有大改,但劇中的英文對白差不多全轉為廣東話,包括詩句、歌曲。從演員們的口中觀眾不斷被提醒這個故事的背景是英國、學生中有黑人、有猶太人,但同時一直聽到廣東話──這些元素都跟廣東話難有關聯。整體而言,這種只翻譯語言但其他背景保留不改動的做法,始終為演出帶來不協調的感覺。值得一提是,這種不協調的感覺是源自高質素的台詞翻譯。學生們的日常對答,以口語為主;而詩句的翻譯,則以書面語讀出,甚有中學時期讀文學時老師「有字讀字」的引用;而咒罵人的粗言穢語亦配上道地用語如「仆街」、「死Q開」,沒有避諱。一個翻譯劇絕對可以將這些粗俗的字詞都刪去,但劇組並沒有「自我審查」,又用得自然。這些都是香港日常聽到的語句,將對白翻譯得如此地道,翻譯應記一功。只是,正因為太地道,配上一個不地道的時代背景,整體上就顯得突屹了。

 

既然前人曾將劇本搬上舞台,無可避免地會將新舊版本互作比較。不過劇本沒有大改,令討論的空間多少聚焦在角色上。角色中有不少演出經驗豐富的演員,文傑聰、陳健豪等都活躍於舞台上,不過學生們的演出卻有不同的感覺。飾演Irwin的陳健豪及Posner的施標信都曾受正統舞台表演教育,大劇院演出經驗也很豐富,不料卻並未完全適應小劇場的設定。平時於大劇院內的空間感寬闊,與觀眾有一定距離,正正需要十分明顯的肢體語言及聲線,才可駕馭舞台。反觀劇團今次於沙田及屯門的大會堂內的小廳演出,有時甚至用上舞台前的地板空間,跟觀眾的距離很近。如果將平時高台教化的大劇場演出模式運用於此,演員們的氣魄就會比舞台更強,演出看起來略為誇張。而飾演主角之一Dakin的文傑聰不知是否本身有不少黑盒劇場演出的經驗,其表演能與簡約舞台融合,相當自然,其氣勢沒有蓋過舞台。另外,英國版本Dakin一角由Dominic Cooper飾演,將Dakin演繹成一位壞壞的,帶點痞子氣息的學生,外型有點頹廢;十年後,文傑聰的Dakin穿戴整齊,看上去是滿腦子壞念頭但又沒有付諸實行的男學生。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因他搭上的校長秘書Fiona的故事只用口頭交代,他的實際行動只在於最後語言挑逗導師Iwrin。文傑聰的眼神將Dakin變成一個帶點天真反叛又古靈精怪的學生,而非原版中男女通殺的放蕩男生。除了演技之外,施標信及飾演Scripps的馮志佑的Live歌唱及鋼琴彈奏雖未及完美,但值得讚賞。就算劇本需要演員即場彈奏及唱歌,但見到台上真有演員有能力做到始終十分意外。不過,要說演出最自然、最能投入角色的,必是飾演女歷史老師Dorothy的布韻婷。在一眾演出方法各有不同的男生主角中,布韻婷的演出未必是最深刻,但已讓觀眾相信她就是一個老師,其演技就是如此平滑到近乎自然。完場再細想,才發現原來最自然、最不起眼的才是Hidden Gem所在。

 

小劇院的演出空間不多,是次的舞台設計十分簡單,但令人意外是空間運用。除了放置了大小型道具的舞台,劇組亦經常利用台下通道,跟觀眾距離近乎零。台下通道可用來協助場景轉換,不在學校範圍的對話及男生之一Scripps的旁白/Voice Over都在台下進行,台下的使用頻密程度及時間之久是近年少見。意念創新,空間運用十分靈活彈性。最重要是又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使演員的臉部表情、眼神在表演中佔更重部分,演出更加細緻,十分難得。

 

《歷史男生》劇本包含多個議題,演出時間超過三小時,接近一個歌劇的長度,無疑是演員及觀眾的耐力考驗。不過,受劇本先天優勢所得,故事內有多個高潮位,節奏明快、冷場甚少。而且與電影版相比,刪走了Fiona一角,令故事聚焦在愛情/兩性上的戲分減少,教育方面的議題有更多比重,使演出的主題更集中及更有當頭棒喝的效果。整體而言,帶著對原版《The History Boys》有概念的觀眾,劇中有多處令人有意外驚喜的處理。就算你是毫無概念、一張白紙的程度去觀賞此劇,亦會被故事內容啟發。聽聞劇組有重演打算,絕對值得支持。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喜愛劇場、喜愛電影、更喜愛用文字分享心中所想。平日最愛在港鐵車箱內低 頭執筆疾書、隨時隨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