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鋼琴獨奏音樂會具震憾力量
文︰鄧蘭 | 上載日期︰2006年2月16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管弦樂團
演出單位︰香港管弦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24-1-2006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踏入新一年,香港管弦樂團在06年初便辦了幾個音樂會,計有《李嘉齡獨奏音樂會》、《張緯晴與港樂音樂會》、《郎朗鋼琴獨奏音樂會》、《馬勒第四交響曲》及《李雲迪與港樂音樂會》,各有特色。其中的《郎朗鋼琴獨奏音樂會》更是筆者欣切期待的。


1月24日晚香港文化中心的音樂廳舉行了《郎朗鋼琴獨奏音樂會》,場面好不熱鬧,由於有冠名贊助商,可謂官商名流雲集,座無虛席。當晚郎朗選奏了多首樂曲,包括莫扎特的《C大調第十鋼琴奏鳴曲》、《蕭邦的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舒曼的《童年情景》、拉赫曼尼諾夫的《降B大調前奏曲》(第二首)及《G小調前奏曲》(第五首)、李斯特的佩特拉卡第104首十四行詩之《巡禮之年》第二年及《第二匈牙利狂想曲》。


郎朗以輕盈、豐滿和細緻的手法開始了莫扎特的《C大調第十鋼琴奏鳴曲》,初段已令人陶醉於樂曲之美;而舒曼的《童年情景》和拉赫曼尼諾夫的《降B大調前奏曲》(第二首)及《G小調前奏曲》(第五首)奏來亦恰如樂曲的要求。前者由十二首短作組成,屬情調小品,較難讓人一顯身手,郎朗奏來仍細膩無比;拉赫曼尼諾夫的兩首樂曲亦同樣掌握得臻乎完美。


整晚節目的水準與錄音一樣可觀,但現場觀看則更勝一籌,尤其是演奏蕭邦的《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和李斯特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這兩首樂曲要算是全晚最難演繹的曲目。蕭邦的《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中的四個樂章分別以莊嚴後抒情、平靜但要奏出快速音型、柔和如依戀及激動的旋律組成,郎朗準確的拿捏,全然把樂曲的艱深化成流麗而精緻的樂韻,當中更利用不同的力度變化創出快速輕盈的音型 。今次演繹的李斯特《第二匈牙利狂想曲》是根據烏克蘭鋼琴名家賀路域茲改編的版本。此版本曾被評為「難得近乎沒法演奏的李斯特作品」,郎朗奏來不但毫無艱辛之態,反而表現出樂曲狂野、澎湃、激盪的風格。在連串急板中更顯出其驚人的力量和懾人豐采,速度更加急如疾風卻不凌亂。其實在彈奏李斯特的《巡禮之年》第二年時,郎朗已經充份展示他對有如「排山倒海」的音符的熟練掌握,他的形體動作如所奏音符,同樣豐盈、澎湃,而其收鍵與落鍵之間的動作尤為精確利落,雙手與身體姿勢一流,整個人如同一具鋼琴,渾身都是音符,這種感染力在現場觀看異常震撼,這是聽錄音和看DV難以感受到的。


郎朗除了琴技出眾及散發年青演奏家的魅力,他熱情謙厚的性格與及豐富而不矯飾的形體動作都是其優點,這場音樂會肯定令他在香港樂迷中的地位再次攀升。事實上在節目完結後,他一再應觀眾的熱烈掌聲encore,竟共加奏七首曲,雖是短作,依然難能可貴,其風度與琴藝一樣已全然徵服港迷。猶記去年五月底康文署主辦了費城樂團音樂會,郎朗作嘉賓的首場門券一早售罄,今次的演出屬”急就章”,全部過程在一個月內完成,宣傳和門券也是在十二月頭才開始。從市場角度看,港樂與李雲迪的音樂會就在一月廿六、廿七舉行,且早已宣傳已久,而將開始的藝術節亦開售多時,在這樣形勢及倉促下竟然辦得如此成功,港樂的眼光和能力的確要讚,而在音樂會爆滿後為饗樂迷要求,特別在台上加設座位亦是非常聰明的做法,充份反映港樂市場部的靈活性。


最後很想一提的是郎朗雖然深受港迷歡迎,但亦有例外,猶記去年九月,中華文化城主辦了一場「香江明月夜」,節目非常豐富,下半場更儼如音樂會,除了有一眾中國歌唱家獻唱一些歌劇選段,更有薛偉的小提琴與郎朗的鋼琴獨奏,當晚郎朗便奏了拉赫曼尼諾夫的是第二鋼協,雖然反應依然熱烈,但觀眾層並不像費城、港樂的高層次,不由人慨歎港人崇尚品牌日趨嚴重,選擇節目除了看獻技者,主辦單位亦在考慮之列,雖然當晚中國精英雲集,但觀者多是應節湊熱鬧一眾,為睹精英而來當為少數!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文化工作者。曾當市場推廣工作,近年專注文化及藝術之推廣,評論範圍涵蓋戲劇、舞蹈及音樂節目;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